好的灵感会提升公文的质量,俗称“灵光一闪”,“神来之笔”,但灵感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造性思维往往不是产生于有意识的活动,而是产生于无意识活动,平常思考的问题潜入无意识,遇到偶然触发便产生了灵感。
当然,我们说灵感产生于无意识活动,并不是说灵感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独特的基础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反复深入的长期思考,同时还要有外界环境给予恰当的“刺激”或者触发。
明代的谢榛讲:“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意思就是写作灵感是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是心理与物理的神会,是外界触发和内心诱发的双重结果,是作者无意触发和有意诱发的产物。总之,灵感是从作者对事物的认真思考和独特认识中得来的,当头脑中储备的思考元素碰到一些难得的“触点”,就会产生灵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构思文章的最佳角度。 比如,我在构思2016年公司工作会议报告时,面临如何选择最合适主题的问题。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公司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营形势,但还有很多干部员工意识不到这种危险。大家虽然喊着公司面临“寒冬”,但寒冬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应对寒冬,都还是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急切地需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有效应对上来。我觉得应该围绕“寒冬”做文章,继续挖掘它的内涵和深层意味,沿着这一思路,我的思绪逐步活跃起来,灵感不断迸发:既然处于寒冬,我们就得有所作为,不能被动应对,而要争取主动,化危为机。这样一想,思路更开阔了,随着思想火花的不断涌现,再经过系统整理和语言斟酌,就形成了“战寒冬,闯难关,破危局,凝心聚力打好2016年生存发展攻坚战”这一主题,“战寒冬”说的是所处的状态,对形势的分析,“闯难关”是对动作的描述,要有所作为,“破危局”是对结果的预期,体现乐观的期盼,落脚在打好生存发展攻坚战上。主题通过醒目的字眼,铿锵的节奏,很好地起到了警示人心、提高认识的作用,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确立了主线。这些内容,并不是临时凭空产生的,而是平时思考的结晶,只不过在认真构思的状态下以一种灵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了。
这里还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无意识活动不是说不想问题,而是不能被不间断的零碎思维占据了头脑。要多想问题,但可以冷处理。 19世纪前半期,苯究竟有什么样特殊的分子结构?这个问题把当时的所有化学家都难住了,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碳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凯库勒的成功,正是依靠从冷处理中捕捉到的灵感。
要想多产生灵感,就必须多看书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多思考问题,做到沉潜涤虑,触类旁通。当这些思考和学养沉淀到内心时,就成为写作者的潜意识甚至“无意识”,也是构思时的“前知识”,一旦遇到思维触点,这些沉睡的意识就会被激发。
而什么是最佳触点呢?除了自己冥思苦想之外,与人进行思想交流,产生思维火花和“化学反应”,也是极为重要的途径。王汎森先生写过一篇《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其中提到,19世纪欧洲思想之都维也纳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城中大量的咖啡馆成为繁星们的养成之所,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很多重大的思想和科学发明,就来自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交谈当中,这充分说明了思想交流激发火花和灵感的重要性,对我们获取公文灵感也很有借鉴意义。 来源公号:山羊胡的公文课堂 更多内容请关注胡老师的热销新书《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