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里如何用好这个“了”字
3 g5 D5 Z c0 w- h0 _
; d$ L* N5 G$ r4 g, B7 N# ?大约七年前,开始从事公文写作不久,曾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写讲话、汇报、署名文章和信息的时候,把握不好怎么用好这个“了”字。一句话里该不该用“了”?什么情况下必须用“了”?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了”?当时,只有自己的稿子被修改时有过增删,但是苦于得不到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简单的问题似乎变得复杂起来,不得其解。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同仁,那是一次市里集中信息培训的时候,我和他同桌,是个行家,就主动向他请教“了”字的问题。他对我的问题感到好奇,就说了一句话:“这个‘了’字确实不能随便用,建议你多看看网络、报纸上的范文,仔细体会体会,就明白了。”就是这个不算答案的答案,帮助了我。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知道这是个问题,也让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没人研究也没有什么定论,更让我知道要找的答案及办法在哪里。后来,照他说的办法,慢慢有了心得。试着总结如下: 5 B* a5 B0 L, L$ U, O3 W, b% ]$ M
+ x! }8 t- z6 V& l, J5 J0 @
“了”的意思非常简单易懂: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即过去时态)。具体到公文里,就是说一项工作、一项举措、一项要求、一项目标、一项任务等已经完成了。完成的能用“了”,没完成的不能用“了”。一般来说,“了”意味着收获、象征着成果,是比较受人欢迎的。但再具体到实际中,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 _& w# n& a3 g/ S4 c2 |* F7 L
J' J! Z- b* N- D+ E
一、必须用“了”字的情况
/ L h; b+ w5 s! c9 G$ _5 C3 } |$ a; Z+ h
1、讲话中总结工作的地方必须用“了”。讲话稿有总结部分,也有计划部分。在总结部分,就是告诉听众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达到了什么效果。例如:(1)形成了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2)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3)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不廉洁”,促进了政治生态的优化净化,营造了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 X' P$ s/ J! U0 x& j" }' }
' Q# I8 u( W, z- H% I# V2、汇报工作进展的时候必须用“了”。汇报工作进展,目的就是让上级了解干了什么、干了哪些、干得怎么样。这也是上级听汇报想了解的重点,是作出进一步决策部署的现实依据。例如:(1)成立了现场指挥部。(2)印发了《关于**的实施方案》。(3)实施了**行动,提出了**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
9 A4 B1 K7 N& ]3 A" Q. b7 E- i+ {( W& o: q- t2 p& B" a
1 q/ j. D$ A0 x
0 _' {# i C8 ? A% m7 R* s- p3、经验信息、署名文章中用做法印证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了”。每当提出一个观点,总是来源于对已经完成的工作实践的抽象、概括、提炼。观点需要诠释。在诠释观点的时候,就需要用既有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作支撑。如果提出的观点是一个举措,那么就需要用既有的方法和效果来诠释。如果提出的观点是一个目标,那么就需要用既有的措施及成效来丰富。例如:某篇文章在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之后,讲:“科学研判形势,加强成因分析,深化治理措施,制定了“1+18”政策体系,召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扬尘治理结构、矿山开发结构、土地使用结构,组织实施7个专项行动,省、市、县三级同向发力,企业、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的工作格局。”
% R- K4 _9 L/ p; V
5 e$ l: z% G) k8 {二、不能用“了”字的情况 $ O( ~: O/ z% w7 l/ F
# G# X) W" C" w6 {5 T9 w0 p9 s
4、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能用“了”。一项工作进行了一部分,还没有完成,不能用“了”。应该做到界限分明,不能含糊,明断无误。但是这项工作的某个部分可能完成了,某一方面的效果已经显现了,是可以用“了”的。因为一项工作可以分为谋划、决策、方案、部署、层层动员、开局、进展、收官等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工作完成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时候,要把工作进行阶段性分解后或部分性肢解后才能用“了”。特别是在写阶段性工作汇报的时候,尽管整体工作还没有完成,眼前正在做并且今后还要继续做,这时就要从工作已经完成的部分着手,把所做的、已经做完的工作写充分,力求把前一阶段干完了的工作汇报好。当然,如果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尽管也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用“了”的理由,写出一篇满是“了”的看上去很丰满的材料来,工作真虚、材料假实,但遇到火眼金睛就要露出原形,特别是无法用数字说话,更无法用现场作证,这种材料难为人、不可取。
5 W' h1 W7 _8 L6 l% e% [2 E, W
& f) Z7 G5 [1 J( Q/ E, g! D" Q5、“永远在路上”的工作不能用“了”。比如作风建设、理论学习、解放思想等工作,总是与时俱进、生生不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一般就不能表述为过去完成时。比如不说“开展了作风建设”(以后不开展了吗?)、“完成了理论学习”(学习的事怎么能说完成?)、“实现了解放思想”(口气是不是太大了?)。但是如果就某个具体时段、某个具体内容来说,可以用“了”。比如:去年,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 m. ], J+ U; }7 a3 E
& `! |. |6 A0 H$ i$ d. S
三、尽可用“了”字的情况
' ^1 [% ?4 {. y$ m0 [3 z. A1 U4 x* N& Z
6、有些工作带有某些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动词时,尽可用“了”,也可以不用“了”。比如“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工作步伐”、“工作水平提高”、“作风深入转变”等,像“推进”、“加快”、“提高”、“加强”、“扩大”、“压缩”、“壮大”这类动作,表示一种趋势,没有时态限制,也没有完成的尽头。这类动作兼具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特点,过去干了、现在干着、将来还干,无论什么时候干也是没干完,干多干少也是没干彻底。这时,想用“了”就用“了”。可以说“推进了项目建设”、“推进了作风建设”、“加快了工作步伐”、“实现了工作水平提高”、“取得了作风深入转变的良好成效”。
4 A3 L4 e) n. i& U7 D
1 i4 `; c! Y, h' s0 N" Y5 I* ^
7 m: o' ?; b+ A( ^1 N- I为了行文简练、读来顺畅、口述方便,在一大句话中一般不连续用“了”字。如果几个动作和变化连贯在一起,只需要在结尾那一分句中用“了”就可以了。结尾一句用“了”,暗含着前面的若干动作和变化也已完成,相当于也都用了“了”。可以说是一“了”百“了”。 $ s( y$ T2 |, M. z7 \ F& l% l
% t0 ?8 d* M5 Y'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