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鄞江古镇保护开发作了一些思考,初步形成了文稿,拟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作修改,待相对完善时提交给市、区领导及相关人员。现先发表出来,向社会征求意见。诸位阅后有何意见,可在评论中阐述。如有兴趣作进一步交流的,也可面谈。
鄞江风情古镇建设散议
千年明州,发祥鄞江。
在新型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宁波之根的“四明首镇”鄞江,在市政府的重视下,得天时地理人和之便,迎来了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今年5月8日,卢市长、寿市长、王市长率市有关部门到鄞江镇召开风情古镇建设现场会,拉开了鄞江古镇建设的大幕。卢市长提出的“尊重历史、科学适度,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精致自然、适宜休闲”的要求,为古镇建设指明了方向。7月底,鄞江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进一步奠定了其在新型城市化中的地位,为鄞江新一轮发展树起了标杆。
最近,本人参加了几次小型研讨会,与相关热心人士进行了个别交流,对鄞江古镇建设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整理成文,供领导和参与鄞江古镇建设的相关人士参考。
鄞江古镇的特色与优势、地位与作用,古镇保护开发的目的与意义、机遇与挑战,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不再赘述。
一、定位与格局
鄞江古镇建设必须扩大范围、提升层次、放远眼光,跳出古镇保护古镇,跳出鄞江发展鄞江。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从整个宁波城市发展的高度,来研究鄞江古镇的保护开发,其基本定位有三个层次:
从宁波城市的总体布局来说,鄞西南地区要形成一个以鄞江为中心的中心城外围组团,即鄞江-洞桥-龙观-章水组团,其发展方向是两心(古镇、新城)三片(洞桥、龙观、章水)多点(中心村)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卫星城。
从鄞江所处的区域位置来说,鄞江镇要成为宁波中心城西南门户和四明山东门户,承担宁波旅游集散和交通换乘的功能,成为宁波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换乘中心,其服务范围包括中心城、东钱湖、慈城、桃源湾、溪口、五龙潭及四明山,并可通过高速公路服务更大的范围。
从鄞江镇本身来说,要以“江南风情古镇、山水旅居小城”为基本目标,打造集旅游度假、康复疗养、养生休闲、文化创意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城镇。
在地理形态上,鄞江与南塘河围合而成的它山岛是古镇的核心所在,顺流而下的前王畈也是鄞江与南塘河围合而成的又一个大岛,它是新城的核心所在。这两个核心构成了鄞江-洞桥-龙观组团的双核。根据古镇保护与新城开发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的原则,结合周边洞桥、龙观、章水的产业分工,这一地区大体可形成东工南农西游北商中居住的格局,即洞桥区块以工为主,鄞江古镇以南以农为主,鄞江古镇以西以游为主,鄞江古镇以北以交通贸易及公共服务为主,与此同时,以鄞江新城为中心,鄞江古镇、洞桥镇区为两翼形成居住区。
鄞江古镇的保护开发,鄞江新城的建设发展,要放在这一大格局中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拉开框架,腾出空间,统筹资源,激发活力,使鄞江古镇建设真正成为拉动鄞西南发展的强劲引擎。
二、原则与策略
鄞江古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与策略:
资源整合、产城融合,改善民生、造福百姓。以促进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目标,以鄞江古镇建设为抓手,以发挥鄞江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节点作用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方力量,通过古镇建设带动鄞西南和四明山整体发展,服务宁波市民,造福当地百姓。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有序推进。在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各方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鄞江古镇保护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需要与可能,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资金,推进项目,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保护古镇、建设新城,统筹谋划、联动推进。通过保护古镇,来保护风貌,传承文脉,弘扬文化,彰显特色;通过建设新城,来拓展空间,集聚人口,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两者统筹谋划、同步实施,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尊重历史、顺应自然,科学适度、精致和谐。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人文古迹和自然山水生态,追求古意和野趣的和谐统一,把握住古镇风貌保护的底线。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原貌,延续人文特色。禁止随意拆旧建新,严格控制与古镇风貌不相协调的大体量建筑,力求保持古镇风貌的完整和统一,切实防止并坚决制止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风貌的建设性破坏、文化的商业化侵蚀。
突出优势、强化特色,虚实结合、错位发展。充分利用鄞江的区位、生态、文化优势,挖掘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强化水文化、石文化和商贸文化特色,既注重古镇修复、景点建设,又注重内涵挖掘、管理服务,与周边景点互动互补,错位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借势聚力、合作共赢。领导重视与全民参与互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举。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牢牢掌握古镇保护开发的主动权,防止掠夺式的商业开发,又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古镇的保护开发,凝心聚力,多赢发展。开发初期以政府为主,有一定基础后,要及时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古镇的保护开发,走市场化的开发路子。
三、古镇与新城
鄞江古镇主要承担旅游休闲的功能。古镇保护,重在保护格局与风貌。古镇开发,重在挖掘内涵与特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要做好“拆新、修旧、减负、留白”四篇文章。
拆新,就是拆除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影响古镇保护开发的文革以后新建的建筑,特别是处于泄洪区、滞洪区及沿江的建筑,有条件时再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拆除其他地段的新建建筑。拆新,并不是要拆除全部的新建筑,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修旧,就是对古镇的街巷和沿街临江建筑、重点建筑进行整理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对一般性的历史建筑,可在保持风貌协调的前提下,根据功能要求适当进行内部改建。
减负,就是适度疏散、合理控制古镇核心区的居住人口,腾出空间用于布置旅游项目,提供活动场地,消纳旅游人口。拆新是减负的有效手段,减负是拆新的必然结果,两者要统筹考虑,有序推进。
留白,就是一些地块不安排建设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预留足够的传承场所,给后人预留可以持续开发的发展空间。留白一是拆违,二是保留现状。拆出的空地,不要急于新建项目,在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可以多用绿化来协调环境。
新城主要承担区域公共服务的功能。新城开发,重在完善功能,强化保障。要把新城建设成为能够承载城市功能,支撑古镇开发,保障鄞西南及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性生态型新城。
新城开发要合理定位,整体规划,功能集成,提升发展。根据鄞西南地区实际,可在鄞江古镇往东的前王畈建设新城。此处既得山水之利,又有交通之便,地势开阔,环境优美,只要精心规划,完全有条件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生活服务功能、精致和谐的山水小城。
新城的人口控制在3-5万人。人口来源,一是鄞江古镇减负迁移人口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人口;二是洞桥、龙观、章水等周边乡镇迁移人口;三是中心城疏散人口;四是产业发展后集聚的人口;五是高端养老人口;六是外来人口。
鉴于新城紧邻机场,地铁2号线经过机场、客运中心和火车南站,可依托甬金高速、明州大道、规划中的228国道、向奉化江口延伸的地铁2号线,以及可延伸的机场快速干道,在新城的适宜位置建设宁波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换乘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承担三个功能,一是鄞江古镇旅游集散;二是四明山旅游集散;三是宁波中心城及周边景点旅游集散,包括河姆渡、慈城、东钱湖、桃源湾、溪口等,都可以通过高速、国道和快速干道迅速抵达。交通换乘中心主要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外地来宁波的车辆在此停放,游客换乘地铁进入中心城,或换乘旅游中巴前往宁波周边景点;二是去四明山的宁波本地及外地车辆在此停放,游客换乘旅游中巴前往景点。旅游集散中心与交通换乘中心是一个整体,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在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换乘中心时,可把旅游产品展销中心和演艺中心纳入考虑范围。把这些大项目布局在新城,完全有条件打造宁波旅游新高地,形成宁波旅游新格局。
为强化新城的服务功能,还应该在新城配设市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使新城具有城市的功能,以支撑鄞江古镇开发和鄞西南的发展。如在新城建设市级医疗机构或分部,引进商业化的高端养老机构,引进教育科研机构,引进文化创意机构等等。这样,既能够满足鄞西南的服务需要,也便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鄞江镇及鄞西南地区的发展水平。
四、保护与修复
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鄞江古镇建设的追求目标。鄞江古镇是宁波之根,承载着农耕文明时代的历史记忆。在鄞江古镇,我们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基点在风貌,核心在格局,关键在水利,灵魂在文化。
鄞江古镇的风貌,既包括古镇的格局与建筑风貌,也包括地形地貌和山水风景。因此,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保护与修复。不仅仅要通过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历史建筑,恢复鄞江古镇的原有风貌,还要十分注意保护古镇周边的山水地貌,特别是章溪河、鄞江两岸的自然风光。章溪河中的绿洲和浅滩,两岸的绿树野草,都是风景,不能以整治水利为由把它们清理掉了。鄞江的潮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一种难得的自然景观。有人以水体不清,江底有淤泥,景观不美为由,提出设坝拦水的设想,这有损鄞江特有的风貌,要深入研究,慎重决策,不可轻举妄动。目前它山堰对岸及鄞江两岸的驳墈呆板生硬,与江景的相融性极差,要适当改造,使之绿意盎然、野趣盈盈,充满生机和美感。
鄞江古镇的格局具有溪谷平原的特点。与江南平原古镇街道沿河道延伸不同,为了应对章溪河洪水的袭击,鄞江古镇充分考虑到防洪的需要,街道走向与河道垂直,由此构成了“中”字型格局;围绕它山岛的章溪、南塘河与鄞江,以及从旁逸出的小溪,构成了“也”字格局。一路三水,一“中”一“也”,随势赋形,交相辉映。水道与陆路十字相交,水顺西东流,人往南北行,使鄞江古镇呈现出山水相依、水陆相兼,通透开阔、精致灵动的独有风貌。鄞江古镇保护开发一定要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做足水道与陆路交接点的文章,保持古镇开放式布局的宏大气势,不能用密集的新建筑把古镇的气口都堵死了。
由它山堰及配套的官塘、洪水湾塘、小塘组成的水利工程,是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它能根据洪水流量,动态调节分流上游来水,保障南塘河下游地区不受或少受洪灾威胁。因此,不论从恢复古镇风貌还是从保护水利工程来说,都有必要恢复官塘、洪水湾塘、小塘。特别是洪水湾塘和小塘,虽然被填埋,但其主体仍未遭到大的破坏,只要挖掉上面的堆积物,稍加整修,即可恢复原貌。恢复后的洪水湾塘和小塘,利用下移至南塘河定山桥地段的碶闸,可以人工控制溢流过坝的时间与流量,成为一个可供游客嬉水体验的游览点。全面恢复原貌的它山堰及配套的官塘、洪水湾塘、小塘,将以完整的风貌向世人展示古人的治水智慧,并可将鄞江古镇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鄞江古镇作为宁波之根可以在宁波有影响,作为山水小城可以在国内有影响的话,那么,作为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将会在国际上有影响。
四面环水的它山岛是鄞江古镇的精华所在,光溪村桥弄、光溪桥、官塘、老街、鄞江桥、悬慈街、悬慈桥相连成线,穿过古镇,构成了鄞江古镇特有的“中”字型格局。文革后,官塘、鄞江桥被拆毁后改建为水泥桥,老街被改造成四层楼的现代建筑,古镇风貌遭受极大破坏。尽管如此,古镇的格局和肌理还在,恢复仍有现实的基础。从长远来说,这些被拆毁的建筑都有必要恢复,至于何时恢复、如何恢复,则可进一步论证。鄞江镇政府门前的小桥,因其简陋低矮,有碍旅游开发,规划将其改建为三眼仿古石桥。从古镇保护开发的整体出发,该处宜作为官池桥迁建的备选桥址予以保留。如果新建石桥,一是可能会对光溪桥构成类比性冲击;二是阻断了官池桥迁建的退路,使官池在原址恢复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因此,要慎重决策。
它山岛上文革后新建的沿江建筑对鄞江古镇风貌损害较大,应该拆除。鄞江电影院至鄞江小学地块历史上是泄洪区,拆除后可恢复为绿地,用于游客休闲娱乐,不应再建新的建筑。如出于旅游需要,也可适量建设一些点缀性的小品建筑,但必须严格控制体量、尺度与形制,充分考虑与古镇风貌的协调性。原水泥厂地块拆除后,也不宜建设大体量的建筑,而应留出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与洪水湾、小塘和周边景观相协调。这一地块现有的农田不要再填高,被水泥厂填高的堆场要挖掉一部分,恢复泄洪区功能。
它山岛西面的大麻滩是历史行洪区,文革后的建筑要彻底拆除,恢复成绿化用地或用作停车场。大麻滩地块要保持田野风光,从它山堰西望至尚化山,不要有遮挡视线的建筑物。
它山岛南面的悬慈村下浦畈是历史滞洪区,地势较低,但内有清源溪的原有河道,弯曲有致,极富美感。这一地块现被规划为古镇居民动迁后的安置用地,一旦实施,将极大破坏古镇风貌。从长远来说,这一地块交通方便,景色优美,是发展旅游的最佳用地,可以规划为湿地公园,不作大的投入,即可发挥旅游效益。目前沿鄞江而建的公路岸堤挡住了洪水漫溢,也影响了景观,应该拆除,并恢复原貌。
晴江岸、鲍家墈是两个有独特韵味的古村,一个自然清丽,一个人文深厚,是鄞江古镇的两块瑰宝,也要纳入保护范围,予以保护修复。
古城畈现为啤酒厂等工业用地,下面是古城遗址,可能埋藏着宝贵的历史遗迹,附着在其上的文物价值、文化密码、历史信息是宁波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此处也要列为保护对象,待有条件时搬迁工厂,用作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用地。
五、建设与控制
鄞江古镇的保护开发范围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保护现状和开发前景合理确定。原则上,古镇要按照有利保护、有利生活、有利发展的方针,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类范围,明确禁止建设、限制建设、适度建设的具体地块。(图6)
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为东至环镇东路,南至悬慈桥,西至它山堰,北至车站路会合而成的历史镇区。在此范围内,除恢复原貌,增添必要的旅游项目外,原则上不能兴建新建筑,建筑的高度与体量须严格限制。
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维修要分类分级,文物建筑必须严格按文物保护要求维修;重要历史建筑要保持原有风貌,内部装修可适当放宽要求;一般建筑要注意细节,保持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外观要与环境相协调。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不能把现有违章建筑改造成仿古建筑。不要为了古镇的名字,去搞大体量的仿古建筑或仿古一条街。文革后的房子,如需保留的,也不要过度装饰。清爽宜人,自成风格,留有历史的印记,也是一种风景。重点是要追求风貌的协调,而不是新旧建筑一律包上仿古的外衣,结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失去古镇本真的韵味。
按“功能必需、风貌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在古镇核心区新建大型建筑。必须建在核心区的建筑,要充分顾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体量要适度,风格要适宜,布局要适当,不可与现有建筑拼体量、夺位置,造成古镇风貌的建设性破坏。新建项目要顾及古镇的历史与风貌,功能性设施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内部可作适当改造,以适应使用的需要。如悬慈村的大会堂可改造为电影放映厅或陈列馆,等等。
建设控制区为核心保护区外东至凤凰山,南至悬慈畈,西至邵家,北至明州大道会合而成的镇区。在此范围内,南面和西面要严格控制建设,保持现有山水风貌,东面和北面可适度建设,但高度要控制,体量要适当,过渡要自然。
风貌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区外,在视线范围内至周边山峰的山脊为界的区域。在此范围内,尽量注意山体与河道的保护,视廊的畅通,风貌的协调。
六、开发与利用
坚持以镇为体、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人为本,把整个鄞江古镇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开发,主题是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追求趣味性、突出体验性、强化参与性,把宁波市乃至浙东地区有条件在鄞江展示的体现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鄞江进行活态传承和展示,丰富鄞江作为宁波之根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工作室、传习所、传承基地、创新园区等多种途径,发掘、整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传承传统工艺,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增强发展后劲。
从鄞江古镇的实际出发,开发利用要把握一个脉络,注意四个结合,即以水为脉,空间上点线面结合,形态上动静结合,时间上平节结合,组织上内外结合。
以水为脉。鄞江的水有野趣、有故事、有内涵,是生态之水、生活之水、生命之水,而不是简单的、纯自然的一条溪流和河道。如此清澈灵动、富有内涵、充满活力的溪流江河,实在难得一见。以水为脉,就是在古镇保护开发中,要始终把“水”字放在中心,围绕水道、水体、水岸、水景、水韵和水利工程做文章,把自然山水、千年古堰、水中它山有机整合成一个旅游景区,把溪流河道变成景观带、旅游带,通过水的纽带,上连四明山,下接南塘河,拓展空间,辐射周边。
点线面结合。点即旅游景点,线即游览路线,面即具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景区。要设计好游览线路,就像藤结瓜一样,把各个景点串连起来。线路要整体谋划、宏观布局,景点可以成熟一个、开发一个。鄞江古镇的“中”字型格局、鄞江水系的“也”字型形态,就是两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中”、“也”交叉、重叠的部分,就是重点所在、精华所在。“中”的一竖是古镇的轴线,是一条游步道,可以串连起桥弄、光溪桥、官塘、老街、鄞江桥、悬慈街、悬慈桥、悬慈庵等现有景点,还可根据需要,利用民宅,沿线布置各类展示场馆、特色店铺,让游客在行走中体验古镇的风情。“中”的“口”字、“也”的中心即为它山岛,是“面”,沿江四周有它山堰、它山庙、栲树林、洪水湾、朱祠、鄞江桥、郎官第、上如松等景点,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相关项目,吸引游客游玩。它山岛上及周边还可根据需要开发一些游览点,如水利博物馆、民俗展示馆、农事体验馆等。此外,一些散落在古镇的小景点,也可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加以开发利用,如卖柴岙水库、清修岭茶场、冷水庵、岩庵、四明公所、禅岩寺等。
动静结合。在旅游项目安排上,既要做足陈列展示、景观游览的文章,更要打开游客参与活动的天地。水陆兼备。充分利用鄞江的山水生态资源,开辟攀岩、游古道、漂流等运动项目;农游并举。充分利用鄞江古镇民宅和周边农田,开辟农事农艺体验项目,如翻土、种田、锄草、斗牛、做年糕、打草鞋、采花摘果、捕鱼打猎等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充分感受农耕文明的无限魅力;商文互动。利用鄞江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设立美术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传统婚礼基地,让游客成为活动的主体,让游客的活动成为一种别样的风情。
平节结合。根据鄞江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在扩大“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等传统庙会影响的同时,还可创造条件设立各种节会,如啤酒节、龙虾节、婚俗节、摄影节,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广泛宣传,把它们打造成宁波、浙东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节会。平时可将相关内容在一定场所进行陈列展示,节会时营造气氛,吸引游客,节会的成果再用来充实陈列内容。根据需要,在一定时段仿演节会的经典节目,如舞龙、游行、婚礼等等。
内外结合。以鄞江为基地,串连周边景点,形成互补共赢的旅游线路,将游览、娱乐放在外面,餐饮、住宿、购物留在鄞江。因此,鄞江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价值,做好特色餐饮、地方小吃、地方特产和风情民宿的文章,特别是做好月光经济的文章,做出特色、做出韵味、做出品牌,把目前溪口、五龙潭和以后桃源湾的客源吸引过来,吃在鄞江、玩在鄞江、住在鄞江。对于周边不成规模的小景点如洞桥、百梁桥、王升大博物馆等,要主动纳入自己的辐射范围,采取线路延伸、内容关联、活动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鄞江古镇对周边旅游景点的服务和引导作用。
七、项目与时序
鄞江古镇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登高望远,谋定而动,防止为追求短期利益而草率行事。坚持“战略决定定位,定位主导策划,策划引领规划,规划统率建设”的方针,在精心策划、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鄞江古镇保护总体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开发内容、操作模式、实施路径、保障措施。根据总体规划,以项目为抓手,按需要与可能分出轻重缓急,分类安排、有序推进、滚动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取得成效。
项目排序可采取“抓基础、保重点,抓生态、出亮点,抓风貌、留疑点,留空白、可持续”的策略,和“外围启动、基础先行,点上突破、串连成线”的战术,将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博物馆、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骨干项目,排在第一序列,将保护和修复古镇的生态环境和风貌格局作为近期开发的主攻方向,大力加以推进。对于一时还难以统一思想的项目,要暂缓进行,多方面加以论证,避免决策失误。对因客观条件或财力因素限制一时还难以开展的项目,要在规划中明确方向,留待时机成熟时再加以推进。对近期要拆的房子可暂不考虑改善外部条件。
近期(三至五年内)可以做的事情:
拆除它山堰村临江的文革后建筑、绛山岭临江建筑;拆除光溪桥周边影响古镇风貌的文革后建筑,恢复历史原貌;清理原水泥厂及周边地块,在新项目确定前先建设过渡性公园;拆除鄞江电影院至鄞江小学地块建筑,恢复为栲树林休闲绿地;拆除大麻滩建筑,恢复为农田或休闲绿地。
修复桥弄、悬慈老街、悬慈庵,整治光溪桥周边环境,铺设石板,管线下埋,形成穿镇步行线;修复它山堰至水泥厂的沿鄞江路面,铺设石板,管线下埋;修复鄞江桥经绛山岭至它山堰的山道,恢复古道风貌;修复郎官第等古建筑群;修复它山庙的小庙;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修复沿江建筑立面,恢复古镇传统风貌。上述道路及建筑修复后,可形成“中”字游览线,初步展现相对完整的古镇风貌。
拆除三个碶闸,恢复洪水湾塘和小塘。
修复北坑岭古道、晴江岸古道;启动卖柴岙水库和清修岭茶场景点建设。
在现水泥厂晒场位置与下浦畈之间新建与鄞江古镇风貌相协调的大桥(暂名大德桥,鄞江桥历史上曾称大德桥,用其旧名,以资纪念),在现镇政府前小桥位置新建与古镇风貌相协调的大桥(暂名养正桥,可通往养正堂。大德养正,既传承古镇文脉,又符合形势要求,故名),为鄞江古镇保护开发开辟交通通道,为下步官塘恢复、老街改为步行街和廊桥原址迁建创造条件。(图7)
建设水利博物馆;建设古明州城遗址公园;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一期工程和停车场;建设漂流设施;建设攀岩公园;建设尚化山石宕遗址公园。
规划新城,建设古镇居民搬迁安置房和镇区农村大龄青年农居房;启动凤凰山坟墓迁移和公园植树工程,为新城建设创造条件。
中期(五至十年内)可做的事情:
修复鄞江和光溪河两侧道路及它山岛上的巷弄,管线下地,恢复石板路;修复桥弄至悬慈桥穿镇游览线上的特色古建筑,开辟为各类展览陈列馆或民宿用房;修复悬慈庵,开辟为宗教活动场所,结合悬慈桥及周边绿地,打造旅游景点。
拆除它山岛老街的上现代建筑,恢复老街原貌;拆除官池桥,在原址按原貌恢复官塘。
逐步修复它山岛上的历史建筑。
引进非遗项目,建设婚俗博物馆、农事博物馆和美术教育基地、摄影基地、影视拍摄基地。
在新城建设大型综合体、市级医疗机构、大型中高端养老机构;建设旅客集散中心二期和交通换乘中心一期;建设旅游剧场;建设宁波地方产品展销中心。
远期(十至十五年)可做的事情:
拆除现存的鄞江水泥桥,迁建鄞江廊桥至原址。
拆除冷水庵周边建筑,扩大冷水庵规模,打造旅游景点。
修复古镇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
引进各类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扶持产业化发展。
加快新城建设步伐,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更远期(十五至三十年)展望:
鄞江古镇保护开发向系统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打响品牌,成为具有浙东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研究基地和长三角有影响的旅游景区。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搬迁啤酒厂,将古城畈区块建设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鄞江新城建设基本完成,与鄞江古镇协调互补,与洞桥、龙观融合发展,成为宁波市近郊生态型卫星城。
八、务虚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