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启示

[复制链接]
武当农夫 发表于 2013-12-25 0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启示


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堰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东风公司老工业基地,近年的改革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在推进经济率先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

  一、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南水北调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

  1、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十堰市致力于构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水资源理论蕴藏量401亿立方米,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河流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为342天,2011年为357天,2012年为347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3%提高到54.8%,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4.8、16.4个百分点。

  2、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人为本,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2010年以来,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30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85个。完成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36个乡镇155个村庄,新增受益人口32.7万。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0.8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6%,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为10.6平方米。

  3、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污染减排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先后关闭污染企业350多家,治理重点排污企业近100家,列入全省“清洁无害化”目录企业80余家。全市投入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1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6.4万吨,集中处理率达80%。新建垃圾集中处理池近10万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形成PM2.5监测能力,荣获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二)生态经济品牌初步树立

  1、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坚持远山封山育林,山坡停耕还特,以基地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246个,占村总数的13.1%;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2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绿色有机农业基地达150多万亩,“三品”认证品牌达120多个,其中有机品牌43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8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湖北省名牌产品12个。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1.2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0.6%提高到12.7%。

  2、工业转型扩量取得新突破。坚持深入实施“一主四大”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城市“东拓西进北扩中优”、市(城区)县对接,工业经济迅速崛起,荣膺“中国卡车之都”称号。“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411.3亿元增加到1313.1亿元,增加值由136.1亿元增加到363.4亿元,分别增长3.2倍、2.8倍。2012年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366.6亿元、410.5亿元;新引进循环经济企业40余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增湖北名牌产品13个,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99.4亿元,十堰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生态旅游功能明显提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深度融合,旅游业对全市GDP贡献率逐年提高,正从第三产业的龙头向全市支柱产业转变。2010年以来,全市升A创A景区共25家,是前五年总和,3A级以上景区达到40个,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一;接待旅游人数由1477.1万人次增长到2333.3万人次,年增速超过25%;实现旅游总收入从89.3亿元增加到161.2亿元,年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由12.1%提高到16.9%。

  (三)生态文化合力日益增强

  1、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不断发扬。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响誉世界,郧阳文化、房陵文化、庸巴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丰富流长,郧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郧西上津镇“全国历史文化之乡”相互交融,绿色、环保、低碳、生态、节俭理念渐渐地深入人心。全市馆藏文物5万余件,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旧址3549处,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省级26个、市级65个。

  2、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同步推进,发展方式加速转变。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7亿元,即将跨入千亿时代,比2007年净增544.3亿元,翻了一番多,人均28471元,同比增长1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011元,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40元,增长10.6%。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3.5亿元增长到28亿元,五年增长7.6倍,占GDP比重由不足1%提高到3%。

  3、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市博物馆、体育中心、美术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世界武术节、武当大兴600年、全国村长论谈,以及七夕文化节、女娲文化节、饮食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博物馆、剧团剧场数量分别达到11个,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分别达9个、119个,农家书屋2475个。年图书、报刊发行总量超过2亿份,平均每千人每天拥有报纸150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7%以上。

  二、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1、坚持生态立市,谋划生态文明之略。既求经济跨越,更要绿水青山。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发展理念,2006年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2008年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城联创”目标;2009年在《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将生态文明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2010年大力推进“一城两带”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12年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五件大事”之一,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践证明,十堰市提出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方向正确、定位科学。

  2、坚持绿色发展,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努力找准科学发展与发挥生态优势的结合点,把握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统筹山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勇于担当,愚公移山,向山要地,“工业梯田”换来汽车产业的集约集群式发展。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着力培育板块经济、旅游经济,推动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较好地实现了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坚持环保优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总量控制、风险防范、关注民生”目标,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抓手,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行动,强力整治工业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督促淘汰落后产能,影响群众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两手抓”,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控复合型大气污染,推进城市生态景观、公共绿地建设,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4、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开发与保护共赢。南水北调移民搬迁、重大项目拆迁安置、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城市“三违”综合整治,这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的工程,市委、市政府正确处理开发建设、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小城市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了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的有机结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5、弘扬生态文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连续四年在央视进行推广,系列重大节庆文化活动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关注生态、保护环境、弘扬生态文化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围绕研究和整合郧阳文化、七夕文化、诗经文化,丰富和发展独具魅力的道教文化、汉水文化,并将汽车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入产业发展之中,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大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及下一步思路对策

  多年来,十堰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一些切合实际的经验,但是“跳出十堰”看十堰,也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和整体素质薄弱的制约并存,统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度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偏低。二是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功能区定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城市规化起步较晚,建设水平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够,26项创模指标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三同时”验收率等13项尚未达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力度需加大。面对困难,还需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提高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深入推进环保模范城创建。将“创模”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水准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扎实推进“十大创模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强化重金属、危险废物等污染物防控,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按照创模规划和方案要求,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大力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1

正序浏览
林天宝宝 发表于 2014-9-25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始终牢记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改善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建设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企业要积极承担重要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景明雨 发表于 2021-10-20 21: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范城力度需加大。面对困难,还需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提高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深入推进环保模范城创建。将“创模”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水准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扎实推进“十大创模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长防
 
maomaochong9437 发表于 2023-5-22 1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1、深入推进环保模范城创建。将“创模”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水准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扎实推进“十大创模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一品酱油 发表于 2019-3-30 15: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础设施落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城市规化起步较晚,建设水平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够,26项创模指标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三同时”验收率等13项尚未达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力度需加大。面
 
小木七子 发表于 2022-9-22 14:5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更好的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我们加大探索力度。
 
陶家沙弥 发表于 2017-11-11 2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推进环保模范城建设。统筹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信赖老秘网 发表于 2018-12-19 17: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qbangwei 发表于 2017-11-7 1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学习的文章,支持了,胜利
 
dabao2019 发表于 2019-7-24 15: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态优先
 
闲来听风 发表于 2017-10-7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错哦。。下过来参考一下

 
cqr123 发表于 2014-9-18 16: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些问题都是共性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9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