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双
三明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加快发展的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推进三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去年以来,三明市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给永安八一村农民的回信和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新农村建设“融入全局、立足多予、重在运作、注重实效”和对三明今后发展“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要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立足海西、找准站位,精心组织、高效运作,积极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加快推进三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去年以来,三明市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抓好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132”计划、“六项服务”、“十件实事”、“十项重点工作”和争创“十强乡镇”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态势良好。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总产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为本市近8年来最好水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3+1”产业集群之一的林产工业产值74.9亿元,增长34.4%,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居全省第三,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个同步提高;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21亿元,居全省第二,比增3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0.1个百分点。具体体现在“六个持续”:
1、持续推进“五大工程”。实施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富民工程”、以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基础工程”、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工程”、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安居工程”和以促进安定和谐为目标的“保障工程”。围绕推进“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培育1家国家级、14家省级、10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69亿元,增长25.07%。全市共转移劳动力58.4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62.8%,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增长11.5%。全市创建农业“三品”134个,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永林蓝豹中密度纤维板又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填补了三明龙头企业产品“国字号”的空白。以建设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6个合作区为抓手,以办好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博览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为载体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围绕推进“基础工程”, 2006年度全市投入近3亿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6万多亩,烟田基础设施6261项,14万亩基本农田受益;冬修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93亿元。围绕推进“素质工程”,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82个,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7万多人,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700多期,受训人数12.18万人次。仅上半年,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24957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6153人。围绕推进“安居工程”,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新村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省级住宅试点小区建设。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启动了45个乡镇、520个村庄垃圾治理;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安置4850人。围绕推进“保障工程”,把24115户农村低保户、共63751人纳入低保,约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3.1%,人均月发放低保金51元;全市8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87.5%,今年7月1日起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行,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持续实施“132”计划。在每个县(市、区)抓好1个市级试点镇,在全市抓好30个示范村和200个整治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市级示范村做到“八个一”即:一张图(总体规划图)、一张表(目标任务分解表)、一个栏(政策、要事、村务公开宣传栏)、一份档案(反映每家每户的民情民声档案)、一个实施方案(主要奋斗目标和今年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的实施意见)、一套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运行、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一批示范片(户)、一个场所(两委和六大员办公场所、图书室会议室、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协会活动室、休闲绿地)。整治村要求做到“五化一配套”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镇绿化、路街亮化、环境美化,有两委和六大员办公场所、图书室会议室、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协会活动室、休闲绿地。并采取领导挂点、部门挂钩、资金扶持等措施强力推进,举办了市级示范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去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85亿元,试点镇、示范村、整治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出好经验、早见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3、持续开展“六项服务”。全面开展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六项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在项目带动服务上,积极组织参加“9.8”厦门国际投洽会、“5.18”福州项目成果交易会、“6.18”福州招商月等大型经贸招商活动,组织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开展农业专场招商洽谈会和产学研联合,去年全市共签约涉农项目286个,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利用区外资金26.77亿元。今年又分别在广东、上海成功举办了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推介会和农业专场招商会,共签约项目172个,总投资35亿多元。在科技信息服务上,在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内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6.9万亩,认真做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村会协作”,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健全农业155服务网络。在公共事业服务上,建立县级艺术馆、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近1000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已累计建成“农家店”674个,受惠人口达114万。在金融信贷服务上,通过举办金融生态环境共建暨银企资金供需见面会,市金融部门与30家企业达成贷款融资意向26.97亿元。截止6月底,全市农业贷款余额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在全省率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林权抵押贷款4.32亿元,余额1.66亿元,居全省第一,累计金额21.79亿元,余额12.62亿元。
4、持续办好“十件实事”。连续两年把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通电工程、农村路网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库除险加固与建设、农村沼气工程、“村村通”广播工程、“村村通”电视工程、农村电信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项目作为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项目,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村村通自来水率达68.8%,受益人口15.5万人;农村户用沼气去年首次突破万口大关,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农村公路硬化路面通村率达81.2%,电话通村率达98.6%。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 村村通移动电话和村村通电视信号,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5、持续落实“十项重点工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的意见,并细化分解成129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了更加深入、具体的部署。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十项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安排支农预算2125万元、新农村专项建设资金320万元。永安市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1740万元。沙县新增新农村建设资金969万元。梅列区财政预算新增加2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尤溪县建立以奖代补财政激励机制,同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仅一季度全县投入930万元。
6、持续争创“十强乡镇”。从今年起在全市各乡镇范围内开展争创农村经济发展“十强乡镇”活动。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四通”(“村村通”道路硬化、通电话、通卫生饮用水、通广播电视)、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项考评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在考评中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不合格的乡镇,评选资格将取消。活动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每年评出前10名乡镇,公布前20名先进乡镇名单;被评为农村经济发展“十强乡镇”的乡镇,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命名表彰并颁发奖牌,名列前20名的先进乡镇将在市级媒体公布,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重五轻”:一是重“主导”轻“主体”。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舍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缺乏把政策的导向与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机结合,农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重“点”轻“面”。对列入市里“132计划”和本地的示范点比较重视,建设力度较大;对一些偏远薄弱的村重视不够,在抓示范和促全面上存在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重“表”轻“里”。注重新村规划和建设,而对于产业发展缺乏清晰思路和详细研究。注重硬件建设,而对于抓农村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不够扎实。四是重“同”轻“特”。盲目效仿,不注重因地制宜,忽视挖掘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五是重“建”轻“管”。虽然新建并完善了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但日常管理没有同步跟进。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为海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回信)精神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四个重在”的要求,因地制宜、大胆运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三明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为海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是突出“三个重点”,突破“三个难点”。
1、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坚持“高效、外向、生态、品牌”的原则,着力突破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推广农业标准与推广农业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构建农业标准化与保护和培育品牌结合起来,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的产业和品牌。二是努力提升优质粮食产业化程度。以巩固和发展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为重点,全面落实稳粮增粮措施。加大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力度,确保示范片区年亩产千斤粮、亩收入5000元目标的实现。三是不断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模式。重点扶持10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家,一半以上的县(市)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四是全面加快林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做强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加速生物医药发展,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逐步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
2、突出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落到实处。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实现增收。继续改造提升粮食、林业、水产、蔬菜、莲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壮大优质烟叶、笋竹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苗木花卉、药材等新兴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围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创新劳务对接机制,切实畅通农民工进入劳务市场的渠道。三是围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以产业化支撑农民增收、以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围绕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实现增收。落实粮食综合补贴、订单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各项支农政策;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突出培育新型农民。一是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生存、就业和创业能力。二是注重扶“志”、扶“智”、扶“技”。帮助农村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致富技能,增强发展经济的本领,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动力。三是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抓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和自主创新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自我造血功能,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劳务型”向“创业型”转变,着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倾斜。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下大力气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重点项目向农村倾斜。二是认真办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全面落实年度农村路网、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确保今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量高于上年。三是突出抓好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三清六改”,认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快沼气普及进度,加紧完成县域乡镇垃圾处理规划,实施省级住宅试点小区建设,逐步改变乡村面貌。四是大力突破薄弱环节。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破支农惠农投入。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按照“政府补一点、农民筹一点、集体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思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合力共建新农村。严格执行“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的要求,加大支农投入的力度,同时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管理不乱的原则,集中捆绑使用中央省市及各部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捐钱捐物、投工投劳等方式自主建设公益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扶持作用。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助推作用,通过考核推动、宣传促动等方法,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6、突破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创新组织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选派第二批干部到相对后进的村任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组织协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生力军作用、“六大员”等实用人才队伍服务带动作用、专业合作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老年协会参与帮促作用、农民主体作用等“八个方面”的作用,二是创新和谐建设机制。继续推进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建立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治防控网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明镇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是创新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乡包村结对帮扶、机关单位驻村结对帮扶、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医院结对帮扶、龙头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驻地部队与乡村结对帮扶等“六个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海西新农村。
(作者为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黄茂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