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绿色生态优势 ——XX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路

[复制链接]
见习秘书  发表于 2016-12-3 21:33:0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福建省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人口15.5万人,县域面积1718平方公里,是闽地之母、闽水之源、闽山之巅,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的美誉。这里积累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近年来,建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厚植闽江源绿色生态优势,全力奏响“红”“绿”交响曲,致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路。

  红色文化润心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县人口仅4万余人,其中就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在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中,在湘江战役、长征路上,有4000多人捐躯沙场,还有许多无名英烈在游击战中牺牲在异地他乡。建宁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进。一直以来,建宁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致力保护 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近年来,建宁不断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传承保护力度,投资3800多万元新建“红军颂”大型群雕和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建成全国首个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保护性修缮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修缮了客坊水尾兵工厂、红军医院、闽赣省苏维埃银行、闽赣省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等旧址。以红色遗迹遗址为基础,红色精神为纽带,建宁县致力打造红色文化阵地。2014年,主动对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行政学院建立了以建宁苏区县党史党性教育和生态农业发展教育为主题的“现场教学基地”;2015年,三明市委干训领导小组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设立“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至今已开展异地干部培训25期,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近5万人次;今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宁县重点开展了“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宣誓”活动,让全县党员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致力开发 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按照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生态旅游、以红色旅游带动全域赏花旅游的发展思路,建宁县坚持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品牌创建为手段,以宣传推介为载体,大力倡导红色之旅,着力打造红之魂旅游名片。已建成全国首座中央苏区民俗陈列馆,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今年投资重点建设西门红军莲塘,将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与莲文化相结合,创建融居民休闲、旅游观光、莲塘保护为一体的红色主题公园,进一步有效拓展红色旅游内容,提升红色旅游内涵,彰显红色旅游魅力。目前,红色旅游已成为建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县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收入1240万元。

致力传承 打造苏区精神圣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历经70多年,苏区精神历久弥新。在建宁县,苏区精神集中体现为一种“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正因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建宁县创建的“党员110服务零距离”制度在福建全省得以推广,并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2015年,为切实帮助群众、企业解决生活生产问题,建宁县还创新开展了“四转四争”“三挂三帮”活动,汇总梳理群众、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落实县领导“一对一”挂包,逐一解决。正是营造了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山区小县的建宁才能不断出成绩、出经验、出亮点,如2010年、2013年两度被评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今年荣获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称号,被列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宁县城乡服务网格化管理、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闽赣农机植保合作社量化折股扶贫模式等一批创新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绿色发展谱新篇
  苏区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关注建宁等苏区老区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持续予以倾斜支持。但人口少、位置偏、资源缺、基础弱等因素始终制约建宁的发展。通过长期不懈的艰苦探索,建宁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作为闽江发源地和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建宁最大、最有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只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宁才能走上绿色崛起之路。近年来,建宁县按照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闽赣省际生态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致力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开辟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创优生态环境建设“清新花乡、福源建宁”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导向,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和园区产业发展等“多规合一”。根据自然禀赋、发展现状和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将县域划分为生态保护涵养区、生态食材供应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形成了沿濉溪发展带,主城区和工业园区,溪口组团、高沙洲至下长吉组团、塔下工业组团的“一带、两区、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彰显城市风貌。按照“绿环围绕、一带串珠、四山楔绿、多廊连翠、一心三园”的规划布局,突出显山露水的城市特色,系统调整全县绿道网规划和城市绿地。同步推进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完成溪口街、黄舟坊至河南路等路段“白改黑”“慢道·绿道”、公园绿地、滨河景观改造,开展“一河两岸”、三个入城口以及荷花路、闽江源路等重点区域、重点干道、重要节点的景观提升,加大绿化、花化、彩化力度,大力推广闽西北民居建筑元素,做到城景交融、协调呼应,打造与青山绿水相融合的精致小城。
  实施全域赏花。围绕全域旅游战略,以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五朵金花”为媒介,根据花期特点和城乡区位,合理布局四季花海,由点向沿高速公路和省道沿线、旅游景点沿线等带状、块状纵深推进,初步构建“一城、两园、六线、六区”的清新花乡格局。同时围绕全省知名赏花地建设,着力创建“规划好、建筑美,卫生好、环境美,生态好、山水美,产业好、生活美,设施好、功能全,管理好、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全县近一半行政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修竹村、高峰村入选福建2016新版最美乡村大全。

创特生态产业打造闽赣省际生态产业集聚区
  大力提升特色、生态有机农业。加快发展“五子”特色产业,已建成全国县级特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快速推进国家级种子产业园,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逐步形成。完善“万亩带、千亩片、百亩点”莲子种植布局,建莲全产业链打造初显成效,文鑫莲业、闽江源绿田等两家莲业公司“新三板”上市。提升改造果园12万亩,全省“两桃一梨”基地基本形成。重视“五新”推广,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绿色农业基地。全县农产品中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比重达61.5%,“建宁通心白莲”被评为“中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建宁水稻种子”成为全国首家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
  全力打造环境友好型、创新型工业体系。严把项目环保入口关,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引入,大力发展高档薄型纸、绿色食品加工、源容无患子、新蔡新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拒入污染、耗能型企业30余家,关停木、矿产品初加工等中小企业20余家、淘汰落后生产线30余条。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2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5.9%。主动跟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数控一代”“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立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器、互联网+孵化器各1家,众创空间3家。培育文鑫莲业、铙纸等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及创新试点型企业共7家,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共5家,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进一步凸显全域游、生态游特色。推行“景县合一·全域建宁”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游、乡村游,建成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修竹莲文化主题公园、高峰香溪花谷、枫元桃梨观赏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其中闽江源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同时,加强建莲文化、慈航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圆满举办两届“海峡两岸慈航文化论坛”,第十届“海峡诗会”“悠然三明四季行”“建宁花海跑”和“为荷而来”等“中国建莲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被列入全省“十大新兴旅游县”,荣获“全省全域旅游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持续提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发展。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加快阿里巴巴村淘等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建成闽赣省际电商产业园和O2O电商示范街区,发展电商企业70余家,建立村淘、“村村乐”等村级服务站点76个,电商从业人员4600多人,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预计实现电商交易额8亿元、增长97.96%。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闽赣边贸物流城发展定位,完善“一城(汽车城)一港(公路港)一中心(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冻、冷藏、保鲜等物流设施,推进闽赣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创造生态财富筑牢闽江源头生态屏障
  实现水更净。制定了王坪栋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和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完成7个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实施农村安全供水工程46个,解决了6万多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铙山纸业废水深度治理36个流域治理项目,在31个村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38套、分散式污水处理整体三化池1181个。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
  实现河更清。县域内主要河流实行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在闽江源头、合水口、与泰宁交界断面处等地段设立7路高清监控探头,对关键节点河流水质进行实时监控。2012—2015年省控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达标率100%。
  实现天更蓝。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重要节点设立空气自动监测站,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和移动污染源防治,已完成190多家餐馆油烟设施改造、13家燃煤锅炉改造,淘汰163辆黄标车,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近两年连续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
  实现地更绿。落实67万亩生态公益林管理保护责任,推行专职管护员巡山管护森林机制。大力开展打击非法侵占集体林地和清理整顿木材加工企业专项行动。在高峰村等生态重点村实行禁柴改燃,农户每年发放500元的炊具补贴和每年一次的720元燃料补助。加大造林绿化力度,2012年以来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2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58%,造林绿化面积居全省县级首位,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实现土更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重点突出耕地、林地土壤的污染物防治,分阶段、分类别、分用途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28万亩。在主要耕地区内布设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点位,推广家杂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技术,鼓励秸秆、人畜粪便昭化还田,有力确保土壤环境质量。
精准扶贫奏凯歌
  绿色经济的发展,让建宁迈上了快车道。但群众没有脱贫,一切都是空的。据统计,2014年底建宁县还有近万贫困人口,仍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为了让苏区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建宁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建宁调研时提出的“一手抓扶贫、一手抓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发扬苏区精神,举全县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截至2015年末,全县已脱贫5134人。特别是2016年以来,建宁县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动员会精神,以脱贫脱帽为工作总揽,,贯穿精准性要求,突出组合拳特色,精准发力、深处蓄力、齐心协力,脱贫攻坚再一次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识别扶真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为保证扶贫资源更精确地瞄准贫困人群这个“靶心”,建宁县积极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迈好扶贫第一步。组织力量对全县2013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脱贫措施进行全面清查梳理,“回头看”实行“三线”聚焦制度,乡(镇)、村、贫困户逐一签字确认,通过公安、人事、财政、住建、税务、市场监管、林业等7个部门和人行等7家金融机构开展贫困户信息比对,按一户一袋对贫困户进行建档。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识别不准的447户1393人予以剔除,新增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88户624人,确定全县最终建档立卡贫困户1913户5454人,盘清了“明细帐”,查明了“穷困源”,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精准发力真扶贫
  夯实责任传压力。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攻坚誓师大会,对脱贫攻坚进行总动员、总部署,全面掀起脱贫攻坚新高潮。实行“县领导挂乡(镇)、县直单位挂村、干部(主体)包户”的三级挂包机制,全县9个乡(镇)都列出了“脱贫清单”,挂出作战图,制作了“精准扶贫帮扶明白卡”,所有贫困户与帮助责任主体建立固定的帮扶联系机制,架起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之间的“连心桥”。
  完善体系强基础。强化政策支撑引领,制定出台“1+N”精准扶贫系列扶持政策,即:一个总纲——《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2020年实施方案》,“N”个配套扶持政策——《产业扶贫实施办法》《金融扶贫实施办法》《社会力量扶贫实施办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实施办法》《农村低保兜底和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办法》《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贫困(空壳)村脱贫攻坚实施办法》,构建立体新扶贫体系。
  创新机制树格局。引导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形式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已有14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精准施策真脱贫
  立足县情实际,建宁县确定“四策联动”的脱贫举措,积极打好组合拳,让贫困户尝到发展的“甜头”。
  特色产业带动。以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抓手,扎实推进莲业、种业、果蔬、林业、烟叶、旅游、电商、光伏“八大产业”扶贫,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增产增收项目。2016—2018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财政预算资金,每年扶持20个扶贫(空壳)村发展可持续村财增收项目,如濉溪镇高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上榜66个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名单;伊家乡笔架村建成全县首个光伏电站,率先试点光伏扶贫模式;客坊乡水尾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实施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等。
  扶贫搬迁推动。成立了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通过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福宁小区、莲香农舍住宅小区、鑫埠小区等6个集中安置区,完成了556户2363人的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任务。
  金融扶持撬动。设立12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签约了4家金融机构作为承贷机构,给予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如溪源乡采取“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瓶颈问题。目前,全县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25万元,带动482户贫困户发展生产。
  民生保障促动。扎实开展“兜底”扶贫,2016—2020年期间,将对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每年提高350元,按全县人口每人每年7元标准统筹临时救助金。在市级贫困乡设立乡村教育扶贫基金,按照不低于用工人数40%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公益性岗位,有效保障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整合农业、人社、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三免三优先”培训贫困人口878人。
(成员:仲崇富 罗晶晶 王丹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