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老生常谈与出新出彩

[复制链接]
hsy851228691 发表于 2016-10-28 15: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公文写作有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经验材料、会议纪要等主要题材,也有典型事迹、学习心得、工作纪实等辅助题材。无论哪种题材,都有一定的写作模式,免不了涉及老生常谈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内容赋予新意和个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从辅助题材写作中的几个片段,浅谈一点思考和感悟。
5 M6 D& X1 {/ K* a, }# d/ {' F" \ ( y5 \- r8 y* w
L, F( I! U# Z- D$ j7 H* P7 z ' O" s* i, y8 i/ L
在提炼中彰显个性
6 b& G6 Y# J+ T5 b2 I ! q2 ] h6 l& f! f( X0 b5 B* F, Y& ?: n
 
+ Y9 U4 ~4 Y6 ?9 V/ P 1 J' Z" f5 r! z0 S9 j
通常情况下,辅助题材的写作,存在“一多一少”的现象:“多”,就是共性表述多,张三、李四、王五都这样写,放在哪篇文章中都不算错,但写出来的文章一般化、没有特色; “少”,就是个性化行文少,特色淹没在共性表述中,难以得到充分彰显和展示。形成“一多一少”的原因在于,作者对点上的事把握不准、挖掘不深,对面上的事归纳不够、提炼不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重视提炼特色,努力做到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 L5 K' {* f. ?( T6 t X9 l " k( h9 R% [% r* \; O- [
 
& ~6 J* O) `+ i) @ : Z$ U7 w1 e' O3 l! M S2 F/ R G
如,撰写典型事迹材料,就需要准确掌握集体典型的特点是什么、个人典型的亮点是什么、传递出的正能量是什么等。一次,笔者受命撰写某部门的典型事迹材料。对于奉献精神,大家谈的大都是经常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对亲人心存愧疚等共性的东西。为凸显材料的个性,笔者深入挖掘,捕捉到很多鲜活事例:
4 w [4 ^" I7 E$ d2 E6 B$ o2 N5 y 6 W' E: b. \ |
 
) w0 B3 s$ I7 a ) a0 ~; T; P3 t& X* `- o1 {% Y
有的同志父亲或母亲去世时,还在伏案工作,或者还在回家途中,没有来得及见老人最后一面,深感愧疚和自责;有的同志受伤病困扰,仍然轻伤不下火线,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年轻同志,恋人父母都不在身边,从筹备婚事到举行婚礼,没有请一天假;有的女同志身怀六甲,反应强烈,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不断在脑海里闪现、过滤、定格,这些都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 E1 w& a* @3 S4 x. b# d% E + R, h$ p( \% g
 
- \* P+ V& g7 p- D. ~! R " a+ P3 G3 j' G. s* \1 o8 E
我将这些事例提炼成“四个时”:一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亲人的生离死别时;二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伤病困扰时;三是奉献精神体现在夫妻难聚时;四是奉献精神体现在为人父母时。用奉献精神的主线把特色鲜明的个案事例穿起来,在点缀、过渡、照应中加以升华,回避了老生常谈的表述方式,收到不错的效果。
4 |, U( {2 d' Z- u4 q( k: \* K: q: i ; X: z: N* t; g7 M' U$ W- r
 
F2 Q5 A( w$ ^) T6 Z% k) H " k' F5 M% P E2 n
在比较中透视特色
) g: v- R: s. V0 t 0 D. C7 E* t6 a$ \/ I& y
 
% l& F4 g5 F1 R! {4 S% m% b) Q; x/ x9 `" N" \. |) c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公文写作亦是如此。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需要反复比较,把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加以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确保材料反映的内容真实可靠,经得起看、经得起查,更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8 M: T2 ?; B7 m1 I; I7 z# E1 n/ \ U% w x3 w1 U+ F
 
9 X% b* a# t! J' P* A+ w; B; p * P$ k# R! \% _; l' u8 Q. k
记得有一次,笔者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交流。在撰写发言稿时,我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写出新意,不能老生常谈。当时正值“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唐山大地震相关资料刚解密。经过对两次大地震国际社会关注情况的比较,我明确了《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看国际社会关注我国程度的演变》的题目,用大量事实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 p( E$ f' }" b! C0 E3 c R9 J7 G2 i/ e
 
2 N8 h" c) Q# p3 H9 G" i , V8 ]+ N @# F) R
一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有很多相似之处;二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三是从1976年到2008年,相隔30多年的两次大地震昭示着一个重要道理。不可否认,当时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关注程度是不够的,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关注。
9 X+ F2 I; S9 N! H, m& p' A& s' z C# }' H* B- R: E2 G
 
- r1 K& B6 T( p* F B# ~4 { / ^, }- |, s4 ^
在行文过程中,我重点从七个方面阐述我国抗震救灾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情况:一是联合国高度关注;二是外国政要真诚慰问;三是国际社会捐款捐物支援;四是国际救援队应邀参与;五是外国医疗队万里驰援;六是国际社会热情迎接灾区少年疗养;七是国际舆论积极评价。
; c1 ^: [ ?: v: t G% X! M% K( G8 q. a7 |( i, k
 
0 @- M* V$ L0 t+ |4 e+ D 5 k$ j1 ?) O5 x" _- v& x! b$ j) ?4 _
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关注、支持、理解、包容和尊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力强盛,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具备了这些条件,赢得这些是水到渠成。通过这个切入点,文章用事实诠释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较好地回避了空对空的议论和似曾相识的老生常谈。
# L+ H4 K1 B7 o A7 ]1 a 3 D4 P8 l$ k' N9 [- A3 ?6 j
 
# E, W+ s% U" ~0 S3 H# M ; W A; x* T; U/ |& {) z: x
在体验中捕捉亮点
9 h" C9 e0 V) |0 d " ]. t- _/ d+ X F: i( K/ u
 
- f$ Z) m! i) V 1 ~/ T( n4 M) K+ S- A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3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