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努力建设创新型三明

[复制链接]
gjb8625872 发表于 2009-2-27 1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陈庆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三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来提升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为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和动力。
  一、建设创新型三明的基础条件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3年以来,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其中年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6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8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5.5%。二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卓有成效。“十五”期间,我市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及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被省科技厅确定为我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区域试点,并于2005年11月通过专家组考核验收。全市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平均自动控制率为3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冶金、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8.6亿元,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9项,其中竣工投产1165项,千万元以上项目188项。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开展了国家级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全市建成科技示范乡镇50个、重点示范基地32家、星火龙头企业19家,重点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有7个单位被国家科技部分别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国家星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四是自主创新成果突出。全市有127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179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实质性项目合作,已开发项目192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33家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技术中心11家、市级技术中心14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全市共有48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6项;有62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有870多项专有技术申请国家专利,其中有4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五是科技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市科技局也组织编制了《三明市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三明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市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确保每年递增10%以上。六是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全市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健全了企业创新组织体系,完善了企业创新机制。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类行业协会、成果推广和技术交流、专利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贸易机构,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种类、多所有制的科技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我市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建设创新型三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合力不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刚刚起步,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服务功能不配套;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分额少,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例低;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科技市场还未发育,科技融入经济无论是机制、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相脱节现象。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许多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缺乏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科技积累不足,缺乏资金实力、缺乏信息等;国家有关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难以到位,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由于存在地缘、观念、机制、经济发展和政策措施等制约因素,造成我市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作用发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紧缺,总量不足,且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专业研发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制约了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4、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三明市经济总量偏小,科技三项经费比例偏低,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我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科研条件和科研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市企业在创新中仍处于配角地位,制约着技术创新体系、机制建设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建设创新型三明的主要措施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紧紧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和创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县为抓手,加强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复旦大学-三明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按照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作用,使政府、市场、企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整合与发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发挥商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展技术产权交易、科技评估和咨询、共性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引导它们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改善创新环境,落实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健全创新体系,扩大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服务支撑,不断增加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大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市县两级127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与179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继续扩大合作领域和方式,真正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的紧密融合。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围绕生物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研发攻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集中区内外科研力量,对制约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集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把园区建设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的作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辐射力。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开发和应用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提升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废弃物利用等公共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为载体,积极融入海峡西岸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实施“富民强县”、“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等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沙溪沿岸国家星火技术产业带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围绕县域经济特色化、产业化,重点抓好优良新品种繁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延伸农业产业链、开拓农业生产新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5、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围绕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化、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增长和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三大重点,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的试点示范工作,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的实施工作,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提高企业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在三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我们必须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科技进步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推进科技进步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的新路子,从而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作者单位:三明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黄元庚)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6: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灌水人有所顶 也有所不顶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6: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此帖虽说不上山明水秀,可是也别有一番风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