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善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和谐农村的构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这个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加强班子建设,增强执政能力,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领导保证
1、选好“一把手”强核心。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实践证明,选准配强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因此,要拓宽渠道,采取从本村致富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经济能人等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中回请,从外地“老板”中引进,从离岗到农村创办企业的机关干部中挑选,从已有基础的后备村干部中培养,从进村任职、具有发展本领的高校毕业生和退伍战士中吸纳以及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派等措施,让那些群众威信高、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的经济能人当农村党组织“一把手”,切实把构建和谐农村的“航船”交给最有能力的人来“掌舵”。
2、配强“一班人”聚合力。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靠一个好的带头人力量显然过于单薄,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战斗集体来共同推动,才可能实现好这一目标。因此,要按照年龄、专业、知识、素质、性格气质互补和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用当其位的要求,不拘一格选贤任能,让那些具有“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各类人才进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做到优化组合,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提高领导构建和谐农村的合力。
3、理顺“两委关系”促和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虽然性质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为了让村“两委”在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思想更加统一,步调更加和谐,合力更加明显,效果更加突出,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实现形式,引导和帮助村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积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明确村委会工作规范,引导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二、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党员活力,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人才保证
1、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壮大队伍。发展党员是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源头活水”。必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当前,重点要大力实施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构建和谐农村的带头人”的“四培”工程,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充满活力、作用突出的农村党员队伍,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人才基础。
2、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培育队伍。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农村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真正让党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载体建设,不断拓展党员教育渠道,方便党员学习培训,切实让广大农村党员通过不断学习,思想上领先一步、本领上胜人一筹,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构建和谐农村进程。
3、坚持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党员队伍中的个别党员难免会出现腐化变质,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将可能影响或干扰农村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既为农村党员展示先进性搭好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又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探索建立正常的党员退出机制,疏通党员队伍“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加强经济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物质保证
1、更新观念引领发展。要引导农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开展“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大讨论,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多动新脑筋,多想新办法,要允许主动试,大胆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支撑项目。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既要采取措施解决好当前困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又要克服短期行为,坚持科学决策,抓好长远规划,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促进发展。农村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在分析研究当地现实状况、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要走资源开发路子,通过开发利用山木、矿产、土地等现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二要走现代农业路子,通过培植特色种养殖基地、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三要走资本经营路子,通过盘活各种经营性集体资产,兴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企业,创办不同领域的产业项目使资产有效运行,达到保值增值目的。
3、强化服务推动发展。新形势下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不仅需要农村党组织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而且需要上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大力扶持,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帮助农村党组织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组织保证
1、把党的工作不断向“农村产业链”延伸。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为了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自发组建了茶叶、甘蔗、辣椒、生姜、食用菌、木业等各种产业协会或互助合作组织,并迫切希望党的工作能够跟进其中,给予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带领他们有序进入市场、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保护好群众利益。适应这种新变化,要打破原有按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支部、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做法,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采用“支部+协会”模式设置“产业党支部”或“产业党小组”,让农村各类产业协会或互助合作组织在党组织的引导协调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健康发展。
2、把党的工作不断向非公领域推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非公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给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路。非公有制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非公党建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上来,在党组织机构设置、工作内容和活动载体上大胆创新,努力把党建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发展与党的建设互动共荣。
3、把党的工作不断向流动党员群体拓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流动到其它领域从业、就业,这自然也给这些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为了避免造成这部分党员游离、断线、失管,必须根据流动党员从业结构的变化和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调整组织设置、创新载体平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与流动党员保持跟踪联系,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五、加强制度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制度保证
1、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农村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复杂多样。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要落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积极推进“110”接、处警服务向农村延伸,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增强群众观点,改变行政手段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依法及时处理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消除农村不和谐因素。
2、建立健全为民办事的承诺机制,着力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不力的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因此,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单位要实行公开服务承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消除推诿、扯皮等不作为和“中梗阻”现象,为构建和谐农村扫清不必要的干扰、障碍。同时,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习借鉴先进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把群众急、难、盼、怨,关系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收集上来,认真梳理汇总,建立整改台账,采取“挂号销号”的办法,把整改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限期逐步整改,以此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建立健全扶贫帮困机制,保证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注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不同地区、不同村组、不同农户之间,难免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甚至出现了悬殊的贫富差距。因此,要按照“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的原则,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与经济困难乡(镇)、村之间,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后进村党支部之间,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扶贫解困机制,做到相互“携手”,共促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为中共大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黄茂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