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牢固树立创新自觉自信自醒,强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6-8-22 13: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增强创新自觉,巩固创新自信,深化创新自醒,使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更有时代性、更富开拓性、更具引领性。
  要有高度的创新自觉,“牵住牛鼻子”,不走回头路。历经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步入了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过去长期支撑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优势逐渐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亟需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对此,每一个地方、行业、企业都不该再等待观望,绝不能幻想还有新一轮的周期性高涨,指望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动力机制上实现新的扩张性增长,而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创新自信,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2010年跻身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为标志,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就难以摆脱跟着别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因此,建设制造强国,既要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狠抓重点领域突破,也要树立“不掉队”的忧患意识,对看准的方向,超前谋划,加大投入,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事实上,我国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发挥优势、调度得当,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大跨越。特别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庞大本土市场和雄厚的资本实力,某项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很快就能凭借世界级的制造能力而获得规模化应用。也要认识到,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重要的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掌控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增强产品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要有深刻的创新自醒,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对制造业创新来讲,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才称得上真正的制造强国。二是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强战略、技术、系统、标准和市场沟通协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以改革释放活力,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突出问题导向,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为中心,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等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发挥体制优势,把最强的力量汇集起来,努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强化战略牵引,集中突破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新趋势,比如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量子通信、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等,并就关键高端材料、高端医疗设备、大型客机等重大科技瓶颈、产业短板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着力攻坚、加快从根本上进行改变。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关系制造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要加强与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协作,推动重点研发计划面向重点领域部署重点专项。
     一方面,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以世界眼光进行设计,超前部署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突破和能力建设,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产品;另一方面,要瞄准瓶颈制约,梳理引领“互联网+”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以及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前沿和“杀手锏”技术,组织实施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工程,坚持产业化导向,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增强对关键技术的掌控力。
  建设新型载体,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实施高水平产业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已成为当前各主要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重点是围绕十大重点领域,充分整合已有资源,依托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的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省市建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逐步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创新中心要主攻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针对技术研发、转移和首次商业化等环节,重点突破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要突出企业主体,形成公司化的新型创新平台,以企业需求主导工作开展。要突出资源汇聚,采取网络化组织架构,汇聚政、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优势资源,实现协同效应。要在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地方建设省级创新中心,力争到2020年高质量建成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
  深化融合发展,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当前,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一个突出特点是跨界融合、群体跃进的态势日趋明显。只有把握住这一点,从全盘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创新质量和效能。首先,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统筹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双创”。全面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政策措施加速落地,提升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支撑能力,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针对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其次,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军民协同创新。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通用标准建设,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和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战略新兴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立健全国防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军民技术成果相互转化应用,促进军工高技术成果在民用领域的转化推广,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支持鼓励国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军民融合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高度重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结合“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先进新兴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得到深度应用,让传统动能焕发新的活力。
  协同推进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支撑,更需要体制机制等“软”保障。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和各级政府协同,采取更精准的措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专业机构建设,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加快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体系,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大力推进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为突破,促使行业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要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真正形成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全民创新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要让创新者真正受到关爱、尊重和保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时期新阶段新起点上,中国制造正经历凤凰涅槃,谱写新的伟大华章。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始终保持发展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不放松,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道路就一定越走越宽广,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作者:苗圩 来源: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