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具体要求。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作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指导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理应加快转变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
一要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首先,人类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继而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历史环境下提出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进阶和超越,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让生活在这个地球的每个人能够更加幸福,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时代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人类与生态两败俱伤的悲剧,引导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失衡重新走向和谐发展。
其次,在历经5000多年文明发展和30多年快速工业化后,进入当前以改革转型和法治德治为主题的我国发展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社会期许、民心所向,其本身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等范畴,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高度。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共生系统,体现物质与精神统一,环保、产业、城乡建设等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顶层设计,坚持统一协调、同心协力,各行各业、每一个人贡献应尽之力。
二要深刻把握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两者关系。
城市是文明的体现和集中反映,城市的产生发展与文明进化息息相关。人类的生产、生存、生活空间由聚落、城与市、田园城市、现代都市到生态城市,每一步都以文明演化为推动。城乡规划其根本目的就是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当将绿色、低碳、生态贯穿全过程,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人、城市、自然三者共存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生态文明反映在城乡发展上的具体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空间云集聚。区域间、区域内协调合作更加频繁,城市组团化发展,组团内部功能混合,建筑综合体形式更加明显,多渠道交通联系更加密切,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利用,立体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二是社会协助化。以新能源、智能化为主导的产业加更加促进社会协作有竖向金字塔模式向横向交叉模式转化,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模糊化并存。三是连续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等日益成熟,形成智慧链接,将为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生活低碳化。新材料、环保节能产品的利用将实现日常生活零排放,环保工作将“只能更好,不能更坏”。五是文化多元化。生态文明本身的巨系统将促进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容、融合。
三要充分正视生态文明型城乡规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工业文明阶段伴随的快速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的丰富、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到挖掘,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八大公害事件给人类的教训深刻,三次环境大会召开见证人类对自然环境日趋重视。基于既产生于又服务于工业化的工业时期城乡规划,同样对生态环境问题负有相应责任。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不尊重自然格局和乡土风貌的城乡规划引发的遇山开山,逢水添湖导致山河破碎、地下水枯竭;二是不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工业选址引发严重的雾霾等环境污染;三是过度追求高大上的马路、广场、建筑,功能单一、通勤量大的工业区、大学城等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四是交通系统不完善、小汽车过度膨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五是乡村建设活动无序以及城乡资源封闭运行、乡村对城市垃圾吸纳带来的乡村环境卫生问题;六是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缺乏导致的恶性竞争、恶性循环引发的蝴蝶效应。
四要创新推进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工作。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宏观指导下,城乡规划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三生空间和谐发展为基准,对传统规划技术方法和体系进行总结提升,将低碳生态理念植入规划全过程,明确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方法和实现途径。
一是坚定生态规划理念。要由原来的粗放式、摊大饼、增量为主、终极蓝图规划向集约化、紧凑型、存量减量为主、弹性规划转变;要强调城镇功能的有机疏散,组团之间低碳交通系统、信息公路系统构建;要注重城乡统筹,形成城乡融合的组团结构形态,以美丽乡村、自然生态为绿色屏障嵌入大、中城市与小城镇斑块间,打造和谐田园都市升级版,实现城乡不同形态、相同品质。要坚持法治规划理念,以规划法定和公众参与为两个抓手,保障规划的科学、阳光、严肃、权威。
二是优化城乡规划编制。要坚持将自然与城市环境融合作为规划准则,夯实生态安全格局。区域规划方面,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本,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区域环境联防联治、构建区域生态格局为路径,不断促进区域合作,减低恶性竞争,构建和谐空间。总体规划方面,围绕“简化内容、明确底线、解决问题、政策保障”的改革思路,将生态底线、三区四线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四规合一”;控制线详细规划方面,加强对生态指标的创新和综合利用,如土地利用方面要更加关注混合地块开发比例、地下开发容积率;建筑控制方面要更加关注建筑贴线率、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开发绿色建筑比例;绿地规划方面要更加关注立面绿化、屋顶绿化;交通方面要更加关注公交站点覆盖率、综合交通设计等;资源利用方面要关注通风廊道控制、雨水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措施等。
三是大力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是事物发展永恒的动力,城乡规划学科作为综合性技术型学科,更应加强对生态学、环境学理论方法的吸纳和应用,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特有的空间资源配置技术,促进生态技术充分发挥应用,促进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更加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如大型项目选址的生态诊断技术、小区设计中的通风分析技术、绿地规划中的碳汇分析技术、供热供气规划中的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冲击开发模式技术、海绵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中的噪声分析等,都是多学科多维度对城乡规划技术的补充和支撑。
四是提供规划政策保障。城乡规划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政策,然而一直以来各类城乡规划文本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方面研究不深入、不系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规划指导性不足。同时在规划管理层面,对政策、市场、技术三方面的联动和衔接不够,往往使得部分政策不切实际,甚至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必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将规划与财税、产业、环境等互动起来,以公共政策对形势提高城乡规划实施效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五是提升规划管理模式。在依法治规背景下,围绕规划“编制、审批、监管”三阶段,转变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技术,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要加强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研究;要围绕三张清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要推动规划管理标准化、法制化;要制定负面清单,规范自由裁量权严厉遏制不廉洁。要推动规划管理工作面向大众、面向基层,畅通渠道,实现众规、众智、众治。
城乡规划工作者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先锋军,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政府参谋的角色,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清正自律、公正公平理应是城乡规划工作者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应勇担重责、以身作则,既要在工作中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教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践行者,集聚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