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前,经济运行中问题不少,突出表现在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改革措施的阵痛将集中体现,市场决定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新兴动能的势力尚未成为主流。但是,中国经济运行底盘逐步趋稳,国际经济呈现缓慢复苏,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稳中略宽,各项政策效应正在发挥作用,未来发展大势逐步向好。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第一,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虽有企稳的迹象,但回升的势头有待进一步确认,需要未来几个月的持续观察。全年完成经济增长6.5%的目标无虞,但单季击穿6.5%增长线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增长因素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一是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今年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低于去年同期的14.7%。二是房地产回暖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一季度去产能步伐加快,但一线城市的量价齐升具有不可持续,二线城市可能有下一波行情,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重而道远。三是企业利润增长非基本面的明显好转。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去年同期下降4.2%)。与前年同期相比,今年1-2月份利润仅增长0.4%,带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特征。四是产能过剩现象没有根本性消除。企业库存和应收债款“双压力”比较突出,2月末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达16.5天,比去年年末增加2.3天,1-2月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7.2个百分点。 第二,改革措施的阵痛将集中体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推进,改革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改革措施,也是结构调整措施,工作推动要以牺牲一定的增长率来实现。加快去产能,要有一批企业关停并转,有一批“僵尸企业”出清,有一批落后产能要淘汰,短期直接表现为一定的经济量减少,同时向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安置去产能带来的下岗职工问题。去产能一定程度上使金融机构风险显性化,随着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直接反映为金融机构利润的减少。减税措施的实施,也会使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紧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市场决定的机制没真正建立。中国目前的钢铁产能12亿吨,据有关方面消息,相关部门正在制定钢铁行业“十三五”规划,初步计划先减2亿吨,最终钢铁产能要稳定在7亿吨左右。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越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过剩越严重。如果市场充分竞争,产能过剩现象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过剩的行业不会像现在这么多,过剩的产能不会像现在这么大。去产能的终极思路,应该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民营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新兴动能的势力尚未成主流。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传统动能由强变弱,而新动能虽然成长超预期,但在数量上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新引擎的拉动不足以弥补旧引擎的失速。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66.4%。但需求较旺的同时,我们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没有跟上,去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出境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现象充分说明这一点。服务业虽然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但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比二产低了1/4多。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设置为6.5%-7%,考虑到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将接近这一区间的中位数,增长6.7-6.8%的可能性比较大。总的来说,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看好。 第一,经济运行底盘逐步趋稳。今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有关“担忧中国经济会一路下滑,甚至会击穿6.5%这条线”的提问时,明确表示,“你让我同意说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总理对中国经济有着清醒的认识,去年9月,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中强调,中国经济目前正可谓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去年10月,总理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经济工作的报告,强调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今年以来,总理频频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见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报道),3月份的表态进一步向外界传递了强烈的“稳增长”的信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实际增速7.8%,要实现GDP和居民收入“两个翻番”目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需达到6.54%。因此“6.5%以上”是必保底线。与此同时,前些年经济调速换挡,有我们主动促改革、调结构的因素,比如大力度的环境整治,等等,我们的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也很大。正如总理所说的,“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么大的回旋空间,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第二,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中国经济固然可以表现得比世界经济好一点,但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受到的影响将是全面的、长远的。但反过来讲,世界经济好一点,中国经济就会受益良多。世界经济虽然举步维艰,但正在逐步地缓慢地复苏。这一缓慢复苏态势已经维持多年,能不能加速复苏,关键要看美国。但对美国来说,美国经济本身,虽然存在波动,但比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要更为牢固,外部因素关键要看中国,即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中国经济企稳、风险释放,美国经济的最大外部风险将逐步消减,复苏步伐将有望加大。最近,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回暖,制造业PMI处于扩张期间。美国3月ISM制造业PMI回升至51.8,高于预期的51。欧元区3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1.6,高于预期的51.4。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稳中有宽。今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说是明确的,这可以从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答案。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积极;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宽松。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运行来说是非常利好的因素,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较好的环境。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机调控,利率总体处于下行周期。CPI已呈现了温和上涨,降息、降准的空间有所压缩,但不排除今年再有1-2次小幅结构性降息和多次降准。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以减税为重点,今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可达5000多亿元。 第四,未来发展大势逐步向好。今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2%,比2月上升1.2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PMI53.8,比2月高1.1个百分点。1-2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8%,改变了2015年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当前,我们对经济走势中期L型的判断没有改变,但经济小周期回升的苗头已经出现。如果小周期回升的级别较大,国际形势有配合,将有效缩短L型的“平底”长度,有助于经济加速走出底部。能不能实现这一期望,关键还是要看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效果,而不在于今年经济实现了怎样的增长率。如果今年改革的“马步”站稳了,明年经济还将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围绕“去降补”任务,中央出台的政策超过预期,继去年政府性债务置换后,今年将进一步加大置换力度,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万亿债转股、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措施的相继实施,有利于整个经济体降低风险;与此同时,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加快实施,今年“营改增”全面推开,政策力度空前,也将有助于经济进一步企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