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知事之本、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秘书工作者的必修课、基本功、看家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深入搞好调查研究。 8 ?/ m* [2 Y- V3 D" F) h8 c
w# O, x% C1 Y9 F0 O6 Q6 d% C+ ^* V
0 `6 {. x3 I5 v5 k* K2 d) U; S6 z/ n0 `& C( h" J
有一个真实案例:某机关干部下乡调研,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拼凑了十几个村民看书读报,有人不识字将书倒着看,调研成了笑柄。日常工作中,调研失真不时上演。有些习惯事前发通知、打招呼,结果人还没下去,基层已忙作一团,走访线路、调研对象、汇报材料早已精心备好。有些车马未行,调子先定,主观色彩浓厚,诱导基层群众顺杆儿爬,反对不同意见。有些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看前庭不看后院,把表象当实质,把个案当普遍,挂一漏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 }$ R* m) c" F P
# J1 P5 |9 ]# k, w6 N3 b' T% K- r
8 w, z& ~8 R3 e
) \+ p' R# H* i/ ?; y调研变味,不仅采不到真民意,导致决策不接地气,还会增加基层负担,引起群众反感,损害机关及领导干部形象。如何保证调查研究看到实情、听到真话、找到“真味”?不妨多开展随机调研。这是一种事先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自选时间、路线、地点、对象,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方式。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调研,他随机走进农户家中,看住处揭米仓进猪圈,大妈不认得总书记,说:“怎么称呼您?”堪称随机调研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6 p( X9 |- G. I& n0 Y; {& B
# s! E- y9 o* p5 z
' ~) F3 h* T4 v! F. Q3 n, j# ^ ~7 P6 }0 [
: C, v' @: T4 \1 l& i) C! H( P. x& H
8 o. C! B9 A6 p j* g, w* o2 O" e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科学认知的土壤,是汲取智慧力量的源泉,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下乡,从不坐吉普车,全凭一辆破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全县120多个生产队。新时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兰辉长年累月下基层,手机里两千多个号码多是普通群众,他穿着朴素,常被当作村民。正是由于长期深入群众,群众才拿他们当亲人,愿意和他们说真话。 ' ?, o; E' W# ]3 h3 y N
! B+ @8 _1 Z# ? A) o6 h
; C( j% s! u. U, P4 Z1 F5 l( p/ t% U$ H1 V' e% {
调查研究,要像焦裕禄、兰辉一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主动淡化“官念”、放下“官样”、丢掉“官架”,轻车简从,深入厂矿车间,走进背街里巷,下到田野院坝,与老百姓面对面、手拉手。要眼睛向下看,拜群众为师,与百姓交友,用心感知他们的酸甜苦辣、所思所盼。要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与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意见,感知群众的酸甜苦辣,吸纳群众的经验智慧。这是调查研究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3 F p; ?9 G' ~4 A
6 r9 ~0 _& X3 t6 w
# a8 V3 v& h* w9 [1 w; }- a+ d7 Y6 ~3 v3 q8 ?* k) L
* A( O$ h2 U# ^8 ~7 h; x
* _' v+ {- `: x& B) A! Y/ ?《古文辑要》中记载,裴矩在隋炀帝面前,溜须拍马,是佞臣。到唐太宗时,正直敢谏,成了诤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感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真话不讲情面,不献媚于人,是“带刺的玫瑰”,容易让人不舒服。
- W) O8 \8 w: ]; F' _6 C+ ^
# e* p i9 [0 t) w) ]
* C+ o3 [# H. n* Y% i
' `% F% V) w3 A2 j6 y+ C5 j如果领导心胸狭隘,不爱听真话,基层干部群众自然会“话到嘴边留半句”,或闭上嘴巴、闷在心里,甚至溜须拍马、言不由衷。调查研究中愿不愿、敢不敢听真话,不只是作风问题,更是胸襟气度和党性修养问题。有人认为,调研失真,是因为基层干部长了一张不讲真话的“嘴巴”。其实,根子在领导干部长没长两只爱听真话的“耳朵”。如果“耳朵”好大喜功,听喜不听忧;或偏听偏信,听风就是雨;或胸中无数,任凭“嘴巴”胡诌……就不可能听到真话、摸到实情。要根治踩点式、作秀式、定调式、彩排式调研,必须从净化“耳朵”开始。要既听顺耳话,更听逆耳言,真心实意请群众提意见。唯有如此,群众才愿意讲真话,“耳朵”才听得到真话。这是调查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 O( u5 W3 b5 I6 Z U
2 r0 g q( u+ \) @! y1 F
0 C2 c! B+ p3 P, F* l9 q" M _
0 C5 |! P7 P4 y" v+ _ $ [& d$ e- y6 ~" P* y# M
/ m- }4 F* `& j; D8 l5 o# _讲什么话、怎么讲话?看似小问题,实则关系“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大问题。言为心声,语言好比一面镜子,能照出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强不强、群众基础牢不牢、群众工作实不实。熟悉和了解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讲话一般不念稿子,而是用平时积累的群众语言。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融入群众之中,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干部下基层调研,要学习孔繁森,善于倾听、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切忌打官腔、唱高调。 5 T4 F) w# p0 s5 X1 _! L' M8 _
; X& O- ~& y7 R- z$ L
# l1 u) u( E; C; _
0 O3 i1 h. s$ C! C: D3 C0 V7 r老百姓的话,源自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反映群众心声,集中群众智慧,容易引起共鸣,干部要善于把老百姓的家常话、泥土话吸收、提炼,为己所用。要把自己当成群众一员,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群众才会掏出心窝子,打开话匣子,调查研究才能捉到“活鱼”、挖出“富矿”。这是调查研究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
; B- U1 w) I- L. z1 b: z; _9 Q: H( H3 r! w/ G! F$ A& s( J! G
+ c9 z0 j9 b, c6 F6 ^
4 Y6 T3 e; J5 x: R5 B& q0 M. R' V' K3 D
, Y2 e" G2 s( F" ]/ `9 @0 M
9 O4 `& ~9 e6 Z' p: |+ J$ w% I: f4 d9 N调研有没有成效、成效有多大,取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让群众受益。孔繁森下乡,看到藏族大妈双脚被冻僵了,毫不犹豫把大妈的双脚搂进怀里。郑培民得知苗家汉子受伤,送去衣服、家具和黄羊,帮群众增收脱困。靠着这样一种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情怀,人民对他们永远“信得过、忘不了”。
4 q9 s0 p6 S. S. V4 n# V+ Q; u4 p$ x( Z/ E
1 m' Q3 `" Q3 q5 b. m! q" ~2 ]$ v
4 ^/ H _4 p' [ a& b5 R
随机调研不是随便调研,下到哪里,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都要认真“备课”。要带着“问号”搞调研,背着任务下基层。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既发现个性问题,又看到共性问题,通过条分缕析、研机析理,找准问题症结,开出破解良方。切忌光打雷、不下雨,要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老百姓办实事,以调研工作的扎实成效赢得群众信赖支持。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最终归宿。(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5年第5期。作者:吴东平) : C- I! u& z1 h: ]/ ^' ]8 h
+ l1 i6 V4 T* L6 r- G"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