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为什么要事毕回复?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16-12-25 11: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QQ截图20161225113901.jpg


张建,高级编辑,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国家卫生计生委监察专员,现任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其“ 3 [$ A+ N q* {5 T# {- ^机关行为作风”和“机关支部党建”的专题讲座广受欢迎,撰写的著作《机关行为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今天发布的文章正是该书中的部分内容。灼见经授权发布,任何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6 {& c- O x: Q* q7 P # }+ V" |: Y. G& e/ \
' O0 e! [6 m0 B# x: i) ^* S9 z# Y" @+ p# X% W
在我们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 n" G9 P% } T% C& ]8 {- t; K9 _ & X$ M! B- A# }& m
 
' Z# z* o: i3 G: }% ^2 h3 B! {& B1 ~2 m7 N/ d* }1 X& X
 
7 k0 I8 U: I4 j& J 7 J4 Y' s4 o# @8 Y: j
为什么要事毕回复?
' [/ b; g+ o* s6 c3 V, ] # a8 x' F5 ]( y, E! Q3 j
 
( ?# g j; k9 c& w! ?$ I% K2 j; x6 N, \. m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 s' G0 A8 {* ^) T5 D3 k 6 k9 Y9 {% c- h& u8 q
 
* U$ ?6 G# p, A/ Y1 P _' D. I ) L- k1 ^/ @* ]$ e5 a$ {" Y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 w/ Y% \5 p+ Q) w 3 l2 ~9 f- v0 m+ x: p U1 V
 
: c {8 m- z% B! Z% T) N4 [2 i) J5 ? ( S- n: t0 o# V. M2 i" Q- N( L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1 ]: |9 U! z' }% \5 Y9 l1 f , ]. L2 x3 D: x+ w7 a$ K& J6 F# v
 
8 s/ [! B% I( _8 x- Z! I* F6 H % `9 i* N7 }8 t! Y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5 i: Z" P7 T- l) }! Y' { 4 P( M* Z2 R) A1 m
 
5 A# L1 N G1 w9 G0 H: v3 ]# j G% [5 X, o. H- v3 G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1 i! A9 ^ ] t0 f3 O' f' F$ w! d8 E5 y9 d# m! y+ u
 
4 m& v) R/ A7 t. Z $ r3 E0 |- I; U# P( i- n3 |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6 s: _/ Z- J- y! c4 m) z& l - t8 Y# f' g) ?9 a


1 Z. j% H; _$ k& e' y) r0 q 3 y v5 E, v2 L: n( n& w1 u2 @; ^9 S. @# u' Y8 X+ I : P; q6 }% [0 R5 G( L/ C
为什么工作不建议群发消息?
" b9 O$ v% M& t2 @1 X7 z% ^ j C1 J9 s
 
/ O' @3 T, \1 B# z; o9 {8 @ $ g) B5 d- t7 j, U y) @
一次,我在干部培训班讲课,学员们希望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我说:“请你们把你们个人的邮箱地址告诉我,我好给你们发送相关材料。”一位干部说:“老师,不用那么费事,你发到公共邮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吗?”我说:“我不群发,我会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邮件,还是分别来吧!”
0 H- ?! }4 r6 p5 t' j 2 v; ?; M0 q3 }9 M0 j! a5 l/ L# _' g
 
; I3 I/ l) _2 d0 r: N. } 9 \& P5 t- h N3 P0 w2 s# N2 f
我不是批评群发。为了工作需要,群发信息或发送到公共邮箱,便于相关人员共享;或者给部门内人员群发通知,将工作信息广而告之,无可厚非。我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应该有针对性,必须发的、应该发的、要发的、可以发的、不应发的、要区别对待,不可滥发。
R! A9 J2 ^3 K2 A. E4 O0 t5 M+ q8 b : Q0 E4 D$ f! N6 i# G
 
$ ]" A3 |% ?+ p% ^5 Z; U& w + M. t! f. y7 c" f; I' q) U
什么是滥发信息?举个例子。有的干部喜欢转发消息,什么都发,没有恶意,有时还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关心。但是,客观上确实有点“骚扰”人。这种无意识的“好心”,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我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文章,我群发了50个人,发到公共邮箱,只有几个人给我回复。我挨个一对一发,90%以上都给我回复,而且回复的人都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同样的东西,群发,大都不回复,单个发却大都回复。就如同参加会议,没有座签,很少有人愿意往前坐。但是如果有座签,每个人都按序就座。
: d: P" O8 C* e6 W% q' C $ X; a! {4 _4 M- q' u6 j& Z
 
9 U% W; Q' k( _6 D K# | 9 o! H7 B* w, W' j& }6 `) T
为什么说滥发信息是机关工作一忌?当前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受到信息的轰炸太多,滥发的信息对象混杂、数多量大、质量不高,可能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如果政府机关像这样滥发信息,还像个政府吗?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要与机关的职责相匹配,同样不能滥发。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应当精准、权威,滥发信息造成信息混乱,淹没主题,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人的话多一样,话太多就减弱了主旨信息的分量,所以不能滥发。发信息是有讲究的,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发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发这个信息,怎么发这个信息。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信息发布上应坚持“必须发的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的原则,否则,就成了垃圾信息。
8 q; I9 b! ] Z1 N; Z, Q " p! o$ \" M: ^- @
 
: `' O. e" W$ s6 u/ r 4 ?5 S/ s" H: w6 @" e
这件事你说大吗?不大。但是你得知道为什么不好。因为这种行为与政府机关的文化不符。发多发少有讲究,就像一首歌《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里唱的,“滥发的信息我不看”。
8 f Q3 C$ f( M4 p, i ! q% j0 C s2 \. c
 

0 l1 \$ I. l6 \- V' G4 _/ e
- D! `5 b# T; r( z+ `

. X4 F; }0 q6 t' J+ T% X $ J7 G4 [7 d. e" _. [0 K* [
为什么要建立逻辑框架?
9 `% k G# D" A6 @* d- V& [" @/ { & O* x) l( ?% N( U$ c
 
1 `9 B# V' U3 F* r E, |4 [) F: G1 ?% {0 w6 d
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个各部门派人参加的讨论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说了还没有一分钟,主持人就打断了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叙述以后,我知道为什么不让他说了。一方面对会议主持人来说,应该尽可能让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把话说完,但遇上有的要求苛刻的强势领导,他认为你没说到点子上,又浪费时间,真的就不让你说了。如果再不告诉你为什么,那可真让你郁闷了。另一方面,即使让小王说,小王的问题还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没有围绕主题说,所以小王要从他的角度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
) {( P: m& @4 b6 E* `" Z8 y' O6 x; B4 \2 Q" |7 a+ l
 
( J+ x, o, h) F+ A3 D k$ x 5 ?% I! D* F: t+ ?0 Y& L
我们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是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t+ K7 m2 m; {1 `) w( Q 0 H+ r" ]0 y8 Q# A. I
 
( v7 ]/ |$ _, S- i6 A; n/ m # \- H9 X, t' y* k6 f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
$ `8 t! |' O( J2 ]0 ]5 g0 ` . F3 M% O: j& c+ X" R) T
 
9 y, b4 F6 o$ r4 G8 E 1 R7 M4 g! f$ i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领导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还是篇幅长短,都是这个道理。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样”,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
; w/ C$ R) P2 a1 q$ h 3 t, h M/ U3 d4 N3 C: \0 |
 
: C; \: G$ U; q, ?9 k3 ~ " R% a+ B) Y- }2 v, `2 x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 J2 S. P4 l& b# G, `: C3 D, n/ t, {7 O! T9 f; F# T9 w" P
 
- Q( V9 {! w. C , o' I y ]! ^4 [& R5 z( @7 n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个“理念”非常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思想理念对我们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是重要的,是灵魂,是旗帜。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只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目标达到了,方向却偏了。“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或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服从服务于思想理念。还有“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内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确定下不难做到和做好的。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5 H3 J, P# W3 H+ f4 A( u7 j 2 E: Q: \- {1 h
 
+ v# w7 U8 B, V3 W6 d' X5 G& E' Q 9 d/ |' g% `( J
很短的文章和讲话,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从我在一些现场和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不少人在站起来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思维,想一点说一点,没有条理性,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我有一个“一分钟倡导法”的体会,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时间内,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要有逻辑框架。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我们机关干部不能不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 B# N* n" c* n$ c& O3 ` 0 M5 k, D+ J! _' C; F
 
2 V3 E. A" B/ V% G; X: a 2 ]& z& M2 c4 B" }2 L) o8 A


1 P# P/ c' V! E7 ~5 c

8 o! _) j* p' X1 ]# p( B9 b! q ^9 q$ r) k" O4 J0 k! }% @2 U
为什么不要说出格话?
/ i/ H& F, V+ P B" V8 u / a* }0 U9 h. Z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76

正序浏览
天石 发表于 2017-1-3 17: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需要阅读这篇可读性文章
 
李天石 发表于 2017-1-5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需要阅读这篇可读性很好的文章
 
weichilu 发表于 2017-1-10 1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出格话于已过于决绝,没有回旋余地;于他伤害感情,影响团结;于眼下,影响个人形象,落下轻浮不成熟印象;于长远,日积月累,容易滋生焦躁之气。
 
天之彼方 发表于 2017-1-10 14: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新人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学习范文 发表于 2017-1-10 15: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写的很好,收藏起来慢慢学习
 
鸡蛋达人 发表于 2017-1-16 1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合实际,很实用,值得借鉴
 
慕紫依晨 发表于 2017-1-16 14: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阅读这篇可读性文章# r0 E0 _% |8 Z  ^
 
64024050 发表于 2017-1-16 15: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辈学习,受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潘达达 发表于 2017-1-19 08: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3粉丝

656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