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潘玲霞
[摘 要] 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邓小
平十分重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 邓小平; 列宁; 社会主义思想; 继承与超越
[作者简介] 潘玲霞, 武汉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23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728( 2010) 10- 0066- 03
一、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前,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基
本上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十月革命后, 列宁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
试。从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的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
了根本的改变。其变化之大, 用列宁自己的表述就
是: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
了[ 1] ( P773) 。他不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
断, 也改变了自己以前的看法,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
思想。
(一)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认为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落
后又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还有许
多新课题, 解决的办法唯有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
泉。对此列宁有过精典论述: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
践, 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 理论在变为
实践,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 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
来检验[ 2] ( P208) 。对俄国来说, 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
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列宁深信一去不复返了。今
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3] ( P466) 。这表明列
宁认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本本0
让位于真理, 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 初步揭示
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 更是一种现实运动,
是一种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运动。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列宁不愧为
伟大的思想家和唯物辩证法大师。他预见到社会
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已经消失, 但矛盾仍将存在。这
些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 通过改革的
方式加以解决。他认为,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 是审
慎的、缓慢的、逐渐的改造旧事物, 力求尽可能少加
以破坏。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社会矛盾, 其结果是
统一社会制度内部质的飞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就是列宁对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一种尝试。列宁
对社会主义改革作出了深刻的理论论述, 这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三)利用资本主义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利
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
设思想的重大突破。利用资本主义的重点是发展
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在1921年将国家资本主义的
形式概括为四种, 即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
代购制。国家资本主义, 就是使资本主义在国家认
可和监督下为无产阶级服务。列宁从当时苏维埃
国家建设实际出发, 认为与资本主义交往最好的形
式就是实行租让制。租让制就是将国家一些暂时
无力经营的企业, 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
订合同, 租让给他们经营。租让制被认为是社会主
义国家实施的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列宁认为在
俄国特殊的条件下, 不存在超越商品经济的条件,
要承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必须从市场
出发考虑市场规律, 迂回渐进间接地走向社会
主义。
(四)抓好经济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十
月革命后, 俄国从社会制度来讲高于资本主义, 但
是俄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还远远落后于西
66
方资本主义国家。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 指出执政
的工人阶级政党, 摆在面前的一个最严峻的任务就
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使新
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1] ( P16) 。社会
主义一定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否
则,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列宁还
认为, 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这是很困难很
长期的事业, 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 这是最主要
的[ 1] ( P16) 。并且告诫人们, 经济建设比军事斗争更
困难, 更复杂, 单凭热情是不够的。要重视加强执
政能力建设, 承担好执政的使命。
(五)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十月革命
后, 列宁发现俄国落后的文化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
经济和政治建设。列宁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 提出
了文化建设的纲领。它包括扫除文盲, 提高全体人
民的文化水平, 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进行共产主义
思想道德教育, 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 大力发
展教育事业。重视文化建设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
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反映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的规律性。
二、邓小平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
继承和超越
邓小平从20世纪60 年代就开始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总结国内外
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时, 他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
没有完全搞清楚[ 4] ( P139 ) 。但是他唯一肯定的是列
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0。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延伸和拓展
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而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并在列宁探索的基础上
较为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走自己
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的新概念。怎样
才能走出这样一条道路, 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现成
的答案, 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 才能给社会主义作
出正确的定位。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
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
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 4] ( P213 ) 。
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两个凡是0的论调, 邓小
平指出, /两个凡是0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也不符合
毛泽东思想。他积极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问题的大讨论,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重新进行了一次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教育, 将人们的思想从僵化和
禁锢中解放出来, 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可以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的事业,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
的伟大实践活动而展开。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
镇企业, 从引进外资到创办经济特区, 从个体户到
私营经济, 从证券、股票到市场经济, 新生事物不断
涌现, 有支持也有反对, 邓小平的态度就是让实践
来检验。他指出, 一种办法、一个观点、一条思路,
是否正确, 要由实践作结论, 要/拿事实来说话0,
不能坐而论道、搞抽象争论。不争论, 大胆地试, 大
胆地闯[ 4] ( P374) 。在试和闯中有人思想不通怎么办?
用实践去教育他。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
标准。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
主义作出了崭新的论断。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
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 P373) 。这一论断继承了列
宁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伟
大实践成果的总结,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把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果说列宁
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改革思想
的人, 那么邓小平不仅将这种思想付诸于行动, 还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 为新时期的
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认为, 我们建立
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个好制度, 必须坚持, 但体
制方面存在弊端。正是这些体制上的弊端, 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
的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社会
主义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后解放生产力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突破
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既强调了改革
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又强调了改革的迫切性。通
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矛盾, 通过改革来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67
用什么标准判断改革成败, 邓小平提出了/三
个有利于0标准, 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
于0标准的核心依然是生产力标准, 但是这一标准
又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广大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直接联系, 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
性质和根本宗旨。
怎样保证我国改革的方向始终是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提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4] ( P379) 。他说, 改革、现代化技术, 加
上我们讲政治, 威力就大了。离开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根基, 没有方
向。而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它
是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在邓小平的倡导下, 我们党作出了将
对外开放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
过开展对外贸易, 引进技术, 利用外资和建立经济
特区等多种形式实行对外开放。
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 利用外资和创建
经济特区是极富胆识和创见的部分。但在改革开
放初期, 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资金
短缺。对此, 邓小平提出了吸引外资的问题, 有人
担心外资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 邓小平明确指
出, 不管外资进来多少, 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 影
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 ( P351) 。同外国人
合资经营, 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
际收益, 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 得益处的大
头是国家, 是人民, 不会是资本主义[ 4 ] ( P91) 。为了
更好地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 邓小平积极支持创办
经济特区。为特区制定了/特事特办0的方针, 鼓
励特区/跳出现行体制0, 大胆尝试, 并且要求经济
特区要办成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0和改革的试验
/ 基地0。实践证明, 经济特区的创办, 不仅全面扩
大了我国的对外交往,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
的决心和政策, 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项改革, 成
为名副其实的窗口和基地。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
革伊始, 邓小平就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
性。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最
主要的[ 5] ( P314)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更好
一些, 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 4] ( P63 )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
是硬道理0的著名论断,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得越强大, 才有条件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才能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才能最终
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同时, 中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只有真正发展起来了, 才
更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 中国的发展
还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发展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
径。马克思、恩格斯未有提到, 邓小平说, 问题是用
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
直搞计划经济, 但多年的实践证明, 在某种意义上
说, 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
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4] ( P148) 。1992年
初, 邓小平完整地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思想, 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
段[ 4] ( P373)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
起,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成果。既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又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
发展。
(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邓小平一
贯重视发展教育, 重视人才培养。在1978年他就
为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 三个面向0的思想, 即教
育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小
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 教
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四
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 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把教育放在
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 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
化素质。根据邓小平的教育发展理论和21世纪知
识和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 我国作出了科教兴国的
战略。科技教育获得了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 1] 列宁选集: 第4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2] 列宁全集: 第33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3] 列宁全集: 第34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4]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 5]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