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之舰 于 2014-5-7 14:56 编辑
" R: h# v6 Y$ U: L: k% m7 |: u5 Y( y) ^/ w3 Y9 f( R$ D
长安老耿大兄是大笔杆子,也是个有心人,他将“重温经典读书会”的聊天记录一整理,就成了《公文口吻漫谈》一文,文中老耿、老猫、潜龙、月明等诸位,口吐莲花,趣味横生,让人在捧腹中受到教益。读罢文章,就又想再啰嗦几句,请老耿兄和各位指正。5 O8 }, a0 ^* r& `9 c* f
0 N- k* X7 E2 g9 q5 k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例如“调侃的口吻、玩笑的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 i `* S/ ^0 y* P4 C# ~
9 V; D" ]* U+ G5 W. f, x5 X
其实,“口吻”和“口气”“语气”应该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口气、语气,也体现这个人对所表述内容的思想感情、看法和态度。它是内在情感支配下的外在语言或声音形式,内在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大小、语速快慢、长句短句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声音表述形式的结合体、统一体。
* C0 c3 i9 |- ^* t, ?7 I9 t+ K- Z9 V& ~8 k
不仅说话有“口吻”,作文也有“口吻”。中国的汉字风韵独具、博大精深,每个字词本身都富有感情、富有色彩、体现声音,体现强弱等等,鲁迅曾评价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每个字词的本身就自带有一定的“口吻”和“语气”。 某种程度上,“口吻”体现的就是说话者、写作者的性情、风格和特色。$ e" _; @8 z' |) w, Q
3 ?* W$ J$ i8 L"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