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情况介绍 近年来,宁海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要求,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提升发展软实力、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突出软硬并重、标本兼治,突出各方联动、综合治理,全力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家园,打造“好空气、好风气、好福气”的美好生活,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全面提升了城乡环境面貌。 一、推行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有效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 (一)强化三大保障,确保垃圾治理工作有力推进。 1、强化组织保障。县级层面,县委、县政府连续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年”、“环境整治巩固年”活动,通过两年努力,全面提升全县城乡环境面貌。成立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兼任组长,8位县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大整治办和农村环境整治指挥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成立宁海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18个县级部门。镇级层面,明确各乡镇(街道)一把手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相应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村级层面,创新建立从县直单位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全日制、全方位、全身心的蹲点式帮扶,推进强基惠民,2015年以来共下派进驻了118个村。 2、强化政策保障。按照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工作方案,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宁海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2016年宁海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方案》、《关于推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宁海县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宁海县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规范,有效提升了城乡环境面貌。 3、强化资金保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经费纳入县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采取县、乡镇(街道)两级财政补助、企事业单位缴纳、个人自筹等方式筹措,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督。县、乡镇(街道)两级补助资金分别列入同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县财政对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乡镇(街道),按照在册农户(居民)每人30元/年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开展垃圾分类的村庄按照每人50元/年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外来人口按照在册登记人数每人15元/年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乡镇(街道)按实际在册农户(居民)、外来人口,以每人不低于县财政补助的标准,补助给各行政村(社区)。各村农户自筹卫生费,一般按照每人12元/年的标准自筹,对开展自筹卫生费的村,县、乡镇(街道)财政给予1:1配套补助。去年,县乡两级财政发放卫生长效保洁经费4200多万元 (二)建立三大机制,确保垃圾治理工作长效规范。 1、建立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机制。按照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将农村环卫规划纳入全县环卫建设发展规划,实行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实行“一把扫帚扫城乡”。强化规划引导作用,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充分考虑道路、水沟、外来人口等多种因素,对镇域范围内的环卫基础设施布局专门进行规划,并明确建设时序加以推进。去年以来,我老秘网县共投资1646万元,完成了6个标准化中转站建设,10个乡镇中转站改造工作正在实施,今年能够全部完成。强化建筑垃圾消纳日常监管工作,扎实推进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深化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管控,提高建筑垃圾处理水平,全县共建有建筑垃圾填埋场14座。 2、建立规范化的收集处理机制。完善“收集网、运输网、处置网”垃圾三网提升工作,锁定源头管理、紧抓过程控制、落实末端治理,统一实行“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县363个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并全部纳入各乡镇(街道)的垃圾清运网,占总行政村数的100%,运至白峤外埠头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处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各乡镇(街道)积极整合现有保洁、养护、清运等环卫队伍,落实稳定的保洁队伍,原则上500人以下的村设2名保洁人员,每增加500人增加1名保洁人员,据统计,我老秘网县农村保洁队伍已达1860人,基本实现了村庄路面、河道、田间、公共设施场所等8小时动态保洁。 3、建立标准化的环卫作业机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环卫作业标准、绿化养护标准、装备设施管理标准等,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完善县、镇、村、户一体化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制,以乡镇(街道)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网格化布局,将镇域及各村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不留盲点和死角。加强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屋、预征地等薄弱环节管理,推广落实门前三包、党员干部责任包干等长效保洁制度。 (三)紧抓三大工作,确保垃圾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1、紧抓示范亮点工作。把“一环八脉”、“八线八区”作为我老秘网县重点整治区域,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全面处置违法建筑,围绕建筑乱、立面乱、广告乱和沿路经营乱等问题,高品味打造精品村精品线,统筹安排美丽乡村、联网公路、饮用水改造、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等新农村建设类资金,打造宁海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美名片,目前已开展23个精品村创建。以“共建美丽庭院,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深入实施“清洁庭院”、“美丽庭院”、“乡愁庭院”三级联创工程,引导广大村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自己动手,清除庭院内外垃圾杂物,规整庭院内外物品堆放,实现清洁卫生环境美、物品摆放整齐美、身心健康生活美、和谐互助村庄美。截止目前,我老秘网县已成功创建“美丽庭院”户15000余户,生态休闲旅游村5个,绿化面积达40万㎡,全县“一户一景,一村一韵”的总体形象初步形成,并催热了庭院经济。 2、紧抓督查评比工作。县级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每季度一次对集镇所在地、道路沿线、溪流河道、行政村等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按照得分高低,进行全县通报,并将问题在宁海电视台进行曝光,去年以来共曝光27次,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同时,充分发挥督查专员工作机制作用,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日常巡查、不定期检查、跟踪督查。各乡镇(街道)成立了环境卫生检查组,对所辖各村每月开展巡查,并采取设立公示牌、举报电话、聘请义务监督员等,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各村成立了3人以上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确保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卫生评比活动,让农民群众都参与到卫生保洁中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3、紧抓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你丢我捡”“小手牵大手”等活动,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各乡镇(街道)通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栏、印发告居民一封信等方式,动员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活动。各村将卫生保洁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培养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加强外来人口保洁工作,推进“以外管外”,引导外来人口搞好“大家”和“小家”的环境卫生。 二、补齐“建运维”短板,全力打造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样板 2015年起,我老秘网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以岔路镇6个行政村试点为基础,通过破解三大建设难题、探索三大运行方法、创新三大维护机制,聚焦、深挖并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短板,目前36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双林、下畈、梅山等村入选宁波最洁美村庄。 (一)破解三大难题,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设水平 一是全民式参与,破解“谁来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面广、推进难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宣讲队,“一村一讲”动态化巡回宣讲。按照“一村一员”方式,优选本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妇女代表接受培训,担任村级垃圾分类指导员,走村入户、现场指导、逐户落实,常态化带动全民参与。目前,已开展巡讲380余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村全覆盖。。 二是标本性兼治,破解“建什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快县垃圾填埋场“扩容延寿”;另一方面,全面配置分类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区域性布点安装餐厨垃圾生化机,锁定源头管理、紧抓过程控制、落实末端处理,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三是社会化引入,破解“怎么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人员、资金等要素制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各地引入PPP等投融资方式,促进垃圾分类专业科学、常态长效。如大佳何镇计划将垃圾智分类与环卫保洁整体外包,实现“镇、村、企”联动,打造示范乡镇;梅林仇家村将垃圾分类等环境治理与农村开发权限挂钩,村庄环卫考评从街道倒数跃居前列,减少环卫成本达50%;西店镇引入日本株式会社江南舍公司,按照2000人口标准,区域化设立保洁与垃圾回收处理站,外包式专业回收、分拣和管理垃圾。 (二)探索三大方法,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水平 一是分类处置法,化整为零。针对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类别复杂而处理方式单一的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分类处置方式。对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通过县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区域设点,不定期上门收购;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倡导建立“回收日”制度,确定每月21号由村庄集中回收,再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根据去年第三方机构对30个省级试点村抽查统计,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达58%,转运量下降达49%,环卫成本下降近6成。 二是资源利用法,化废为宝。为有效治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餐厨垃圾乱倾乱倒等环境顽疾,大力倡导“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去年,我办还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机械成肥作物应用试验,完成了土豆、番薯等农作物试种实验,并出具有机肥检测报告,土豆对比增效32.84%,餐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达89%。 三是智能管理法,化点成网。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动态信息跟踪难的情况,我老秘网县在下畈、梅山等试点村设置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区域性垃圾分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汇总,打通了垃圾分类“户—村—乡镇—县主管单位”和“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全渠道。下畈村去年一年接待参观考察团110余批次,梅山村自去年11月21日现场会以来至今,已经累计接待考察团150余批次。同时,我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操作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规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分类操作及评价等。国家环保部、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专题到宁海调研,准备就“宁海模式”标准建立进行课题合作。 (三)创新三大机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维护水平 一是创立“共建基金”,让资金保障更长效。为实现垃圾分类运行资金长效保障,在各乡镇推行“绿色家园共建基金”制度,并列入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专项列支。的基金采取县镇两级财政补助(100元/人•年)为主、农户缴纳(12元/人•年)和社会捐赠为辅等方式筹措,用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和人员经费保障。此外还用于优秀保洁员(分拣员)、先进户的奖励。 二是创设“一份对账清单”,让考核倒逼更有效。通过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对账清单制度,即设立“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宣传氛围”“硬件设施”“分类实效”等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实施内容”和“操作环节”,具体细分23项内容,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对账考评,倒逼各村查漏补缺。同时,定期开展下村检查,通过随机走访农户家庭、召开保洁员会议等措施,督促提高对账效果。 三是创建“一张管理网络”,让责任落实更实效。综合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将村庄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保洁+督查”2支队伍,借助“村民互督”、乡镇督查实现动态管理。将管理督查结果作为乡镇(街道)对村庄考核依据,考评优秀的村庄予以全额发放镇级“以奖代补”保洁经费,考核良好和及格的村庄按80%和60%予以发放。同时明确考评优秀的村庄,给予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