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复制链接]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2-26 14: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吴成球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是加快实现“强县富民,发展宁化”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树立宁化良好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以此为契机,巩固成果、深化创建,推动发展、执政为民,这是文明县城创建的根本目的、本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就扎实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着眼服务发展,在聚力集智、增添动力上下功夫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它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有人形容“物质文明好比一个人的筋和骨,精神文明好比一个人的气和神”,“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精神文明是‘进军号’、‘助推器’、‘脚手架’”。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就是要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促进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增添精神动力。积极培育敢拼敢上、争先创优的开拓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谷文昌精神,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老区精神,开明开放的客家精神,把广大干群想发展干发展的信心树起来、干劲鼓起来。切实增强沿海前沿意识,从全国站位看宁化区位,积极主动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化开放、市场、文明观念,发挥好比较优势和前沿阵地作用。二是强化智力支撑。牢固树立人才强县意识。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与高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与协作、借梯登高、借脑发展,引进人才。加大对人才工作投入,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营造氛围,为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三是提供思想保证。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扎实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教育,切实提高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二、着眼务求实效,在重点突破、攻坚克难上下功夫
    创建文明县城不只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个荣誉,而是为了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出实招、求实效,是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要抓重点、破难点、化热点,切实解决好宁化经济发展不快、软环境不软、硬环境不硬、城市品位不高等问题。一是抓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着眼更好地策应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加快“两区一镇”建设步伐,拉动宁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构筑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抓好农产品、林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力争把宁化建成闽西北肉牛良种繁育和肉牛育肥基地、闽西北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竹木加工基地;深化钨、稀土、锌铍矿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新兴文化旅游区,完善景点设施,改建天鹅洞、客家祖地两条旅游公路,建设地质博物馆和化石广场,加强客家祖地规划建设;抓好以牙梳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森林浴旅游、以银杏生态观光园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和以高堑休闲山庄、黄泥桥温泉为主的休闲旅游开发,打响客家祖地、国家地质公园两大旅游品牌。加快打造闽赣中部边贸重镇,发挥宁化城区发展空间大的优势,扎实推进“东扩南伸”战略,抓好城区建设。发挥传统边贸优势,抓好客家边贸城、万福隆超市、省际粮食市场等载体建设,激活边贸市场。创新边贸理念,拓展发展领域,以高新技术、优质服务为依托构筑闽赣边界中部医疗服务大平台。新兴民办学校,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加快城区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二是破难点,使城区人居环境根本改观。从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入手,在“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洁化)上下功夫。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以翠江沿河两岸为重点,提高城区绿化工程和夜景工程建设水平;以创建、巩固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全面整治占道经营、乱贴标语广告、乱倒乱扔垃圾、乱堆乱放、违章搭盖等问题,解决好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居民住宅周围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完善社区环卫设施,做好道路硬化、下水道疏浚、主街道建筑物装饰整修等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化热点,优化发展软环境。大力整治城市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政务、法制、市场、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围绕行政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减少、服务质量提高的目标,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运作管理,健全完善“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审批的工作机制,简化办事程序,实现审批提速。开展明察暗访、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结合创建“平安宁化”活动,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构筑城区、集镇、社区三个层面的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组织网络和调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营造祥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大力开展“诚信宁化”教育活动,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三、着眼增强实力,在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
    特色是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生命力。宁化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客家祖地,黄慎、伊秉绶等历史名人的故里,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是谷文昌同志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含客家精神、红军精神、谷文昌精神在内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积淀。文明县城创建应充分把握这些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培育亮点,打好品牌,提升内涵,增强创建竞争力。一是打好思想道德建设的“苏区牌”。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建国55周年、红军长征70周年以及宁化苏维埃成立75周年等纪念日为契机,结合宁化实际,利用我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广大干群、青少年学生,重温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重温共和国的创业历程,深化民族精神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抓好客家文化广场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苏区的宣传力度,举办知名作家“客家魂、苏区情”采风活动,以扩大宁化作为著名苏区的影响。二是打好文化建设的“客家牌”。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的发掘整理,精心组织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活动和纪念著名书画家伊秉绶诞辰150周年等活动。大力发展书画、曲艺、戏曲、舞蹈等艺术创排活动,广泛组织广场文艺和节庆文体活动,打造历史文化名县,提升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广巫罗俊怀念堂“先进文化进祠堂”的经验,把众多的宗族祠堂改造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课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礼堂,同时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新型婚育文化、节庆文化、寿喜文化,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之中。三是打好山海协作的“共建牌”。加强与泉州市、三明市长乐商会等结对共建单位的沟通、联络,拓展共建思路,抓实共建项目,扩大共建领域,推动共建活动从精神文明领域向全方位发展,力求在山海共建方面取得新进展。四是打好生态建设的“山区牌”。继续深化“绿色生态文明带”创建活动,实施“蓝天”、“碧水”、“洁净”、“绿化”四大工程,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建设秀美山川。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工作,使宁化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四、着眼抓好落实,在健全机制、统筹协调上下功夫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面广、交叉任务多,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领导体制、目标管理机制、齐抓共管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抓好机制建设,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的工作格局和网络体系,确保创建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好舆论、媒体作用,通过召开动员会,广告宣传、文艺踩街宣传,宣传“公德巡查员”督查情况、曝光“不作为”行为等多种渠道、办法,强劲造势,深入宣传,使广大市民对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有了解,对创建工作的目标、意义、办法和要求都能明确,真正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全民创建、创建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直接受益者,要通过宣传发动,赢得群众理解、支持,使广大干群自觉参与进来,全民动手、同创共建、共促共为,把争创工作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作者为中共宁化县委副书记)
  责任编辑:岩 实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09-2-26 14: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楼主 删了吧 都结冰了
 
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26 14: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一天不灌 就好象人在地上没有影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7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