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调查研究还有哪些“不够”?

[复制链接]
秘书工作室 发表于 2017-7-28 15: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1

重视不够


在党办工作,稍不注意,就会养成“机关病”,成天待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事情。有的视调研为“虚活”,觉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以“忙”为理由,很少走下去;有的把调研当成“副业”,认为搞调研是专门处室的事,“各人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耕好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何必劳神费力去搞调研呢。


2

准备不够


一次高质量的调研,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调研。现实中,有的调研目的不太明确,出行前没有认真制订方案,准备工作做得简单粗糙。特别是缺乏问题导向,对调研中要重点了解什么问题,研判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情况,走访哪些对象获取信息等,事先缺乏统筹考虑,“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往往是为调研而调研。


3

广度不够


一些调研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定点察看多,随机抽查少;陪同人员多,见的群众少;事先打招呼“被调研”的多,不作预先安排“自主点菜”的少;到典型地方轮番调研的多,到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少;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多,到偏远贫困的地方少。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十里不同天”,如果调研不广泛,势必出现信息失真、脱离实际的情况,所得结论也会存在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问题。


4

深度不够


有的同志搞调研像农村“讨火”——来去匆匆,慌慌张张,走马观花,没有沉下心来解剖麻雀,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把调研搞成了形式,以为下去了就是调研了,走到了就是知情了。有的只摸到了事物的表面,对发展的“形”和“势”缺乏敏锐性,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认识,按老套路应对新变化;有的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全是正确的废话,少有独特的观点和主张。缺乏深度的调研等于没有调研。一路风风火火、浮光掠影搞调研,不仅难以了解真实、全面、深层次的情况,而且还会引起基层和群众反感。


5

研究不够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有的同志重调查轻研究,调查结束后缺少深入细致的思索,没有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分析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演绎做得不扎实。有的同志也注意了调查后的研究,但存在个人偏好、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想当然,出发点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志对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现实利益问题研究不深,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难以清楚认识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6

成果运用不够


调查研究是党办提供决策参谋服务的“打门锤”。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是要看调研成果运用得如何。有些调研报告一大本,但离“拿来就可以用”的要求差距较大。这同调研与决策“两张皮”相关,主要是调研的同志不太了解决策层的意图,调研工作与决策需求不对路,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不强,辛辛苦苦搞了一堆价值不大的东西,客观上造成调研成果的运用打折扣。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查研究是一把金钥匙,而要让这把钥匙打开问题的锁,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群众路线。“要想跟泥巴打交道,就得下田里来。”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老老实实,放下架子,一扎到底,用“心”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在基层和百姓那里听真话。须知,听不到真话,哪来真理?不能求真求新、求是求实,调查研究就只有改名换姓了。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原题目:《调研还有哪些“不够”》;作者:马波)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秘书工作室 发表于 2017-7-28 15: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目标,事前准备必不可少。调查研究同样需要作必要的准备,没有明确的调研主题、清晰的调研提纲、科学的调研方法,调研工作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但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客观是主观的基础,研究必须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主观认识必须来源于客观实际之中,只有对调查得来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在“预”字上做过了头,不该“预”而“预”,结果会适得其反。



预设观点。

有的同志把理论教条化,置民情于不顾,调研中常带着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框框,先入为主地定好调子。有的同志视专家学者的观点为圭臬,盲从于专家权威,不去独立思考,以别人的观点为观点先做结论。有的同志习惯于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受思维定式或外界“误读”的影响,调研尚未开始,已经靠感觉、拍脑袋、凭经验拿出办法。有的同志不熟悉基层生活,不了解乡土文化,不掌握群众语言,不善于在家长里短之间洞悉情势变化、在万户千村之中探寻民心所向,尤其是听到群众琐碎零乱的倾诉就不屑一顾,听到群众发牢骚、泄怨气的话就呵斥制止,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这些不是站在客观立场上对调查的素材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提炼,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变成了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或注脚的反面求证。按图索骥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伪”结论。

 

预先招呼。

有些机关下基层调研都习惯于提前发通知、打招呼,走安排好的“规定路线”。这导致了调研人员还没下去,基层已忙成一团,各级层层陪同,线路反复察看,对象严格圈定,接待调研成为基层单位“不能承受之重”。基层“备调研”的同时,上级也“被调研”“被导航”。基层安排的线路多是“盆景式”的典型,不是“风景式”的全貌。调研者听到的多是形势大好的声音,个别不同的声音也往往太过微弱而被忽略。调研成了走过场,很难摸到真实情况。领导干部搞调研,必须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多一些“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调研不是隔着车窗、来去匆匆,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是纸上翻阅、网上搜索,而应扑下身子,吃在基层、住在基层。要走到群众之中,在田间地头访问,在庭院炕头倾听,在路边车间交谈,获取大量真实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这种调查不应只选取几个典型,小范围、短时间地开展,而应大规模、广覆盖、长时间地观察记录。总之,不能让人牵着鼻子搞调研。

 

预研不调。

有的同志工作作风浮躁,接到调研任务后只研究不调查,根据手头的材料、个人的经验,再加上“合理想象”,杜撰出所谓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一些专家学者久居象牙塔、常作壁上观,身陷学院书斋,只讲道理上“该不该”,不管实践中“能不能”,操作上只求可能性、不问可行性。不走近群众、不深入基层,闭门造车、缘木求鱼绝不是真正的调查研究。

 

预设陷阱。

调查研究必须亲临现场,倾听各种声音。但不同的声音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要防止一些人为了特殊目的而在调研过程中设置陷阱。有的汇报气壮山河、逻辑严密、入情入理,你一听有气魄、有道理、很振奋,马上肯定,被调查者便借机大力宣传,殊不知其背后另有因由:一是形象工程。高喊做某事,并非真需要,只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和政绩大造舆论。二是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为一时之利或因眼界局限,搞工程、上项目,还没完工已被淘汰。三是形式主义。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遵循的是“量力而行”。但一些地方借量力而行之名,行“量力缓行”“量力不行”之实,以穷为由,把“力”“量”没了。因此,到基层调研,听取各种汇报,不仅要辨听其言,还要洞观其行,更要深察其果,弄清其“声音”背后的“声音”。


预置遁词。

有的基层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或揣摩调查者的意图按喜好提供材料,或权衡利弊得失,朝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介绍情况,不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是报喜不报忧。讲成绩、讲好的方面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谈问题、谈缺点则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讳莫如深,事先准备了种种搪塞的理由。还有的预先组织一帮人研究对策,提前做好说辞,甚至不惜制造假数据、假问卷。再加上有的“专家学者”谨小慎微,怕说错话,缺乏独立的学术人格,因此造成的后果是,善于“说明”的人很多,敢于“明说”的则太少。作为调查者必须保持公正的立场、清醒的头脑,辨析弦外之音、了解真实意图,不能让“遁词”饰非。


以上五个“预”,前三个“预”为调查者之“预”,后两个“预”为被调查者之“预”。五“预”之害,扰乱真相,祸及决策。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必须防止不该“预”的“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带真情、下真功、听真声、说真话,做到真调查、真研究,先调查、后研究,才能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作者:刘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3粉丝

36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