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办工作,稍不注意,就会养成“机关病”,成天待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事情。有的视调研为“虚活”,觉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以“忙”为理由,很少走下去;有的把调研当成“副业”,认为搞调研是专门处室的事,“各人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耕好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何必劳神费力去搞调研呢。
一次高质量的调研,一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调研。现实中,有的调研目的不太明确,出行前没有认真制订方案,准备工作做得简单粗糙。特别是缺乏问题导向,对调研中要重点了解什么问题,研判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情况,走访哪些对象获取信息等,事先缺乏统筹考虑,“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往往是为调研而调研。
一些调研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定点察看多,随机抽查少;陪同人员多,见的群众少;事先打招呼“被调研”的多,不作预先安排“自主点菜”的少;到典型地方轮番调研的多,到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少;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多,到偏远贫困的地方少。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十里不同天”,如果调研不广泛,势必出现信息失真、脱离实际的情况,所得结论也会存在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问题。
有的同志搞调研像农村“讨火”——来去匆匆,慌慌张张,走马观花,没有沉下心来解剖麻雀,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把调研搞成了形式,以为下去了就是调研了,走到了就是知情了。有的只摸到了事物的表面,对发展的“形”和“势”缺乏敏锐性,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认识,按老套路应对新变化;有的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全是正确的废话,少有独特的观点和主张。缺乏深度的调研等于没有调研。一路风风火火、浮光掠影搞调研,不仅难以了解真实、全面、深层次的情况,而且还会引起基层和群众反感。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有的同志重调查轻研究,调查结束后缺少深入细致的思索,没有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分析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演绎做得不扎实。有的同志也注意了调查后的研究,但存在个人偏好、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想当然,出发点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志对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现实利益问题研究不深,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难以清楚认识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调查研究是党办提供决策参谋服务的“打门锤”。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是要看调研成果运用得如何。有些调研报告一大本,但离“拿来就可以用”的要求差距较大。这同调研与决策“两张皮”相关,主要是调研的同志不太了解决策层的意图,调研工作与决策需求不对路,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不强,辛辛苦苦搞了一堆价值不大的东西,客观上造成调研成果的运用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