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政协调研组
6月中旬,市政协开展了关于发展特色规模经济的专题调研活动。在吕少郎主席的带领下调研组邀请三明学院有关学者一同深入到永安等8个县(市)着重对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情况进行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征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对发展我市特色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人员到梅州等地学习考察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经验。8月22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专门对这一课题进行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现状
1、以改革和发展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形成了若干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和特色产业。我市认真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培育工业特色规模经济,形成了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等规模产业。冶金及压延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2004年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0.67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下同)33.7%。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占工业产值6.7%。林产工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2004年完成林产加工产值56.76亿元,占工业产值19.1%。
2、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后劲的农业特色产业。烟草、笋竹、肉牛、肉羊、红豆杉、莲子和苗木花卉等7个农业特色规模产业从点到面逐步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正在崛起,成为三明市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力量其中烟叶、鲜笋、肉牛、莲子、紫杉醇产量居全省前列。三和食品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以自然绿色为主体,生态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建成特色旅游风景区48处其中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4A级旅游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主打的三明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碧水、丹山、奇石、溶洞、森林、苏区、古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山、水、生态、红色旅游受到欢迎。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亿元。
4、以特色经济为主导,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地认真实施市委《关于加快县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两带一圈”特色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市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004年我市县域人均GDP比增10.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
5、以品牌经济为抓手,三明特色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提高。各地在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中,重视品牌的塑造和培育,并取得成效。目前,我市拥有50个省级名牌产品(其中农产品13个),87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三明重机有限公司生产的省名牌产品“福重牌”振动压路机产销量全国第三,垃圾压实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三和食品公司2004年生产水煮笋系列产品4.5万吨实现产值1.87亿元占日本市场26%份额。
二、我市特色规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特色产业规模偏小。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效应差。如我市机械和电子行业的年产值之和还不如厦门灿坤集团公司一个企业的年产值;农业组织化程度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旅游业没有形成规模,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2、资源优势相对弱化。我市原有的木材、矿产、水能等相对优势在减弱,旅游产业开发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开发建设与丰富的特色资源很不适应。
3、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特色产品,由于受营销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影响,竞争力比较差。工业品除几个品牌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外,普通产品与区外同行业相比,在量与质上都存在差距;农业、第三产业的差距更加明显。
4、特色产业链延伸不足。一是产业间的配套能力较差,如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已经建成,但种源和饲料供应均不配套;二是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联动态势尚未形成,各地普遍存在“小而全”现象;三是产业幅射能力比较弱。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中,各地虽然普遍重视,但由于政策、资金、人才支持有限,服务质量不高,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三、发展壮大我市特色规模经济的几点建议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特色产业。特色规模经济是一个区域发挥资源和比较优势,具备特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优势经济。同时,又是一种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和产业化运作为特征模式。培育、发展和壮大我市特色规模经济,应根据自然禀赋、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我市特色经济在农业方面是“星星点灯”,工业方面是“月亮不明”,旅游业方面是“捆绑不够”。为此,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既主动融入全省发展格局,又突出三明特色,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地大胆扬弃,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特色产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冶金压延、机械汽配、林竹苗木、生物医药、优质烤烟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对有的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在全市较难实现规模经营的产业如莲子、肉牛等可作为区域特色或农业产业化项目加以扶持。经过筛选确定的特色产业项目,要制定好具体发展规划,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特色产业大项目、好项目挤入国家、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盘子,以获得更大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特色规模经济发展中,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合理准确地定位,齐心协力地优化产业布局,及时认真地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一是对特色产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要给予优先考虑。如三钢面临着生产用地和物流配送等因素的制约,职能部门应主动协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又如我市锻造能力较强,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在筹划三重和华橡搬迁的同时,组建本地区铸锻造中心,为做大做强冶金等成套设备产业打基础。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和利用力度。我市现有竹木加工企业1440多家,而我市年产商品材近200万立方米、商品竹4千万根,原材料紧缺问题日趋突出,部分加工企业已使用区外竹木资源,低层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既浪费资源,也影响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大亚木业的投产,原材料供给将更趋于紧张。除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外,还应加速竹木人造板、刨切微薄板等高档节材和以竹代木产品的研制开发,并借鉴浙江诸暨综合利用竹木材料、深挖资源价值的经验,引导企业各自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变“争资源”为“争开发”,努力创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三是在经济管理中增强调控能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后,特别是几家骨干企业先后被区外国有控股集团兼并后,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建议市政府尽早出面理顺关系,帮助被兼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决策、融资、用地等困难,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旅游业方面,加大整合资源力度,克服各自为战现象,全力打响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和大金湖品牌,切实解决分布零散、形不成整体产业效应的问题。特色旅游业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应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加大捆绑宣传、促销的力度,以争取更多的批量客源;同时加强景区文化的整理和挖掘,给人以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品味。
3、开放兴业,拓展平台,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特色规模产业,必须打破“一县一域”的认识误区,既要立足资源,又要跳出资源,创新项目生成机制,走市场化发展路子。当前,一方面应改进投资促进方式,强化产业链招商。认真研究产业链开发不足和相关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把三钢集团带钢、彩涂板、镀锌板等下游产品的开发,作为近期重点突破项目来抓。闽台农业和闽台(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设立,为我市拓宽了明台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应在构筑交流、消化和创新“三大平台”,建成物流集散、吸纳转移、再创业和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联拓市场和可持续发展“三项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应筛选和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核心企业发展,增强其带动能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延伸产业链,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省政府已将永安汽车厂载重汽车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永安汽车厂计划投资2.6亿元在永安埔岭建设年产3.5万辆汽车工业园,三明和永安市政府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和创造引资平台,吸引更多业主参与投资;同时积极扶持我市现有10多家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发展,引导它们加强与汽车产业对接、调整产品结构,尽快把生产能力搞上去。此外,还应注重现代物流配送业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参与发展,为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平台。
4、加大投入,精心培育,不断增强特色规模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的投入体系,在增加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投入的重点应针对已确定扶持的重点产业,切实帮助业主解决好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配套技术;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检测、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企业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等重大项目,要帮助做好攻关、申报工作,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科技贡献率和获取上级的支持。对特色农业要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市从事特色产业技术的开发、推广,承包或承担科技项目的有偿或低偿服务,与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姻,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拓宽科技中介服务领域与范围,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促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高新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新上项目的引导,既要重视大型企业主导产业的下游产品开发,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力促项目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和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逐步扭转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雷同、竞争无序、相互杀价的被动局面;农业方面,继续组织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切实做好种苗(源)基础性工作和动植物的防疫服务,依靠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科技普及引导生产者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打造品牌,提升档次,着力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产品的基础。就我市而言,首先要加强推进品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努力形成“协会服务,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二是要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打造强势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三是政府在培育特色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同时,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扩展名牌群体和加强管理,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密切关注和支持饶山纸业、雪津啤酒申报弛名商标工作,力争在年内实现我市弛名商标零的突破。四是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育名牌创名牌响名牌实施意见》,对已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打造品牌,打响品牌,拓展市场,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三明地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已获“笋竹之乡”等7个特色之乡的品牌效应,推动更多的农产品进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行列,真正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和“特色牌”。
6、创新机制,开发人才,为做大做强特色规模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必须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要从实施特色战略的高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使用的体制与机制。根据三明现状,应借助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力量,加快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建议政府财政科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一级科目,明确其在政府投入中的地位。二是处理好“自然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关系,推动人才队伍与经济统筹发展。重视加强与国内名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与“6.18”平台对接为三明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三是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的关系,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是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主体,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好项目、新项目,特别是特色规模产业的项目为平台,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期权和提高补贴等有效留人方式,使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同时把目光放在借地“生才”上,充分发挥“三明籍”人才的作用,完善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发达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招引人才或采用课题招标等方法,以契约的形式巧借外脑。四是处理好“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积极创造人尽其材、人才辈出的环境。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优育人、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具有特色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企业,推进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7、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特色规模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从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引导管理机制和融资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宽松透明、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在政策服务上,进一步清理、修订和完善促进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的有关扶持措施,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借鉴先进做法,实行“一表制”行政审批,节省时间,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和防止随意干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问题。在管理服务上,对企业创新行为要加以鼓励和提倡,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进取。同时,也要防止和克服管理滞后、创新乏力、重复建设、资本流失等“短命企业症”的发生。在金融服务上,抓紧成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和规范为中小企业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的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投资者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扩大小额、联保、林权证抵押贷款范围,规范信用评定、认定工作,改善信用环境。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特色产业力度,增加特色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明确农村抵押物权,开展农作物和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对特色产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保险条款、税收返还、财政补贴等进行试点和探索。加大金融管理力度,引导民间融资投向,为特色产业的资本投入服务。
课题指导吕少郎
执 笔:黄得熙 李应春
责任编辑:林运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