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不离“赋比兴” 王一端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诗经》的标志性艺术手段,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今天,我们进行诗词创作时,仍然离不开这些手法。 一、赋 赋就是平铺直叙,就是铺陈(又称赋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它开门见山,滔滔之情,连绵不绝,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它一般用于叙事诗歌。其主要美学特征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铺陈和排比合称为“铺排”。因为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使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铺排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乐府《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是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事态现象的铺排渲染。出征前的铺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的铺排:“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的铺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表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是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以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例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它借人物服饰装扮的铺排,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借以人物的年龄、教养铺排,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意在显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二、比 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有人把比喻分作十几种类型,例如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等。其实,它主要有五种常用类型: 一是明喻。就是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的比喻。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其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诗句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中“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把“客思”明喻为“杨柳”,形象地道出诗人思绪很多。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直接把“露”明喻为“珍珠”,把“月”明喻为“弓”,鲜明地刻画了一幅月夜图。 二是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构成等表示判断的词语来充当。例如:高尔夫球场变成了美丽的地毯。其中“高尔夫球场”是本体,“变成”是比喻词,“美丽的地毯”是喻体。诗句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暗喻“举杯销愁”,贴切精当,妙语惊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古歌》中“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暗喻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三是借喻。就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材料,这里借代为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其本体和喻词都没出现。诗句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帆”代替船,更为形象、缥缈。陈毅的《梅岭三章·二》中“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是博喻。即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有时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诗句如李煜的《乌夜啼》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它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博喻了“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如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五是反喻。即用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也就是说反话,常用于嘲弄讽刺。诗句如《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 其意: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入木三分。 三、兴 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的开头,与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或者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或者干脆解释为:先说其他的,再说要说的。 兴从其特征和使用上讲,有三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