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见到刚刚从小城的某县级市赶回来的领导,在饭桌上看着他裹着严严实实的面包服,坐在那里吃饭,知道这一行冻得他够呛,数九寒天,也确实寒冷,知道他们去帮扶点“送温暖”,每年三次,用他的话说,去到那里用时二个小时,走访慰问老党员十分钟,再乘车回到单位又是两个小时,全泡在路上了。知道可以完全不用这般辛苦,把钱汇过去,委托村党支部负责人给生活困难老党员送去即可,更何况哪里还有我们挂职的干部,可是问题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山高皇帝远,感觉干部的素质也还尚待提高,估计没有监督的话,到了那位党员的手里还不知道,所以才有了这“舍近求远”的送温暖的仪式。
& o! j& y1 }, J* F 1 y- O2 D X! S. B6 O- s* W. B
你可以想象到,两个面包车,二三十好人,浩浩荡荡去了离小城百十公里以外的那个帮扶乡镇,原本寂静的小村庄,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慰问大军,乡亲们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已经被选中的困难老党员,早已经翘首企盼着城里的干部来送慰问款了,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每年最期盼的日子。在饭桌上我跟领导还提到这个问题,如此这般的帮扶,会不会形成新的问题,这些困难的老党员把这种慰问形式当成了一种固定的事情,但凡到了这个节日,就会期盼这样的一次性救助,虽然这些钱并不太多,但听说这些钱也是他一年收入的将近一半,真的是这样的话,他们还真的觉得这些钱是救命的钱,假如有一天没有了这种救助,他们会怎样反映真的很难说,这就牵扯到了帮扶的方式问题上了,类似于这种施舍的帮扶,在我看是一件不可取的方法,特别是当成为他们的一种依赖,这种帮扶就变了味道。3 R' ^+ c1 y, d( z( R, M
% H+ H2 e1 n/ w2 b5 D
并不是不赞同帮扶,而是觉得应该考虑一个更能从源头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办法,自己知道让机关单位下派到农村蹲点的办法,是我们管理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说实话,就是让各级机关拿出点钱帮助农村,自己知道每年机关里面都要选派干部去那里挂职,给你一个挂职副书记干干,别的事情不让你细致过问,只要你每年按要求,给所在的乡镇实实在在那回来帮扶的款项足矣,你就是一个称职合格的挂职干部,听说这几年前前后后给那里已经数百万元了,至于那个乡村改变什么不得而知,反正钱已经是如数拨付了过去,估计那么多的乡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给的那点钱如同杯水车薪,至于是不是完全用于村里面的改造也是不得而知。
L( s! I, W2 r( d8 L: F, H7 d
. c0 @' }( T/ s: e( I2 } 中国的农村情况基本上是雷同,虽然这些年的发展,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还相差的很远,感觉改革开放在城市显现的比较突出,在农村基本上最大的变化是农民不再用缴“皇粮”税了,每个农户根据自己的家庭耕种的粮食产量的多少,经营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定位,而现在的农村大多是年轻人去了城里工作,即便没去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基本上不去继续承传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了,种地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利”,而剩下的这些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面种地,又受到他们年龄到和身体情况的限制,不再允许他们像年轻时处理的时候,特别有了病以后就更无法坚持正常的农活,自然收成就受到了影响。那些困难老党员家里面的情况多半是这样造成的。 H5 ?) n8 r. {; I9 r" t1 J
7 b# s# {# B8 \- w8 w3 _- F 我去年“七一”期间,党支部搞活动,考虑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期间,不搞形式主义,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大书记”(总支书记是支部书记的上级)自然想到去帮扶点看望老党员这件事情上,“大书记”找到我,讲明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自己知道让我们一起参加,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奉献爱心,因为我们的支部活动费用还没有花,自然应该由我负责款项的筹集,党费不分你我,跟着领导一起去了那里,走访了十位困难老党员家,三位前任书记的家,由我们亲自送达,每个人送去了三百元慰问金,后面的气味由村书记代为送达。自己知道亲自走访的这三户也是经过挑选的,自己从刚刚离任的村支书家开始,觉得第一任村支书家里面,感觉不出他们生活的贫困,但是,既然村党支部安排了走访,我们也只好按照要求去了哪里,院子里那青砖大瓦房,以及院落里的摆设,你便可以感觉到与村民的不一样之处,在农村生活水准的好坏,不需要去问村民,看房子的好坏,就知道这些农民的经济情况。那里聆听了这位前任书记对现任支书的褒奖,说他能干,不忘老书记,对新书记的工作能力充满了期望。知道走访这家是让我们知道他在村子里的威信。
) W; `8 {* o$ f& |( ^ $ B7 n) l2 B E+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