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公文语言应让人得意忘言 修远 现在公务文章的语言,有一种不好的倾象,就是不够平易、简明和亲切。有一个同志这样评价单位的公务文章: % l" f& Y. `1 `8 v# S2 S
一是脚不沾地喜欢浮夸,动不动就要上台阶、上等级、上水平,使文字与实际工作脱节;二是开篇就要“高大上”,张嘴就要讲高度,弄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群众却根本不懂究竟是何意思的文字,提一些看似有高度的口号,却不过是些八竿子打不着拼凑而来的东西;三是形式主义现象十分突出,醉心于对上级讲话或文件简单模仿,一个劲地要在标题上出彩出新出奇,结果是好多文章的标题像数字接龙,写文章就如写对联,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东拉西扯。弄得写手叫苦、群众不满。 , E& W) w3 @9 M7 f
以上问题,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前一些基层单位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常言道“上行下效”,在一些较高级的单位,公文写作也同样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是远离群众生活。要么文绉绉的学生腔,要么是照抄照搬的“假长空”,要么是缺少生活气息的官语体,总感觉是与群众、与读者的实际生活隔着一层;二是“匠气”很重。刻意拼盘、苦心经营的痕迹很突出,特别是一些讲话材料,在一些写作老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打磨下,编四六、求对仗,使严肃的工作给人的印象好象首先变成了“做文章”。
# P" _9 i& O5 B+ C. `, z Z% l5 ?+ b# C
分析起来,造成以上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思想作风上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表现在写作者身上: , ?3 A. ~$ [( \: O2 D% L9 U
一是实功虚做、闭门造车。特别容易发生在从校门到衙门,又缺乏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写手身上。解决之道,还是要虚起心来多向生活、多向群众、多向实践学习,防止关起门来做文章,只凭想象“妙笔生花”,使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在公务文章中被空心化、隔膜化。
6 ]4 G8 U# c, |% ` % l8 E3 h+ ]) b0 C
二是受做表面文章的流弊影响。不少新手平时不是把功夫更多地花在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更好把握客观规律上,而是花功夫于“寻章摘句”,时不时对一些看似花哨实则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语言、句式进行临摹学习,甚至照抄照搬;有的写作老手,接受写作任务之后,也是苦心孤诣于文字编排,以此迎合领导出奇、出新的心理。这种煞费苦心、熬更守夜弄出来的东西,既不容易得到群众认可,也无谓折腾,枉费了不少作者的心血和精力,实在于事无功、于人有害。 ) @9 s; t+ [, I* y& k9 o6 h6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