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写材料时肯定会收集各种素材,有的是自己找素材,有的是向各个部门索取材料。从各类素材中找出想要的内容用到自己写的材料之中,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对素材进行处理,分享几个处理的经验。 一般情况下,在处理素材之前,你准备要写的材料已经搭好了基本框架,要做的就是到各个素材截取所需内容,然后整合起来摆放到合适位置。怎么从大量素材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根据实践经验,以下几个经验可供参考。 01从整体角度出发取舍素材 特别是面对有多个部门提供素材的情况,一定要非常注意。每个部门提交的素材都会把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和成绩写上去,但他们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而你的站位更高,需要从总体上,即全公司或者全市的角度去整理材料,那么你在选择素材中具体内容时要关注在总体层面相对更加重要的工作和成绩。例如你写的材料是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像自然资源部门也提交了素材,但是这个部门的工作专业性较强,而且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内容比较少,因此需要仔细选择,例如为项目建设调整规划调出多少项目用地或者审批多少项目用地之类的,其他关于业务工作的内容可以不选取。 02有数据的部分要重点关注 数据对于写材料的重要性想必朋友们在写材料的实践中也深有感触。锁定有数据的内容后,就要进一步取舍。能够表示成绩突出的数据基本要全部使用,表示落后或者问题的数据要选择性使用甚至不用。涉及重要考核指标的数据一定要用,不涉及考核指标的数据可以不用。另外,领导关心的数据一定要有,而且是要截止目前最新的数据;量级很小的数据可以不用,例如讲金融支持企业发展,某项金融政策目前就惠及10家企业,这个数据比较小无法有力作证相关工作的成效,因此就可以不用。当然,如果金融支持企业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那就可以采用定性表述,不用“10家企业”这个数据,例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某某政策,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03专业性工作内容尽量不用 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在提交的素材中肯定会提到各自业务领域的工作,当你在写综合性材料时需要注意,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素材中关于专业性工作的内容,因为综合性材料中只要展示出部门的若干重要工作就行了。延伸开去,一些专业性名词也要谨慎选择,综合性材料需要让多数人看得懂,专业性名词一旦放置不当就容易造成理解障碍,而实际上不放这些名词对材料完整性没有任何影响。这里插一个例子,在准备政府工作报告的后期,都会做一个名词解释,即针对报告中出现的一些特有名词、专门提法等进行解释说明,而平时的综合性材料虽然也叫大材料,但是无法和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不可能去单独弄一个名词解释,所以材料中尽量少出现专有名词。 04相似性内容选取若干即可 无论是本部门的工作,还是部门之间的工作,如有相似性内容,那么就尽可能合并,或者就留下若干重要部分,其余都不要。因为相似性内容所凸出的主题都是同一个,挑几个重要的素材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全部写。举个例子,税务部门和人社部门的素材中都讲到了失业保险政策落实情况,核心内容一样,所以你的材料中就没必要全部用上,如果税务部门给出的数据更为详细,那么只选用税务部门的素材来论证“落实事业保险政策”即可。
" \9 H8 a7 V, a! c2 V0 `0 h) E( ~. w
+ j3 s6 B! A5 }, L9 P$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