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沱涪两江分水岭上,全县幅员面积1424平方公里,下辖25个乡镇,602个村,耕地面积66万亩,境内无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库,水资源相对缺乏。201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74万人,完成农作物播栽面积202万亩。县域内土壤条件适宜种植辣椒、茄子、榨菜、番茄、黄瓜等多种蔬菜。 一、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1.2万亩(露地种植19.4万亩、小拱棚1.6万亩、大棚0.2万亩),30亩以上种植大户47户、规模生产企业8家,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7个,规划建立优质无公害加工蔬菜基地16.1万亩。蔬菜种植主要品种有辣椒、榨菜、莲藕等,全县蔬菜产量达到42.3万吨,实现产值6.8亿元。现有蔬菜加工企业30余家,年加工蔬菜15万吨以上(其中:辣椒4.3万吨、榨菜9.7万吨、莲藕1万吨),产值5.1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132万元。全县蔬菜年消费量约15.8万吨(按人均日消费0.5公斤计算),其中:城镇人口蔬菜年消费量2.56万吨(外购运量约为1.17万吨),自给率为54.2%,外销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外购主要集中在1-3月份。 2013年全县计划种植蔬菜23万亩,新规划建设劳动镇蔬菜产区、石湍镇蔬菜产区、中天——高寺蔬菜产区、良安——大佛蔬菜产区、东山——孔雀蔬菜产区,“五大”优势蔬菜产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0.34万亩。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一是规模不大,集中种植度不高。涉足蔬菜产业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少,蔬菜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种植面积仅在100亩左右,种植分散,蔬菜集中规模化种植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品种不优,优良品种培育较少。蔬菜主要种植品种有辣椒、茄子、榨菜、莲藕、苦瓜等30余种,较往年相比虽呈所多样化发展,但优质、抗病、高产的蔬菜品种不多,供给均衡性与市场需求尚存在差距。 三是品牌不响,竞争力强的品牌不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包装、保鲜、冷藏和深加工数量较少,延伸增值能力不高。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地方特色品牌,名优新特品种少。特别是市场认可,特点突出,对产业起支撑作用的主打品种较少,难以做到“人有我特,人特我优”。 四是市场不畅,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菜农市场观念不强,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生产品种。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蔬菜销售渠道单一,蔬菜销售大量依靠传统模式,从产地到客商,再到市场,最后到老百姓的菜篮子,中间环节过多。缺乏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龙头企业,蔬菜直销、配送、订单等先进的销售模式运用还比较少,没有实现菜篮子向菜碟子的根本转变。 五是投入不足,产出效益不高。产业链服务体系不健全,仍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2012年,县政府从切块资金专门安排蔬菜专项发展经费260万元,其中:补助核心示范区新发展设施栽培面积161.45亩,资金93.015万元;补助露地蔬菜面积7528.7亩,资金112.9305万元。仅靠县财政支农资金,难以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的产出效益和发展后劲。 六是科技支撑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菜农文化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够,大部分地方以传统耕作为主,劳动生产率低,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七是监管不够,蔬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种子、农药等供应市场的监管,零星蔬菜散户没有建立生产期间的投入品和生产档案记录、蔬菜产品进入市场前没有进行日常检测,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 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蔬菜产业布局,突出产品特色,坚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思路,聘请专业人员编制规划,以318、319国道为轴线,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集中打造 “一村一品”示范村、“一镇一业”专业镇,逐步形成一批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避免零星布局、造成资金浪费。 二要优化蔬菜种植品种。结合现有蔬菜种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具有综合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集中育苗,成片发展,使全县蔬菜品种搭配合理化,提升蔬菜品种档次和市场种植效益。 三要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加强基地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提高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积极鼓励支持蔬菜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注册和使用商标,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合力推进蔬菜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蔬菜市场体系建设,在优质蔬菜集中生产区和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物流市场,完善市场硬件设施配套,加强市场管理。扶持培育各类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壮大蔬菜营销队伍,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搭建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网络销售平台。 五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促进蔬菜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健全蔬菜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有关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外贸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蔬菜产业开发,推动蔬菜产业化经营。建立保险机制,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民广泛参与的蔬菜保险保障体系。注重应急保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时调得出、运得进,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维护蔬菜市场供给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六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推广应用;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种植大户,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引导菜农科学、合理地种植蔬菜,提升蔬菜生产管理水平。 七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种子、农药等投入品市场销售监管,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开展蔬菜生产基地环境整治,包括水、路、渠等相关配套设施的维修与新建;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基地档案,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蔬菜生产地农业投入品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增加蔬菜上市前的抽检频率;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抽检合格的产品及时予以公示,对未经抽检或抽检不合格的蔬菜拒绝进入市场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