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从来靠运筹 ——机关文稿结构的思维方法(上) 何新国 机关文字工作者要写好一篇文章,必然要经过谋篇布局的阶段。决定着一篇文稿成败得失的不仅仅是细节,更为主要的恐怕还是思维方法。那么,机关文稿写作要遵循什么样的思维规律呢?古往今来,文章结构的思维方法不胜枚举,积淀非常丰富。这里略举几条加以叙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客观事物、人类社会、大千世界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在不断地发展着。因此,人们观察事物、研究历史、思考问题都比较习惯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这种思维方法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古人、今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只要按照时间顺序思考问题、叙述事实、表达思想,就能够让别人比较好地理解和接受,而且大家对此都无异议。所以,时间顺序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机关文稿一种常见的结构方法。譬如,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月2日第二版),第一段话问好之后,第二段就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文稿用了一大段的文字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下面紧接着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具体展望新的一年工作目标任务。当然,总书记还讲了政协工作等有关内容,但整篇讲话稿包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两个大的板块,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内容、安排结构的思维方法非常清晰明显。同样,2011年2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2月2日第一版),也是按照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间顺序,组织内容、安排结构的。其他岁末年初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有关讲话稿,都呈现出这个特点,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是统一思想、明确要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学说,百家争鸣,盛况空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放的时期。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教育伦理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写进了国家宪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就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思想始终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明确要求,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规律。如果你有意识地去阅读领导讲话稿,就不难发现统一思想认识或者深化思想认识往往放在文章开头位置予以强化。这样处理文稿结构,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的影响,而且也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求,更为主要的是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千万不能把这种结构安排简单地看作是常规俗套。譬如,2011年1月24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月27日第二版),共分三个部分讲了三个大问题。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充分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理解并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始终是基础,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才能考虑具体工作问题。所以,讲话第二部分“认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第三部分“深刻把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都是以第一部分“充分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为基础的。这样一来,“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深刻把握”也就构成了讲话稿的整体框架,其逻辑关系仍然可以归结为统一思想、明确要求。 三是普遍联系、相互观照。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原理,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对此都不会陌生。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两句广为引用的名言,即“美和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类自我确证的形式”。“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述的马克思主义两个重要原理,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那就是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其中一个宏观事物作为背景,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另外一个微观事物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等。这是机关文稿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也经常被用作机关文稿的一种结构形式。譬如,2011年10月15日,李长春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说明。他说,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第二版至第三版)通过认真学习,我领会这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六中全会作出《决定》的重大意义,分别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采取的就是关联比照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目前机关文稿写作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运用这种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笔不可信马由缰,否则行文没完没了,一旦篇幅失去控制,文稿各个部分之间就会不协调。
, n9 k* @! ~" h! M8 q+ K9 r+ H& P
$ e) m& W( ?' S- ~3 o 最后还想说明一个大道至简的思维规律。因为非常简单,大家都熟视无睹。因为背后非常深奥,不容易讲得清楚,所以只能简单地说几句,而不打算独立成为本文一个部分。数学里面讲到,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一条直线,过三点就可以决定一个平面。先民发现了这个规律,运用于铸造祭器,成语为鼎足而立,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机关文稿写作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譬如,文章在提出了中心论点之后,正文主体部分进行论述时,分论点至少是三个,两个分论点的情况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这不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我们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往往要从三个以上的方面进行阐述,事必过三,方成规矩,这也是一条思维规律,初学者切记。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9 w9 N/ E1 q( n1 b. m( G" X 《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2013年7月荣获第六届中国公文论著评选一等奖。本书在淘宝有售。 ( @& Y2 m& b3 e' d5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