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安徽省精心谋划并启动打造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围绕在全省中心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形成多级联动、布局合理、设施集聚、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在标准化建设上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功能定位标准化。立足问题和需求导向,把文化乐园定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从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出发,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中心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场,结合体育部门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套搭建可供演出活动的舞台,建成一个综合文体广场。两堂,建有一个可容纳50~70人,面向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的讲堂;建设一个能容纳200~300人,满足农民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功能需求的礼堂。三室,建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电脑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在礼堂四壁设置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览墙,使礼堂兼具村展览馆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倡各村将党员教育、科普、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活动室、妇女之家、广播室等功能整合进来,根据现实条件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安排一些自选动作,同时适当预留未来功能拓展的接口、发展的空间。
服务内容标准化。文化乐园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着眼于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活动与设施相衔接、室外与室内相结合,明确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相应的场次、时长、数量、质量要求等,确保规范性实用性便利性,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主要包括“四个一”:每年举办一场正规演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根据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村,保证每个中心村一年有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月均放映一场电影。结合农时、气候条件、休闲时间和当地产业结构等实际调整优化放映时间,建立农村数字电影监管服务平台,保证群众平均每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其中商业片占50%左右),并创造条件逐步由室外放映转向室内放映。农村公共图书服务实行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县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县图书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半年对县域农家书屋图书和期刊进行一次流转交换,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解决农民经常看不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组织开展一批文化礼仪活动。重点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农村留守群体的思想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文化礼仪活动。鉴于看电视仍是当前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活动,加大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力争到2017年将广播电视综合入户率由现在的37%提高到80%以上,向群众免费传输20套以上高质量电视节目(包括当地市县节目),实现由“看到电视”向“看好电视”的转变。
建设形式标准化。文化乐园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厂房等,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文化活动及相关项目,加大跨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通过改造利用现有的场所设施或闲置房屋,在布局上达到“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基本要求。扩展型,统筹利用乡村文化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通过适度的改扩建,在结构布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复合型,与乡村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联建共建新建。
资金投入标准化。今年起,安徽将中央财政有关经费与省、市、县配套经费合并起来,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1万元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运转专项补助。其中,农村文艺演出活动2400元,农村电影放映活动2400元,农家书屋2000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000元,农民体育活动1200元。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各项资金补贴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有些项目缺口还比较大。下一步,应根据功能定位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提高专项补助标准并用活用好。其中:文艺演出补贴,每村每年增加一倍,达4800元,以满足目前一场演出4000~5000元的成本要求。农村电影放映补贴,每场增加100元,达300元,用以提高租片标准、保证租片质量。由此每村每年增加1200元,达3600元。农家书屋补助,每村每年增加2000元,达4000元,其中2000元由村里给书屋订报纸,2000元由县图书馆根据农民意愿集中采购更新图书和期刊,并向书屋配送。
运行管理标准化。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筹、专职队伍与兼职人员相结合、长送文化与深种文化相补充的运行机制。制定一套规范。省里组织编写《农民文化乐园操作手册》,对设施建设、展陈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明确统一、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对文化礼仪活动提出较为规范的流程,制作下发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相关书面和音像资料加强引导。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在巡回指导的同时促进规范落实。建立一支队伍。在各试点村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两委有1人分管这项工作,每个文化乐园统一配备1名专职、2名兼职管理人员,建好宣讲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以及业余文艺团队,抓好农村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热心人的常态化培训,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启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从今年起至2020年,全省每年选派200名左右优秀文化工作者到72个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驻点工作;采取挂职锻炼、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等方式,每年为当地培养20名左右急需紧缺专业文化工作者,不断增强基层薄弱地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健全一批制度。着眼“建、管、用”一体化,建立完善能量化、可操作的投入、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有序运行。
安徽结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提出以整合资源在中心村规划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一次规划、分步实施。2013年选择六安等6个市20个不同类型中心村开展试点,2014年扩大试点,逐步实现全面覆盖。自去年5月启动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省里建立了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试点工作方案,并于8月底在金寨县召开交流会进一步推进。目前20个省级试点已基本完成,一批市县还开展自主试点同步跟进,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为突破,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必须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统筹推进建好设施。场所设施建设,是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工作思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相统筹,使之在设施上相对集中、功能上互联互通,发挥出1+1>2的功效。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多渠道解决建设及运转经费问题。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着眼长远抓好运行。农民文化乐园“建起来”之后,如何使之真正地“转起来”,并且能够“转长久”,是更为长期和艰巨的考验。在抓好场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同步谋划推进展览展示、文化礼仪活动、管理运行等软件建设,切实做到“软硬兼施、以软促硬”。要坚持人民性,认真研究和弄清楚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共性和个性,以便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做到面上覆盖、线上分类、点上到位。要突出文化性,处理好“送文化”与“种文化”的关系,做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的文章。
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激发群众热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样才有根基、有活力,可持续、能发展。文化乐园建设要注重发动群众、贴近群众、惠及群众。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意义和作用讲清楚,使广大农民群众把建设乐园当成自己的事、变为自觉行动。要指导村里成立建设理事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农民群众从文化乐园建设模式、结构布局、功能设置、管理方式的讨论确定,到活动载体和内容形式的设计编排、展览展示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全过程参与进来,充分表达愿望诉求,确保今后农民群众用得上、玩得转,愿意听、喜欢看。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家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