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对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思考

[复制链接]
见习秘书  发表于 2014-4-2 13:22:5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核心提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咸阳有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延续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统的土壤,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使得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进入了更加严峻的境地和阶段。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更有效地保护、传承我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另一种生产力,是一个深刻而又紧迫的社会发展命题。

而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宴请连战的一碗“biangbiang”面,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而此,也透出了咸阳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艺术的奇葩。以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咸阳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象。其中民间造型艺术以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彩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等。值得一提的是咸阳的民间文学,这些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成为老少皆宜、百姓乐道的艺术表现形式。

咸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农耕文化的先祖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在传统戏曲方面,一“窗”大舞台一“影”大世界的皮影戏是我老秘网市申报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戏剧,起源于汉代以前,在关中地区颇为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2007年,弦板腔申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声腔具有地域原生态的特质,主要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共有15项,除以上介绍的之外包括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其中,除“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阳非遗:民间文化的信仰

据了解,咸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是乾县的弦板腔和旬邑的彩贴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2项,分别是:民间文学类有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等四项;民间音乐类有长武道场音乐、泾河号子等五项;民间舞蹈类有乾州蛟龙转鼓、牛拉鼓等五项;传统戏剧类有乾县弦板腔、泾阳木偶两项;民间美术类有旬邑彩贴剪纸、礼泉皮影等四项;曲艺类有旬邑咪子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李式太极拳;传统手工技艺类有普集烧鸡制作技艺、乾州四宝制作技艺、三原金线油塔制作技艺等十一项;民俗类有长武庙宇泥塑风俗等九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这些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纳入到了政府的保护范围。民间还散落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我们的发现、保护与传承。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礼仪等,千百年来它们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咸阳人民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有关自身发展,以及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作为咸阳民众情感的寄托,折射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

“非物质文化的根在民间,其本质就是老百姓的‘信仰’。无论是可以用眼睛看的剪纸、刺绣,可以用耳朵听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似乎可以包罗万象的民间庙会,都是在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吉祥与平安。在某种意义,这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人本文化和精神追求。”著名学者、民俗专家梁澄清说。

他认为,非物质文化就是把老百姓美好愿望和各种生产生活形式与行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先人给我们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把握住了民间信仰,就是把握住了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命脉,这是我们评价和破解“非遗”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常识。

保护继承:旮旯里生存的尴尬

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老秘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在逐步消亡或变异。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从表面上看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由林林总总的岁时节令、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口耳相传、手手相递的技艺绝招构成的,但它真正的魅力远远超越于表现形式,它激励了咸阳人民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创造力、生存力,可以激发起情感、骄傲和力量,这个‘产’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永远的牵挂。”长期从事古文化研究的咸阳知名学者张根劳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很复杂的工程。虽然咸阳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目前咸阳非遗传承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非遗传承人呈现断层趋势,在世艺人老龄化。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涉及咸阳非遗项目传承人7人,最年轻的46岁。7080岁的传承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要力量。

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当前咸阳的非遗传承还主要是自发推广,传承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市场经济中传承宣扬非遗。纯市场体制的传承不适合非遗保护。作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类泾阳木偶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曾一直是与丧葬、祭祀、乐神、禳灾、祈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神秘的木偶戏已由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演变为一种纯民间娱乐活动。目前泾阳木偶剧团共有6人组成,生存都举步维艰,谈及保护和发展更令人担忧。

另外,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力不从心。县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遗传承人有一定的保护和扶持,由于经费缺乏,再加上一些参与主持文化工作特别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干部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不够,导致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足,从而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扶持不够。

咸阳特色的饮食文化,像三原的金线油塔、蓼花糖、乾州四宝、普集烧鸡、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等等,不能仅仅只把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而应通过开发使其成为咸阳的“特色”,让来咸阳的游客都想要感受咸阳独特的饮食文化,感受舌尖上的咸阳。通过包装宣传推广进一步将咸阳的饮食文化推向全国。对于存在推销问题的工艺美术品如旬邑彩贴剪纸、武功土织布等没有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对其进行充分宣传、举办展览,致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只是局限在咸阳的市域范围而很难走出去。

由于传承人大多年龄较大,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依然依存于其产生和发展的那个年代,缺乏创新和发展。如弦板腔、泾河号子等都是过去时代的产物。特别是一些项目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消亡,缺乏生产、生活基础,难以传承。创新性保护就是对于一些节庆、礼仪等吸收一些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赋予其时代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初蕴含的意义,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展出新的内涵。我们可以不拘泥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传统的含义,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等融入其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现代社会的因素。如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泾阳木偶表演,最初是与丧葬、祭祀、乐神、禳灾祈福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纯民间娱乐的活动,将现代社会的因素融人其中,使木偶表演不仅可以反映泾阳古老的民俗、民风,也可以展现现代泾阳人真、善、美的优秀品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传承”式的发展创新,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延续下去。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好""的问题。

政府主导:融入现代生产社会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是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的前提,也是根本,政府主导的机制、社会参与的程度、百姓认知的程度等都是这个产业壮大和延伸的链条,而体系化运营和运作,尤其是政府在保护引导、包装推介、资金支持上,是实现双赢的根本。”民盟咸阳市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慧曾作出上述观点。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丧失或改变,靠其自身的能力会有自生自灭的危险。因此,实施非遗保护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专家与群众参与的原则,三者相互补充、有机配合,形成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其中,政府承担着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倡导、组织和领导工作,发挥着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作用;专家学者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等活动;群众则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和具体参与者。要注意发挥政府与专家及群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担负起推进非遗保护和产业开发工作的职责。

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遗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市场,实则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提供了机会、动力和场所,因此它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非遗保护的一种现实选择模式。但是,旅游产业要的是利润,这又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因此,在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时,既要防止盲目无序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又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要特别注意旅游市场的健康合理发展,着眼长远,合理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咸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产业化开发中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武功土织布和泾阳茯砖茶,已经理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关系,使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科学的开发带来的效益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比如将非遗项目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素材应用于动漫影视产业,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搬上舞台荧幕,将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融人百姓生活,进入城市繁华街区,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历史的、淳朴元素,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咸阳、文化的咸阳、厚重的咸阳就在身边。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个老问题,大家似乎都在讨论该如何将它们能延续下来,每个人所见的不同,观点也不同。但同时,我们又拿不出针对性的根本解决之方,所以,时至今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谈论中消绝,在我们还未来得及挽救与挖掘中失传,成为我们文化生态体系的另一种缺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纯粹的百姓文化,其精华之处是人们对生活处世基本的信仰和图腾,然后加以大众审美的提炼,所以才有了民间传播和珍藏,以至于经历多少岁月磨砺,也不能改变其民本的特性。因而,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我们视野和生活的时候,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慢慢忘本。

见过很多民间艺人,他们的生活并不乐观,许多仅凭现有的手艺和作品来维持生计,这种落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窘境。“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试想一下,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主体瓦解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远望那些干瘪的时代文化符号了。

如何保护、如何继承?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不仅仅是资金、政策、体制诸多问题的破解,更需要我们重新理性看待、友好善待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气节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文化的自立、自强。

更为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要回归,摒除文化的浮躁和经济驱动心理,真正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给它温暖舒适的发展土壤,生存的空间,而不是嘴上重视、保护漠视、继承歧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落空,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的作祟,认识的不足,以及体制机制的脱节,而要根治这些,那将是一场身心的下药和疗治。

           (孟利明 庞茜)

标签:咸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