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1 V; e5 k8 T4 @
4 `, Y0 h8 G' w) U7 m+ F. b, }# Q
请问“大块头”调研文章的写作要注意什么问题?' q, p* {6 _6 A- H
0 L+ b9 H q0 J& R* P- F l' a- |* A老秘观点:+ ^6 P- N& Z- ~# y7 u
) `+ P2 a; x/ t. K. p
“大”与“小”其实也是相对的,你很难说多少字就是大,多少字就是小,通常到了5000字就算大的了,但相对1万字又显得小。所以,衡量大与小,关键看选题,题目选得大,“块头”自然大。比如这样一个题目《关于我老秘网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的构想》,这就算是大的了,而如果是《发展果业生产,培植“绿色”财源》,这就是小的了,“小”成了“点子”式文章。也就是说,“大块头”文章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或几个重大问题怎么办,“点子”式文章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具体事情怎么办。由此我们知道,起草“大块头”文章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有几个问题尤须注意防止:
' }& a" Q& u: z4 K$ l6 x
% g& R1 F" @' j7 c$ y( l 一是结构上防“肿”。肿即臃肿,指的是架子拉得过宽过大,层次安排太多,从而把文章拉得太长。这种文章由于选题本来就大,稍不注意就会收势不住,洋洋洒洒地写下去,最后“肿”得不可收拾,“长”得令人厌倦。所以凡起草这类文章,首先在观念上就要打破“题目大必然篇幅长”的习惯看法,一开始就从结构上严格把关,尽可能设计得紧一些,短一些。比如《关于我老秘网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的构想》这篇文章,如果放手写来,从财源结构到经济结构、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措施到组织领导,写成厚厚一本书也可以,但作为调研文章当然不合适。作者是这样结构的:第一部分是“现状”,分析实行分税制以来的财政收支和财政收入结构的现状,指出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财政平衡难度加大等几个问题,让读者认清加强财源建设的紧迫性;第二部分是“构想”,提出要从培植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植个体私营大户、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等方面着力培植财源支柱;第三部分是“措施”,重点是扶优扶强、优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壮大财源提供政策、资金、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保证。这篇文章仅4000余字,短而充实,简而明了,如果不是结构紧凑,就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7 L% C1 U7 z/ y4 s& C% y% D
' Q3 x# ~8 n! E 二是内容上要防“散”。散即松散,不集中,不凝炼。同样一个题目,如果是写书,尽可信笔挥洒,只要合乎主题,内容怎么扩充都可以,甚至把一些过程性的、附带性的东西塞进去也没关系,但调研文章对内容的要求却苛刻得很,既要符合主题需要,又要尽可能节省文字,每一个段落、每一层意思甚至每一个具体事例、每一句话都要抠得很紧,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比如一篇题为《审时度势,加速发展》的文章,题目本身的涵盖面就非常之广,作者的本意是探讨一个县的发展问题,设计了“审时度势抓机遇”、“解放思想明思路”、“扬长避短破难题”这样三个层次,这本来也是可以的。但在内容安排上就太大手大脚了,光是“审时度势”这个部分就写到了将近一万字,从经济全球化到国内、省内经济形势,从加入WTO到西部大开发,没完没了地“审呀” “度”的,简直变成一篇形势分析报告了,还能说是调研文章吗?本来分析形势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像国务院发言人那样海阔天空地分析,而要站在你这个县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加入WTO将会给你这个县带来哪些机遇、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对策,这就显得实在了。与本县发展关系不大的形势不需要你来“审”和“度”,顶多一笔带过就行。
; B4 ~$ W$ G A5 N# R; ~
) f- C6 b F: l: B7 C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