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讲稿4篇

[复制链接]
老秘在线 发表于 2012-1-3 01: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7 _/ }3 Y  K' S/ L+ N
' l% T! A' a* d5 B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Q) A3 w/ p9 I+ t  ]7 Q8 {

% b" ]. k- m4 K  c/ u   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副团长、教授 何克亮
5 Y" k2 B3 R7 k* {" g9 u, |
" }1 W' L8 ~+ P$ x8 S5 {/ P ( l& {/ |! Q+ Y* R# c& X# n: ^

" @) O- O% e2 R6 m) h0 [8 P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它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和全面部署文化建设的中央全会。此前,曾有两次中央全会研究过与文化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一次是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一次是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那两次全会主要是着眼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这次全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全会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强调了树立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i% N& B7 a* F( ~- I; N

. h% E2 O$ A# h+ ]- N% {中央对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文件。中央专门成立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中宣部专门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李长春同志专程到中央宣讲团动员会暨研讨班开班式上做了重要讲话。10月28日上午,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做了首场宣讲报告。中央宣讲团从10月28日到11月5日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同志于11月2日上午在山东做了宣讲报告。
7 E, W2 V! e- S/ B  `: K) N+ |
1 A. L4 j/ L  y5 h省委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最近,省委召开了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这是我省第一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设的会议。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指导我省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搞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省委专门成立了宣讲团,到全省十七市和四大企业宣讲。
! e% \1 N; U5 W& w) B: ^- D3 l; I- q. J/ n
一、关于《决定》的基本精神
8 Q6 a, D) G: i3 i4 V- ?  o6 L
& s7 ~( \5 u4 e$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上,一个是全会通过的《决定》,一个是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一个是李长春同志关于《决定》的说明报告。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就是结合胡锦涛和李长春的讲话精神,认认真真地学习《决定》,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决定》的基本精神。
! d5 R7 W* a# D6 U4 o5 c
% U/ i; E$ D1 ~+ ]0 Q) `; Y全会通过的《决定》有两万多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总体逻辑结构看,除了引言和结束语外,《决定》的九个部分可以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是第一板块,主要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是第二板块,主要阐述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决定》的第三、四、五、六、七、八这六个部分构成第三板块,分别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六个方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四板块,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
7 P1 t; Y3 Y4 E1 N
9 h- \( Z5 z/ X8 }. E" M(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背景和重大意义3 b# y5 H* E2 u8 Y- R. h
, f# o( `% Q0 R: M  `; n
《决定》第一部分就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讲了五个层次的内容。
- _5 s, D1 M8 {& S. k; P0 T
3 h% G4 d! f8 F第一,我们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改造和扬弃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提出了两个文明全面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且提出了新的治国方略,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改革发展新思路。' I2 W+ y$ c' A# V

$ n8 d& a( A+ G1 g  k第二,总结概括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五个新成就。一是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四是形成了一个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发展思路。五是形成了一个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 S% @/ G  |; q! A, U  z9 z( e3 g

4 }7 B% t, }( U2 ?7 a# m第三,阐述了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要求全党全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点下边会专门讲。9 ^1 h7 X4 Q1 m& D
9 K* ~. O* E/ x7 O9 \  p6 H
第四,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指出了文化建设存在的八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经济、轻文化,把经济建设看成“硬任务”,把文化建设看成“软任务”。二是一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三是舆论引导能力不足,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四是文化发展存在一些弱项,如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体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文化人才队伍不足等等。五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够,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 o# H' R9 a2 e& i) I: ?
6 N. A: F4 R6 C$ O) O+ y. D
   第五,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决定》强调了“五个观点”、“三个关系”。“五个观点”是:(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旗帜;(2)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4)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个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O3 x/ \- M( o6 S
1 C) X6 L0 j5 s; ]3 g2 k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 z4 T, b& O2 H1 b" ]! J

) \9 t" b; C8 u8 _/ g《决定》第二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全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是给文化建设定思路、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的。
! ]. J3 b/ S, F* B$ d
8 M5 O% l, L9 Y# d: W# Q   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段话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进的问题。与十七大的表述相比,这里增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源和灵魂。离开它们,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四个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三是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是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来的。它说明,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的。它确定了我国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体现科学精神的文化,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四是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 p) M$ r/ |+ N: ]' X7 U
+ l; Z9 O2 W7 |: v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文化强国的提法,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国际上一般不使用“强国”这个概念,而是使用“大国”这个概念。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迄今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9 D! R+ u5 ]: c. ]
  n( P8 w& q" g8 e8 [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做两点说明。第一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中央并没有定出时间表。因为经济强国可以通过数量指标来衡量,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很难确定数量标准。文化产业强不强,可以用它占GDP的比重和文化产品的出口数量、顺差来衡量。但是信仰、理想、道德等精神文化现象,是无法用数量标准衡量的。我们可以说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建成经济强国,恐怕很难确定需要多长时间能建成文化强国。第二点,文化强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较而言的。是不是文化强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需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认才行。只有当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时候,才能算是建成文化强国。% x0 d$ t! G9 C8 m3 [% L
3 [7 ]# H7 }& l: R
《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一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三是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g) c, u5 J: A+ j8 F5 |( d! A1 E
# {- M% F/ n# T: A& O
   山东省文化发展目标的提出经历过两个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曾提出,要把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2008年,省委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从此,建设文化强省就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这次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对建设文化强省做了新的概括和阐述。提出了我省文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确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在全省开展创建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活动。但是,与建设文化强国一样,建设文化强省也很难确定标准,很难定一个时间表。
% m5 O2 i2 g. {; f7 t6 M: V8 k6 c: e; n* _/ t/ \5 B
《决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匹配的,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它包括公民素质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目标大多数是定性的目标。其中有两个目标是可以定量的。一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覆盖全社会,而且要努力实现城乡、地区的均等化。一个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就算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占到10%以上,就算是主导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到2020年达到8%。0 z( w9 ~9 x  d: x& R

' u( G+ D# b  a+ Z/ d& s  Q3 C+ i(三)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w& B: I* F0 n

. f5 w0 b" c& T/ i3 I   《决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部分,属于工作部署。根据到2020年文化建设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相应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五是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六是深化文化改革开放。这些任务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特别多,特别细。除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专门讲以外,我想重点讲两点。( i8 \# D; B' _' o
9 [4 N0 C; x* ]1 c& j
第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分为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提出了文化建设要“两条腿”走路,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并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又是一个政策上的创举。它厘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上的不同职能,指明了文化发展改革的路径,也符合国际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 S0 G3 u1 T& |, ^0 H8 k9 l( S, n% ]5 ~9 z4 _2 P
公益性文化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范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主要应该由政府拿钱办(辅之以社会投入)。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无偿性,即基本上不用群众花钱购买,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来提供。二是普遍性,即公共文化服务要覆盖全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三是均等性,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提供公平的文化服务。四是基本性,即公共文化服务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殊的、高层次的文化服务,要由文化产业来提供。前些年我们改革的一个失误,就是有些公共事业过度市场化,把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程度地推向市场。如教育产业化、公立医院搞创收、住房过度商业化等,造成了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三大社会问题。文化事业也受此影响,政府投入不足,出现了面向市场化搞创收的情况。现在中央正在纠正这种偏向,让文化事业重新回归它的公益性质。《决定》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a4 f. F' D5 {# ~" d
$ G4 ]! u. j% g5 J8 S1 \: g' u2 T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有偿的、有选择的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一方面它属于文化生产力的范畴。从第二个方面讲,它也是国家的硬实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精神文化,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具有以文化人的教化和导向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要有两个导向:社会(政治)导向和市场导向;追求的是两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决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李长春同志强调,有些时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有冲突、有矛盾。这时就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甚至要牺牲一点经济效益。从国际经验看,我们要避免韩国出现的文化产业价值导向问题。上世纪后期,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但实际上走的是文化产业立国的道路。结果是文化产业发展了,却出现了核心价值的迷茫和失落,在东西方各种文化冲突中,人们在价值观上无所适从,出现了信仰危机。近些年来,韩国信天主教的人数大增,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亚洲基督教人口最多的国家。韩国文化的“魂”是什么?人们感觉已经找不到了。; B' s9 I: _* \. Z" |% F
( P- {4 }8 w9 s
第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和推出优秀文化产品。近些年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出不了文化大家,出不了有影响的传世之作。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江山代有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为什么出不了大家,出不了传世之作?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使然。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自利”,即尽快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结果是市场导向的消费性文化迅速发展。许多人追求感官刺激,只求快感,不求美感。文化产品追求短、平、快,追求经济效益。二是社会转型使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思潮,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变化,精神上产生了迷茫、浮躁、焦虑现象。在这种环境里,出不了文化大家和传世之作并不奇怪。现在文艺界有一个新名称,叫“娱乐圈”。文艺变成了娱乐,博人一笑了之。而且有些文化产品在价值导向上有问题,媚俗、低俗、庸俗的倾向很明显。所以,《决定》特别强调文化产品生产要“两手抓”,一是抓价值导向,二是抓质量水平。但是,抓导向抓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出几个获奖的“精品”,而是要注重作品的影响力、教化作用以及群众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能不能出文化大家和传世之作,也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_; q, n9 {: Z

9 u% ^7 S2 L* _- w! B+ J! p二、关于《决定》的几个亮点  x6 b6 t6 D7 t5 o9 Z! N

2 B% j: h6 H6 U  h. u(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 {) ~& g  Y( R, \! B2 R4 C# Y
( c, B/ J  V% C+ f1 W9 t' M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妄自菲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文化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振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化为自觉行动。' u6 O0 @- E( p# s# Y

' l6 B$ N' K# l1 C' r& }1、关于文化的含义5 g* Y$ K. f  i# A, b; }) h
, ]  R, t0 Z' C. O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难以把握的概念。古今中外对它的解释和概括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一般把文化解释为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表现形式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等。低层次的文化多指社会心理,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的民间信仰等等。从社会生活层面看,文化还包括语言、知识、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G& Q2 [& B' X& {) z& }8 J
; x! X, m. R5 d1 L9 k$ }
文化的分类很复杂。从地域划分,文化可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多民族的国家,本土文化有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如中华文化,就不光是汉族的华夏文化,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一个民族国家内的多元文化既相互影响、渗透,又相互冲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果文化冲突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就可能导致民族国家的分裂。如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的解体,就有文化冲突的原因。外来文化也是多元的,如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俄罗斯(苏联)文化等,还有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宗教文化,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从时代划分,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文化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时代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表现形式和内涵划分,文化可分为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是“阳春白雪”,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下里巴人”。从功能划分,文化可分为表达意识形态的教化性文化和不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消费性、娱乐性文化。从社会属性划分,文化可分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等。还可分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有益无害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我们党所讲的繁荣发展文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特指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这种文化并不排斥而且包容有益的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健康的娱乐文化。
2 a/ x2 z. M" @/ U7 t9 j, A! c
2 A, ^1 Z8 ]& S2、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1 D4 X5 g( ~2 w% |* t4 n8 _; T
$ T1 n6 @: X, z  a! a0 \5 e
这里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而是指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新文化自觉,就是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视角,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6 F$ u. F9 S( n$ `
, \& q" E; n5 }; p; G2 G( r( j/ F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的新定位是“三个越来越成为”。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 l+ s5 K6 L3 |1 J* ]
8 c' G# p9 s+ e7 I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的定位有了新发展。《决定》从当代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表现为“四个更加”。一是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二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三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表现为“四个越来越成为”。在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越来越成为”基础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一点,即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Q! D7 v% p: ?: G9 O0 Q8 B/ w
6 S2 H9 C/ k' m+ [
这“四个更加”和“四个越来越成为”涉及的范围很广。我认为,核心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示着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因而是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崛起,而且要有文化上的崛起,使中华文化再次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过,中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因为它只能出口物质产品,而不能输出价值观。二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凝聚力。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包括主体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要认同和接受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三是强调文化需求已成为人们的重要诉求。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日益显现出来。我国明年就能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按国际通行的测算,在这个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而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出和消费才1万多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就显得特别迫切。四是强调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文化产业所代表的文化生产力却是硬实力。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现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美国则占到20%多,而中国2010年只占3.75%。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1 A' v( N' E  j# d

6 A8 J9 F# r  U& B- c1 k3、对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 o+ H0 M6 I' r. p/ m
. C0 E9 B3 k8 j基于文化自觉的要求,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在历史上曾经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定位出现过偏差,总是把它放在从属地位。有的人把这种现象叫做“一仆二主”。毛泽东时代是“政治挂帅”,政治是“主人”,文化是“仆人”,文化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成了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是“经济挂帅”,经济成了“主人”,文化仍然是“仆人”,文化成了经济的工具。人们熟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六中全会对发展思路的调整,就是强调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也是硬道理。它既服务于经济、政治建设,又和其他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E6 \! k; F4 E; Q; S$ j. ~; D0 w) M+ Y9 \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0 b3 n; E: s. Y8 H) h

& y( a3 s/ U0 P《决定》的最大亮点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答了中国文化发展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9 h/ ]5 D1 r2 A* O2 z% R  L1 _; w8 _; X# X& W5 A- A  E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概括,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又增加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讲,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过三条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全面。
. O. ?8 T' K( C6 c9 \! Q0 L9 L, 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很丰富,主要体现在《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当中,同时也体现在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对如何坚持这条道路,提出了“四个必须”。
  Q" L# q3 ~: o  h4 i5 C* U7 |
. t8 Y/ t; E! O9 T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发展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其指导思想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西方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也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 {  v" X& C+ h+ A* N

! F4 U" ~: W  B3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理念,回答了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人民是分为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他们的诉求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怎样去反映多阶层、多群体的诉求,去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是文化发展遇到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强调,文化大众化,为绝大多数中下层百姓服务。同时要处理好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关系。
# u+ m6 [* _6 r3 o' m$ c. z
! V" w7 M) ~0 ?' L9 D9 D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都出现过误区。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河殇》,把中华文化比作“黄色文化”,西方文化比作“蓝色文化”,认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黄色文化”,必然要被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蓝色文化”所战胜、所取代。另一个误区是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振兴国学,恢复儒家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而是以儒家为主,包括法家、道家、佛学等等多种思想。对待它的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当代服务。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古为今用”。不加分析、不加批判的一味继承和弘扬是不行的。“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主体是革命传统文化,也叫红色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当然要继承和发扬,但也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对外来文化更有一个甄别、筛选的问题,先进的、有益的文化要吸收、借鉴,腐朽的、有害的要批判、抵制。这就是毛泽东讲的“洋为中用”。
# S% S( K6 @" S' x' I, Y$ _
$ T3 ~4 f- B4 U6 R8 Z' S! {! d3 d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四个来源或者四种成份,一是传统革命文化。二是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四是外来有益文化。这些文化可以相互渗透、包容,又可能相互矛盾、排斥。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来整合,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j: P1 c/ F; L& I. D# H6 }- J
' D+ l  t2 V3 \# n& m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文化产业,一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三是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是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4 o! ~( r3 n# S1 U
! F7 \1 {/ ]0 C(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X4 {! }6 J5 @5 N6 H: i' h; X7 F$ z! J1 n
1、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 p0 Q" ~9 g! A
6 O0 H6 z( p, T* c2 A2 Q7 e4 I' h《决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和精神家园”。所谓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一个民族(指民族国家)有基本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如信仰、理想、道德观念等。在一个时代里,一个民族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Y4 G. ]; ?6 ^. C. v- Z

$ B- j' a6 s+ G7 L' n" A9 p《决定》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灵魂作用、导向作用。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式是文化的“体”,是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手段。“魂”和“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离开了“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失魂落魄”,失去文化的教化、导向功能。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就会“魂不附体”,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 \6 I8 A, c# N

  S! b  V3 m8 m, v+ M9 M9 [2、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 [- R+ _9 B2 Q

6 M; [/ k! j0 E! z. g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夏商以前的近两千年历史缺少严谨的文字记载,文化是口口相传的,尽管应该有核心价值体系,但缺乏考证,形不成清晰的系统的思想脉络。商周时期虽然有一些甲骨文、金文的记载,但也很难说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一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许多有价值有历史影响的思想文化流派,但当时并没有确立中华民族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秦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汉武帝刘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正式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传承了二千多年,成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华夏文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王朝,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开展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失去了主导地位。在之后的30年里,社会处于动荡和混乱状态,各种思想流派和各种文化交锋冲突,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形不成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形成了全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1 }1 x. K, l& O8 b/ t$ d
0 n6 ~9 r5 u. R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变动和多样化。一是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趋向。许多人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告别崇高,追求实惠。他们不关心什么主义,不愿过问政治,不谈远大理想,主要是关心和关注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二是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崇拜和敬畏感,不再把它看成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许多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主流意识形态既谈不上认同,也谈不上反对,更谈不上信仰,而是漠不关心。有些人甚至把主流意识形态看成是“官话”,不感兴趣。社会形成了两个“话语体系”,一个是官方话语体系,一个是民间话语体系。两者之间尽管也有相互渗透和交集,但表达方式和内容差距很大,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三是出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应该说,思想多样化和各种思想流派的交锋、冲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有所下降,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不足,造成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和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出现了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下降,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产生迷茫。四是有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信仰、理想和道德。一个没有共同信仰和理想、共同道德观念的民族,很难会有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仅普通群众的信仰和道德出了问题,而且上层精英群体中许多人也失去了信仰和道德约束,使社会很难找到精神道德上有影响力、教化力和起表率作用的阶层和群体。对于上述状况,有的人把它形容为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有人把它称作为文化价值上的“无所适从”。更有西方学者把它比喻为民族的“精神错乱”。这些带有夸张性的形容未必正确,但确实能引起人们深思。
- o; ?/ l7 G4 l$ B  v; L' O% Z! @9 ?) Q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任务
, y( o9 f: l' @: W, p! h# H' b/ L- V. Y% ~; ~* I. b+ y
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和突出问题,党中央着眼于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和重建当代中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作用作了新的评价,认为它是兴国之魂和文化精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D0 y0 M9 a9 y+ }8 F

* b2 _  o& x# \- }2 t《决定》第三部分从4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工作部署。这四个方面的任务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的内容相对应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努力使全党全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人心的关键所在,是理想信念的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新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要确立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四个方面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努力培养和塑造民族的信仰、理想,精神和道德,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Z: [9 d/ \  I+ z( Q

7 v8 k( _7 L: Y* L. x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里需要解决几个现实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理论表述和抽象概括,老百姓既不好懂,又不好记。如何用大众化语言,群众感兴趣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内容讲清楚,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知道、都明白。这就要解决如何把官方话语体系融入民间话语体系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适应社会多层次,思想多元化的要求,使社会大多数成员能够认同或基本认同,这就要求核心价值体系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包容性;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特殊性。应该允许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同层次的认同,不能强求一律。三是把比较复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简单明了、好懂好记的核心价值观,用几个关键的名词表述出来。就像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那样。也有人建议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再提出针对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当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现在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人研究这个问题,但难度很大,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核心价值观既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又要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同,还要考虑国际上的评价和国际影响。3 M0 i9 X' t8 ~$ J# u5 M) x

# v/ \0 W/ j, p  ?* I  j5 G) m1 k4 }9 |2 N
标签:六中全会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zgdddt 发表于 2012-2-28 22: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还有呢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22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