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六章 2013年11月18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1-18 2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3年11月18日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第三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分享交流《论语问答录》第六章。老猫在会议中,讨论太精彩,忍不住开了小差,观看了“现场直播”。现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以飨读者。
8 D7 X' q7 N, \. P' \! r0 @/ n8 z/ q: y4 G' B
贾陆英:7 M# F) i+ B' {6 Q0 {: }9 I
: Q( p! D. o# W+ O0 H- L" p1 K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探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 J" S. B3 \* ~7 e+ ]
3 d- |- f" q% M: a6 B4 I& T0 }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 P4 y! R: n* i. X) I; V- `4 Q9 I
    弟子:一种含义指学生,另一种含义指为人弟和为人子的少年,本章指后者。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指到外舍就师学习。文:指古代文献。
- ~2 f! F$ ^& r8 O# w7 e/ U8 e0 z9 z4 ~& K" {+ o" G8 Z# j
    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广施仁爱于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实际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1 y- W( b, T( f

5 |8 f( r6 ~" B( J4 U; n5 j: n    问:为什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w% E1 `5 t/ I, }7 [) E
# C! Z$ M8 \0 A     答:孔子认为,对少年弟子的教育,要把德行、也就是有关仁德的几个基本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放在第一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行”字,是躬行实践的意思,强调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德行修养,要实际去做,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这主要是从为学的次序上说的,不能误解为重德轻文。0 j: h- o' N% g$ `& X# q- F+ Z

3 A" q/ \. N- R+ M1 H  U    《论语•子张篇》第十三章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即指有余力。做官有余力要去学习;学习有余力要去做官。学习与做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终生为之奋斗的两件大事,也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两件大事。古代许多有作为的人,既是官员,又是学者,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把为官和学习两件大事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个少年弟子的成长进步,从学习的次序说,要从德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说,还必须学文,二者不可偏废。
; \6 F8 s, K6 k
( \( {- C6 \' s" a# Z2 B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把这一章作为总纲,分别按照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写成《训蒙文》,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人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t1 s" \. |8 S, J% k" ~
8 @/ J- A$ U" c  H; \4 I7 G% b- P+ Y
    问:余力学文的“文”,是指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吗?
  S$ ?7 d% @1 _$ s% a$ Y- \9 M% Z( d5 [/ w: n6 Y
    答:“文”,指古代文献,其中包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道理。孔子所谓余力学文,是指人文教育,也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它当然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绝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十七大报告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孔子治学之道的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用之才,必须把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学校对于学生,家长对于儿女,千万不要只重视他们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要把育人作为根本,把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放在第一位。, K3 t. B3 C* I5 p! P
QQ图片20131118183039.jpg + G, Z7 W3 A0 u7 l2 e
! X( {' k0 j4 P$ Q4 {$ P. d, K
夕惕若:! ]7 F& s6 h& z& Z9 @
1 V$ v+ x4 G) V' d8 t+ e  M; v3 ~
贾老,弟子有一点看法:这一篇文字,是在讲质与文,先做到了质朴,然后求文,这个“文”,可不可以理解为通“纹”,是质的一种装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些都是在讲质,一个人的品德、品质,只有这一些做到了,才可去学文,装饰自身,做到表里如一,彬彬君子,如果,没有质而去学文,只能是徒有其表,文过饰非
9 ?4 i. s3 I; z! I$ [! o
/ Y: ^' a2 x5 N# J1 I贾陆英:
( H2 j' C7 U4 a$ A( s5 W  {- S9 W- l0 N, |, ]
这样理解有道理。文,更深一层,指人文教育。既有如何做人的内容,又有具体知识和技能。一个少年弟子的成长进步,从学习的次序说,要从德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说,还必须学文,二者不可偏废。
% k/ G  m' j" ^# N. I2 i5 U$ h' E& {5 w7 _
夕惕若:# V# c" f  v, P6 h3 o" ?. x
# y4 d+ {; Q6 q8 v/ c, N; {
对,贾老这番话和朱熹的观点很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6 F* U0 l. A- A1 n# Z7 o( ?- A5 F* V1 E# z
贾陆英:
  d$ i/ [: K" {' }$ D  @* }9 s  W
3 i& O7 f; C( P5 T+ L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证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条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从小让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遵守必要的行为规范,正是抓住了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性环节和根本。
( u3 H5 |, ~' n$ @
6 m; v1 G! F: O8 Y* B4 P9 q6 B, C" t- ^夕惕若:$ M) ?$ T. Q9 {3 t9 _. }% }
5 p6 |7 Z& A! J  U  B6 X( n$ U
对对,我现在还没结婚,打算将来有了孩子,先让他把《大学》背下来,就像明朝杨士奇。我觉得背下来之后,随着慢慢长大,会印证的。* i  Z6 u! X2 p  f5 @/ [1 u8 z

; u3 h5 ^9 E9 Z9 k3 ?红豆不惑:+ d' ?1 l+ ~- k  s9 v
: ?* v2 X, \: B# ^) O; J8 ~6 Y" c4 G6 D
现在的幼小教育,《弟子规》只是念在口,没有落到行为上。背下来的和行为烙印是有区别的。言传身教,甚为重要;所以身为父母老师的,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行。可是现在幼小阶段的教师质量,真是不敢恭维啊。小红豆现处幼小衔接班,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看老师写的哪些个字和笔顺,真是让人汗颜啊。任我怎么给她纠正,她就是一口咬定“老师是这样的”“老师是对的”,真是误人子弟也。大家都心知肚明,某某不是个好东西,可明里当面却都是阿谀奉承、拍马溜须的,暗地里却也鬼鬼祟祟、谨遵潜gz。
8 t5 a7 O4 M% j
# t$ C1 p+ D% @0 l# r1 ?, F: s
 

精彩评论16

正序浏览
列那狐 发表于 2013-11-19 2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呵呵,先支持一下。
1 ^+ h. \: Q4 a) |( e! z9 q" @; c有一个词叫“德才兼备”,首先是要做一个有“德”之人,其次才是有“才”之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才”的教育,而“德”的教育却是后置了很多。一直觉得“德”与“才”是树干与支干的关系,树干笔直而高大,才会枝繁叶茂……
 
余之舰 发表于 2013-11-26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老秘网虚拟稿费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对这句的理解,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其实说的都是做人,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做人,后有其他的道理。做人永远都是根本!!
 
文祉彬彬 发表于 2013-11-20 1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专业写文章
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足见德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19 10: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对于德和才,古人早就理论得很清楚,所以在无论在政界,还在商界。还是个人修为都是一样的道理!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20 12: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育和德是相互相成的,现实的教育是脱节的,德的教育的漫长的。需要大环境和小环境的融合。
 
hye_314 发表于 2014-6-25 13: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学做人是第一位的,学技能相关的知识是第二。。甚至是第三位的。。。但学习是贯彻始终的。
 
负薪请醉 发表于 2013-11-19 2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经典!讲解中的经典!一直想认真学习论语,这下有贾老师的指点,不愁理解不了了!顶!!!
 
wxjfbd 发表于 2014-7-13 19: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老祖宗的东西,真是因时不同、因地不同,或许这才是最动心的
 
激扬文字 发表于 2014-6-18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德才兼备之人甚少,关键是德居帅位才为人之本,才为人之能。
 
凌云 发表于 2014-6-16 0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行重于言。实践第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h! d8 h- D1 C* D7 K3 b: h/ m/ K0 N
6 F4 v& y8 Q; S
 
倒错人生 发表于 2013-11-19 2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听说老秘花了很多心思,友情支持一下
 
北国0235 发表于 2013-11-19 2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对《论语》进行的深入解读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1-20 09: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soso_e154:}先读、后思、再论、然后有所得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3-11-20 1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3 两文银

 
经典论语国人需认真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6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