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是一场博弈1 ~( H2 t& j, j$ R S( F# `) m
( ~% Y! |3 u# l& T
5 c& u% H" w+ ? 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针对仕途的积弊要害,出台了一系列的反腐措施,据统计,包括八项规定在内,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规定越来越细,管得越来越严,几乎涵盖了公职人员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务员们开始纷纷叫苦,现在“当官”太难了。' p! Y: F6 s6 f6 |5 Q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数月前,从1994年实行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开始,公务员考试已经历时20年,热度逐年升温,报考人数呈跳跃式增长,从1994年的4400人,到2013年的152万人,20年间,国考报名人数激增345倍。竞争比例亦由1994年的9:1,上升至2014年的78:1。
`" k/ Q2 D ^* d3 b1 l) x 一方面是公务员们叫苦不迭,而另一方面是考生们废寝忘食,削尖了脑袋往里挤,这看似一种矛盾,但当我们安下心神,冷眼观瞧便发现它实实在在是多方势力的一场博弈:“围城”内外的纠结,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人才争夺,经济思维与官本位思想的冲撞……如此种种,交相混杂,纠缠不清,如何在这种矛盾之中,在这些因素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各方利益实现一种本质上的均衡,不仅是我们旁观者、当事者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 o, V& n1 ]0 J' M2 @" }% z 公务员也是一种职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公务员的职责便是统筹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人民服务,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能力各有千秋,有些人适合行政管理,有些人适合经商创业,有些人适合艺术创作……不一而足,没有必要人人都去挤这座独木桥,舍弃所长取其所短的行为,近乎削足适履,杀头而冠,短期来看是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把眼光放得更久远一些,不能从事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也是一种压抑,一种幸福感的丧失,以至于形成了现在“围城”的局面,有些人在里面压抑彷徨苦闷,有些人在外面备考不舍昼夜。因此,在职业规划伊始,抛开外界诱惑、影响不论,首先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兴趣爱好之所在,再去考虑职业的问题,才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而不会出现有些公务员看到待遇有所调整便叫苦连天的闹剧了。! N& F# k6 f) m' j
马克思曾这样比喻:大家都住茅草屋,每个人都会心安理得,如果有人住茅草屋有人住高楼大厦,就会出现极度的不平衡与对社会的不满。当下,不管是历史的、社会的亦或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公务员这份职业确实是一份人人艳羡的工作,被捧的“高高在上”,成为了绝大多数年轻人择业的第一目标,而在企业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的人多被人认为工作不好或者不稳定。
4 g5 d! K9 L* K# [) f U+ M 于是在这场公务员职位的角逐之中,便同样上演着市场与政府的人才争夺。不可否认,于百万大军之中能够脱颖而出的绝大多数都是佼佼者,令人质疑的是,政府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全部由精英组成吗?政府工作就非得由各大名校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来做吗?实在是浪费了一大批人才,总让人产生大材小用,杀鸡焉用牛刀的感叹。社会上一定时期内人才的总量是有限的,在学子们纷纷遥望“金饭碗”的背后,却是企业用工紧缺的尴尬,有多少毕业生们进入企业时抱的想法是把企业当成临时的安身立命之所,一有机会便远飏千里奔赴考场,根本没有死心塌地投身实业的念头,更莫谈自己创业了。年轻人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与持久动力,担负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重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出一番事业才是年轻人应有的姿态,而不是千军万马去抢一个饭碗。( \$ i5 p' a" K; g8 }
人们对工作优劣划分的依据,工资福利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传统观念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更是其根源。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让很多人坚定地认为,毕业之后进入政府但公务员才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事情,才是正途,在企业上班,无论工资有多高都不稳定,和打工没什么区别。改革开放已经35个年头了,市场经济的观念仍然没有彻底战胜这种传统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改革需要深化,思想观念也需要进一步解放。6 b6 j4 f9 O, D# g/ F( r/ A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消除职业间事实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党一直在努力,出台八项规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行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政务公开接受监督……让公务员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走下神坛,让社会上不再有仇官的心态,让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多一些选择,让投身市场的人才不再浮躁。3 U4 w/ z! R3 w6 E5 u# |5 {! @" t- c
' @0 I, S R- B$ U7 N5 Y
" ?' r- C& t; Q5 n2 i' o/ k 易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