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芬地 于 2013-12-29 10:12 编辑
某天中午,笔者带母亲去海底捞火锅店吃饭,没想到前面排着十几桌人,我们等了一会儿,决定离开。走了没几步,一名服务员追上来,满脸歉意地说:“实在对不起,让你们白等了。”并拿出一大包火锅底料,执意送给我们作为补偿。据笔者观察,海底捞员工周到的服务并不是在领班监督下完成的,也不与自身工资挂钩,换句话说,他们是在自觉提供优质服务。海底捞是如何做到的?一位领位员给了笔者一个很朴实的答案:“老板对我们好,我们就对顾客好。” 海底捞的老板叫张勇,一个从技校毕业的四川穷小伙。但他有一个很先进的理念:把员工也当作顾客。基于这个理念,海底捞的员工都得到了公司足够的尊重和关怀,而这些尊重和关怀也被员工们悉数投射到顾客身上。张勇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给了员工足够多的信任。在海底捞,一线普通员工有给客人送菜、打折甚至免单的权力。张勇在北大MBA班讲课提到这一点时,有学生问他是否担心员工滥用权力,给亲戚朋友免单,张勇反问:“如果你是员工,你会这样做吗?”事实上,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下,当一个人得到充分信任后,其压力和动力会被无限放大。 再以另一家企业“胖东来”为例。这家零售企业的总部位于河南许昌,生意从没做出过河南省地界,但已经成为全国管理学教程的经典案例。企业里工资最少的保洁工,月薪都有近3000元,这个数字在许昌足以让大多数人羡慕。企业没有任何罚款制度,还设有员工体育馆、娱乐室,每月还给员工发电影票。这样的管理,换来的是企业享誉全河南的优质服务,很多人即便什么都不想买,也乐意去胖东来逛逛。如此扎实的群众基础,让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进驻许昌的计划推迟了好几年。 善待员工的经营理念在欧美流行了很多年,但欧美企业善待员工的大背景,是强大的工会组织和漫长的劳资谈判,以及健全的人员流动制度。而在中国,常常是一个职位几十个人抢,用人单位强势地位明显,工会基本只负责组织看电影,一些企业很难自觉把员工的地位和顾客等同起来。 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一家民营大型零售企业做财务,该企业老板的理念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就是靠管理,管理严了,服务就上去了。所以,该企业动不动就搞服务评比,但发给员工的基本福利却逐年减少,甚至把过期和积压商品当作福利发放。员工怨声载道,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结果引来很多顾客的投诉。 哲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死而生,指人面对未知的死亡,要更努力地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对个人有意义,但企业却绝不可取。不少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想法:企业问题这么多,自身都难保,更别提留住员工,所以要在员工走之前好好管住他们,让他们给企业作出最大贡献,等老员工离开后再招新人接着管。这种典型的向死而生做法,往往导致死得更快。当探讨中国为何出不了百年企业时,管理者不妨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正在把企业做死。 另一种观念更加普遍。中国自古以来不论在家族中还是仕途上,都有一种“媚上”的传统:长者为尊,位高者为尊。这种思想也或多或少地被带进了职场中,员工看领导脸色,领导看更大的领导的脸色,层层往上,无穷无尽。而领导对待下属,更多是家长式的高压和管束,很少在意相处方式和沟通技巧。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对外国人来说却完全不可理解。笔者曾在一家美资企业看到过这样的一幕:一位资深的中国员工坐在椅子上,大声训斥另一位新来的中国员工,后者面红耳赤地站着,大气都不敢出;而在同一间办公室的另一边,一位美国经理站在其马来西亚下属的办公桌前,轻声说着什么,下属坐在那里,眼睛盯着电脑,看都不看上司一眼,只点头表示听到了。 “媚上”的动机很好理解:只要领导喜欢,我就有更大的加薪空间,更多的升职机会。但“媚上”极易导致人治,因为一切以领导喜好为标准,员工考核也不看业绩,只看领导是否满意。于是员工就更加努力地讨好领导,最后导致恶性循环。但这种循环只作用于企业内部,虽然领导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有了着落,但在外部,企业的生产力、工作效率、口碑、形象,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与此相反,“媚下”的管理方式却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善待链条,把企业内部的正能量传输到外部,为企业带来良好口碑,创造出同行难以企及的收入。 或许有管理者会问:员工不管怎么行,管理管理,不就是要管吗?但别忘了,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的目的。从这个层面看,“媚下”比“媚上”要英明得多。(作者:孙青 摘自《 环球人物 》2013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