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是公文中的意义单位,意义明确与否及所能理解的难易程度与句子的繁简成正比。一篇公文正是通过若干个句子、运用一定的句式而集句成文,记载和传递形形色色的公务信息。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使用恰当的句式,注重变化,使写出来的公文显得富有生气和活力。 公文写作中要正确使用句式,一般应当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将长句和短句交替运用,使行文铿锵有力。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形体短、词数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特点,其中前者表意严密,气势畅达,后者简明活泼,刚劲有力。公文写作中既不能单纯使用长句,也不能一味使用短句,而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兼容并取,错落有致,使行文富于变化,从而增强其表达效果。例如“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引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作的报告)例中通过长句和短句的交替运用,使行文铿锵有力,气势畅达。 第二,要将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行文错落有致。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长短一致或接近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灵活、长短不一的句子。与长句和短句一样,整句和散句也各有特点,在公文写作中也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以便使语言表达波澜起伏,引人人胜。例如“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引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此例是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的典范,其中整句有结构相似的,有结构相同的对偶句、排比句,还有字数相同的。不仅散中有整,而且整中见散,使行文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富有节奏,充分显示出了公文语言的感人力量。 第三,要注意把握几种常用的特定句式。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由于具体的内容表达需要,业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稳定的特殊句式,它以遵守一般写作炼句的修辞规律为基础,是公文写作中一些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句式组合。恰当地掌握这些特定句式,不仅可以提高公文写作的时效,而且还有利于将公文写得言简意赅,鲜明生动。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公文写作中所使用的特定句式主要有以下八种: 一是以“为”、“为了”作语言标志、以自我说明为特征的目的句式。在公文开篇交代行文目的,是公文的一种普遍而又基本的写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介词“为”或者“为了”作为语言标志,由发文主体直接阐述行文的目的。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以“为”或“为了”作起首语,在其后直接写出目的对象和内容;②以“为”或“为了”作过渡语,在其后用“此”、“这一问题”等来指代先行语句中通过叙述所提出的公务活动中的问题,以此说明行文的缘由和必要性。 二是以“……了”为特征的陈述句式。在公文写作中,特别是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通报、简报、调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要大量使用以“了”为特征的陈述句式,其目的在于使语言表达趋于简练明快,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它一般紧随“完成”、“解决”、“取得”、“克服”、“开展”、“推动”等动词之后,用以表达事物的已然时态,其后面接宾语,构成一种完成了某项工作或任务,解决了某一问题或困难,取得了某一成绩或进展的动宾句式。 三是以“必须”、“禁止”等强调语为特征的祈使句式。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下行文之中,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加强语势,给人一种令行禁止、不容置疑之感。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带有命令语气以示肯定的句式。例如“必须搞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其中的“必须”即是强调性词语,用以表明发文者的观点或态度。②带有禁止语气以示否定的句式。例如“严禁巧立名目,利用公款铺张浪费”、“不准以任何方式将公款私存”等,其中的“严禁”、“不准”等强调性词语具有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 四是以“凡……者(的)”为标志的判断句式。“凡……者(的)”是公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句式,具有表“全称判断”的功用,表明所有这一类型的人或事物全部包括在内,无有例外。同时,它还具有庄严色彩。此外,应当注意,“凡……的”除具有表全称判断作用外,还往往带有贬义。 五是以“将”字结构组成的宾语提前句式。此种句式主要见之于批转或转发性通知以及以复体行文形式发布的通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通常用“现将” 作为起首语,旨在提起受文对象注意,并使行文语气刚劲有力。例如“现将《关于加强当前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显然,这种“将”字提宾的句式要比诸如“现在发给你们……”之类的正装陈述句具有较强的修辞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