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文章”是从讲话、谈话、演说而成的文章。之所以独立成题拿来分析,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讲话永远是工作的一部分,过去是,将来还是,是干部的必修课,不可回避;二是由讲话而生的文章比一开始就用笔写的文章另有一种味道,有独特的风格和规律;三是讲话文章在中国散文中是个新品种,诸子散文有谈话式,但还未形成完备的文章结构。到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梁启超等一路下来都是“写”文章,“说”文章的还没有。讲话、鼓动是进入近代社会,特别是民主革命兴起后而大盛的。讲话之后又整理成文,携讲话之势,存讲话之风,又合文章规律,毛泽东是集大成者,至今仍独占鳌头。% p$ ^! d5 z! C
因为是面对面、现对现地交流, 最考验讲演者的才华 5 j0 [ u6 R& q1 f! [0 D$ r
毛泽东一生在各种会议上有无数的讲话与报告,后来有不少形成了文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作“讲话文章”或“口头文章”,它是从讲话而来,而且是从一个始终在一线领导火热斗争的领袖口中而来,于是便有了它的唯一性。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首先主题鲜明,作者有鼓动家的本事,一席话就能使懦者勇、贪者廉、愚者悟,奋然图进;其次语言生动,作者有艺术家的本事,让人当场听得眉飞色舞、心花怒放。说到底就是思想性加艺术性。因为是面对面、现对现地交流,最考验讲演者的才华。既要肚子里有货,还要能临场发挥。 毛泽东的讲话文章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大型会议的报告,二是各种专门会议的讲话或即席发言。毛泽东在大型会议上的报告(包括开、闭幕词)高屋建瓴、雍容大方,最见领袖风度。一般都是为阐述或解决某一个阶段性的关键课题,分析形势,提出任务,制定目标,总结号召。其结论常为历史发展所验证,成为时代的里程碑,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 第二类是毛泽东在各种专门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话,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这不像前面那种大型的、战略性的重要会议要作较长准备和仔细论证,它甚至是突然性和遭遇式的,所以总是有的放矢、击中要害,且常有现场感,即使半个世纪后读来仍如在眼前,有一种促膝谈心的灵动之感。这更见毛泽东的浪漫与风采,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 . g3 w) k$ z$ i% b4 G
革命者、改革者要靠领袖集大众之思,4 X* [* P8 j* b4 m+ v
聚胸中之气,口吐长虹,破冰扫云
6 q0 X3 l( n$ _/ Q7 Y" e 毛泽东一生几乎在不停地开会、讲话。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也还是在不停地开会、讲话。这里引出一个问题,讲话是干什么用的?人为了表达思想有两个手段,一是用嘴说,二是用手写,即语言和文字。说,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还有相互的讨论、交流、集中,这就是会议。所以会议成了工作的主要手段,一个重要的会议就成了一个党派、政权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点、里程碑。于是讲话、报告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解析、鼓动、号召的学问。 一场革命、一个大的群众实践活动,是靠一个个会议讨论、集中而推广开去的。而领袖在会议上的讲话则是这个团体和民众智慧的结晶。既做了领导者,履责、施政的第一关就是有口才、善总结、会分析、能鼓动。革命者、改革者所面对的总是一堆难题、一块坚冰、一团乌云,要靠领袖集大众之思,聚胸中之气,口吐长虹,破冰扫云。古今中外之革命、改革,特别是近代以来无不如此。像国外的华盛顿、丘吉尔、卡斯特罗,民国政治人物孙中山、胡适、冯玉祥等都是演说好手。 笔者接待过很多来自上面的视察和下面的汇报,生动者不多,可笑者不少。一次我们举办一个小型内部工作展览,请领导视察。看罢,在小会议室坐下,上茶,静候指示。不料领导从上衣西服口袋里掏出两页讲话稿,照读了一遍,全场愕然。这讲稿一定是昨夜小楼又东风,秘书挑灯抄拼成。我百思不解,今日所看之事,怎能入得昨夜之稿? 讲话本来是一种交流,一个随机采集、同步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即席的创作。它必然伴随着一种活泼灵动的文风,由此而产生的文字也会是更鲜明更生动。好比树木的嫁接、美酒的勾兑,或者如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在无形的交融中产生出一个新的品系、新的风格。对一个领袖人物来说就是要讲新话,讲自己的话,用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腔调讲出有思想、有个性的话,而不是念稿。 就像毛泽东用湖南腔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用四川话讲“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有的领导全是念稿、背稿,甚至腔调也学播音员,几年也听不到一句自己的话。 $ \: m8 d; S, T- b7 l7 r
全党上下讲真话、新话, 不讲空话、套话,是党的生命力的表现% B* m1 e- K+ O! b
. J3 s t9 k: k
毛泽东作为领袖,在讲话方面有实践、有创造,把讲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有自己的个性。 第一,他的讲话有王者之气。毛泽东讲话,有种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气势。不像有的领导一上台就紧张,一念稿子就出汗。 你看,他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他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真是气贯长虹。 第二,他的讲话有灵动之美。毛泽东讲话尖锐、敏感,善交流、不木讷,能始终把握现场、牵引听众。毛泽东本来就是中国革命这个大舞台的总导演兼主角,何惧一场演说、一次谈话?相反,讲话、演说正是他与这个大舞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你看他在延安各界人士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上发表演说:“今天是八月一日,我们在这里开追悼大会。为什么要开这样的追悼会呢?因为反动派杀死了革命的同志,杀死了抗日的战士。现在应该杀死什么人?应该杀死汉奸,杀死日本帝国主义者。但是,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者打了两年仗,还没有分胜负。汉奸还是很活跃,杀死的也很少。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战士,却被杀死了。……‘限制’,现在要限制什么人?要限制日本帝国主义者,要限制汪精卫,要限制反动派,要限制投降分子。(全场鼓掌)为什么要限制最抗日最革命最进步的共产党呢?” 这是真领袖,有魅力。虽然许多现场讲话在后来发表时作了一些修改,但那种灵动的风格却留存下来。 第三,他的讲话通俗风趣。毛泽东虽是大知识分子,但始终和农民、工人、战士、干部厮磨滚爬在一起,他上接孔孟,下连工农,已做到集那个时代语言之大成。 王明、康生由苏联乘飞机经新疆归来,他在延安的欢迎会上说,“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在说到作风问题时他曾讲:“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指鲁迅)总司令的。”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你看,说昆仑山下来神仙,是从《封神演义》而来;由朱总司令风趣地过渡到鲁总司令;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现在的双百方针;比喻、借代、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熟练地运用,再加上大幅度的时空调动,讲话自然趣味横生。 第四,他的讲话警句迭出。毛泽东的报告、讲话,总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得出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结论,许多警句广为流传。一首歌好听不好听,要看它是不是能流传开来、能流传多少年;一个领导人的讲话好不好,要看这其中的句子能不能让人记住、让人引用,能存在多少年。好的句子是思想的结晶,是文章的名片,能提升文章的品位和知名度。 毛泽东讲话是一个领袖在指导工作,不是一个官员在应付,更不是一个小学生在背书。他的许多讲话、报告就是他对时局、对某个理论的研究成果。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紧张的战斗中,他还是坚持读书、写作,认真准备讲稿。奠定了抗日战争战略思想的《论持久战》就是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而即使是在一个普通战士追悼会上的讲话,也能谈及人生观、生死观,产生了“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名言。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他胸有成竹,词从口出,既无政客式的作秀也没有刻意去附庸风雅。这是真正的政治家、学问家的讲演。现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的“讲话文章”无不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 对一个干部来讲,会讲话是能力的表现;对一个领袖来讲,会讲话是领导力的表现。而全党上下讲真话、新话,不讲空话、套话,则是党的生命力的表现。 & E- [5 a) b% E8 |% h# c! m* {" n
(来源:秘书工作)
6 A# X0 j: X* e5 C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