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锅不热,饼不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如何使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不竭,胜利之本牢固,就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俯下身来,不断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党员干部热起来了,人民群众才能主动贴上来,我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以巩固。9 W k9 X% Q: y4 Q' \: c
+ p! r5 N' L3 s$ [
从衡阳市干部下基层补“劳动课”治“慵懒散”,到河北省在全省开展以“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为主题的基层建设年活动,再到湖南省“六访六送六帮”下基层走访慰问活动……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我们党转变干部作风、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药。6 c1 e4 U- U3 y; b' k1 y
: z+ w( D6 z( v- n, T
广大党员干部经过下基层接受了身心的洗礼,增进了亲民言行,广大群众通过干部下基层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转变了一些片面的观点。如何将干部下基层活动做好、做实,应做到“七要七不要”。
0 c, N6 k" Q) i! e. @- y% a7 {3 |7 @7 C9 d$ o
一是要轻车简从,不要前呼后拥。轻车简从,是我们党所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实情、真情,体察民情民意的需要。一方面,给群众留下一个是真正来倾听民意,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而不是“走秀”的好印象;一方面;避免劳民伤财,减去不必要的接待迎送,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另一方面,“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也给基层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榜样,有助于倡导艰苦朴素的官风。2 \* [% \( G& C! h$ N S
; Q: ^' C& d4 y 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动辄十几辆车、几十个人,前有警车开道,后有公安护卫,保镖、秘书、记者加陪同,随从一大堆,甚至还由他人打伞遮雨避阳,前呼后拥、八面威风。他们即使下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阵;觥筹交错,山吃海喝一番。地头田间难见他们的身影,贫家寒舍难觅他们的踪迹。这样的领导干部只能加倍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2 {: Q( E2 y& O4 j# a* l7 ?3 v1 A, |- j( N, K! w3 @
二是要明察暗访,不要冰山一角。“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基层干部或许为了溜须拍马,专门为下基层同志安排比较容易帮助或解决的人或事;或许为了凸显政绩,故意避重就轻,讲成绩多且重些,讲不足少且轻些。基层群众或许未被安排走访,根本无表达的机会;或许担心讲出自身境况和对基层组织的不满会遭打击报复,不敢讲实话……干部下基层,既要听基层干部的汇报、总结,也要亲自微服私访,尽可能多、尽可能真的体恤民情。基层同志长期坚持在一线,对基层工作熟悉,听取他们的汇报总结就可以对所下基层掌握个大概,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盲目从事,有利于尽快进入角色,提高效率。群众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求的是什么,真正担忧的是什么,有些(或许很多)在汇报、总结里面是无法了解的到的。微服私访,就能得到基层群众的呼声,才能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次公安局暗访,推动了该省警务改革,使一个新乡市基层警力翻了一番,从原先的25%提高到70%,出警提速到3分钟。使实施了近60年的三级管理模式(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派出所)将在河南终结便是很好一例。
b9 m. j# T2 r& N/ i1 B6 _6 b5 t: M1 r! j
三是要真抓落实,不要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失民心,真抓落实得民意。干部下基层,不是开开会、照照相、喊喊口号、挂挂标语式的走台作秀,而是要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到基层去要带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回,带着解决方案再去,带着人民满意再回。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立即上报,并给出一定期限和联系方式,定期走访反馈;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积极上报并联系相关部门拿出解决方案。不推诿,不扯皮。各级机关要落实责任,加强督查,不定时随机抽查下基层的成效,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对积极俯身、有诺必兑、积极有为和有联点不下去,已下去不深入,已深入不作为的党员干部给予奖惩。要真正将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下基层的根本出发点;将“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下基层成效的判断标准。
5 {* _/ v: t9 {* O
; E$ U% J. q' n+ b O) l 四是要饱含深情,不要高高在上。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个情就是视群众为父母的赤子之情,我们要带着这种感情下基层。下基层干部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一样关心农村空巢老人,用“孝敬父母”的感情去工作,重点抓生活上的照顾、身体上的医护和精神上的安慰,努力让他们安享晚年,用“孝”作为工作的引领;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解决他们的文化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解除他们家人的后顾之忧,用“亲”作为工作的纽带;要像对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农民工、下岗职工。关心他们的就业和工资,关心他们的保险和医疗,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关心他们的文化娱乐和民主政治权利,用“情”作为工作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下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谦虚谨慎,多向群众学习,永远不要有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感觉。群众是最讲理的,也是最不讲理的;是最容易讲明白的,也是最不容易被糊弄的。 “以心换心,用情换情”, 人民群众对待党员干部是最富有感情的,哪怕你为群众付出一点点感情,群众就会涌泉相报,得民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 U$ h/ `+ g% V+ Y0 r& I) N9 R0 B0 v
五是要提振精神,不要满腹牢骚。苦不过山区农民,累不过基层干部。党员干部是一面镜子,尤其是下基层的,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不能因为安排的地方偏远、贫穷,帮扶的对象特别困难等等原因而满腹牢骚,思想上有抵触情绪。既然组织上安排自己,说明是对自己工作和能力的一种肯定,更要提振精神,想方设法将任务完成好。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有甘于寂寞、乐于坚守的精神;要有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3 b' P, ~ \* {" A9 n
; }! ]7 {7 `& \! I7 p9 Q
干部下基层,关乎广大党员干部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民心向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曾形象的将下基层比喻成“鸭子”和“鸬鹚”,告诫广大大党员干部要学“鸬鹚”沉下去,不学“鸭子”浮水中。怎样才算沉下去了呢?要做到轻车简从,不要前呼后拥;要明察暗访,不要冰山一角;要真抓落实,不要走马观花;要饱含深情,不要高高在上;要提振精神,不要满腹牢骚;要一视同仁,不要嫌贫爱富;要持之以恒,不要一阵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