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执行,就是把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如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规划、方案、意见等,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执行既是领导者的职责,也是组织成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执行力,就是领导者和组织成员所具备的按质按量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展示的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力量与能力。 如果没有执行力,或执行力短缺,任何正确的方针政策,任何周密的工作计划,任何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有益的工作任务,都不可能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打造组织的有效执行力,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执行力。
一、强化忠诚负责的执行精神
忠诚负责的精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成员有效执行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任何一个组织的成员,都应该树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强烈责任意识和事业心,把组织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来追求,把组织的计划和措施当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来实施,把组织的规章制度当做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遵守。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要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执行组织任务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不为挫折所妥协,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以忠诚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扎实娴熟的业务能力,勤勉敬业、尽心尽力、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或组织交给的任何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负责到底。这样,才能增强执行力和竞争力,顺利实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二、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应具有的重要素质要求。一个执行力强的组织成员,能够坦坦荡荡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事,能够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绝不弄虚作假;一个执行力强的组织成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做到实事求是,说话算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而绝不靠说大话、空话、假话来蒙骗他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生存之道。只有讲诚信、重信誉、求质量,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无异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自己拆自己的“舞台”,自己断自己的生路!
三、拓展有效执行的思维空间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在实践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只有在较大的范围和空间中才更有效,更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只满足于在熟悉的环境或固定的模式中进行选择,把思维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和有限的范围内,就很可能使破解发展难题的最佳方案漏掉,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低级的选择,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或形式主义的选择。因此,正确、有效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善于转换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跨度上,去寻求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支撑。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的思维长期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是容易僵化的。只要我们拓展思维选择的可能性空间,跳出就事论事的模式,突破常规思维、习惯思维的框框,确立起“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换一种想法,变一下角度,多一条思路,正确的答案就出来了,正确的决策就找到了,难题就可能破解了,执行就更有力了,落实就更到位了。
四、善用统筹兼顾的协调方式
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因此,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善于统筹兼顾,在关节点、交叉点和结合点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矛盾、利益和关系,正确把握好发展的“度”。既要根据发展过程中综合实力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在关节点上适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又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利用时空变换(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区位态势变化)所提供的优势和条件,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采取新的战略和策略;既要尊重科学,把握规律,按照国际规则和法律规范办事,又要符合民意,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意愿、群众的利益和觉悟程度等,在科学和民意的交叉点上,把求客观规律之真与务群众利益之实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在全局和局部的联结点、结合部上,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引领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上,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指导和工作任务中。实际上,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执行能力,正是在这些发展的关节点、交叉点、结合点上科学把握“度”的体现。
五、倡导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