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向往雄鹰 发表于 2013-7-25 16: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向纵深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创造了新机制,取得了新成效。主要有5个方面新进展:
(一)龙头企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类型更为丰富,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企业集群开始形成。目前已有各类龙头企业4860家,比去年底增加12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19家,比去年底增加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3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27家,过10亿元的11家,过100亿元的1家。新希望集团2006年销售收入可望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龙头企业。通威、高金、四海等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强势发展,美宁、哈哥、铁骑力士等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竹叶青、天友、长林等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能力继续增强,光友、豪吉、升达等一批龙头企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川珍实业、阿坝牦牛、宇妥藏药等一批龙头企业依托特色资源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已形成群体优势,在全国独领风骚,打响了川猪品牌,巩固了国内市场,开拓了国际市场。2006年生猪出栏可达9455万头,猪肉出口创汇可达2.8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1.7%和55%。
(二)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取得新进展。组织形式更为多样,运行更趋规范,联系农户更加广泛。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到1.4万多个,比去年底增长10%,专合组织成员收入比一般农户高15%以上。一批老典型继续发展,日升奇异果合作社“一次销售、三次获利”模式不断完善,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带动农户已超过2万户,关帝土鸡养殖协会拓展服务领域并在延伸加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新典型成为亮点,遂宁市养猪专合组织的集群发展、乐至县黑山羊协会的寄养模式、安县圣康蛋鸡养殖协会的“六统一分”服务方式等为专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这次评定的200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在组织形式、运行方式、联结机制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三)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规模不断扩大,“一村一品”成批涌现,特色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基地种植业面积达4624万亩,牲畜饲养量达5621万头,禽类饲养量达6.75亿只,水产养殖面积达95.8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2.7%、60.7%、56.6%和31.8%。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7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9万亩。全省已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如资阳、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泸州的粮油、生猪、水果产业带,雅安、乐山、宜宾的茶叶、林竹产业带,成都、绵阳、德阳、眉山的奶牛、水产、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带,巴中、广元、达州的食用菌、**材、干果产业带,凉山、攀枝花的热带果蔬、烟叶、马铃薯产业带,阿坝、甘孜的牦牛、反季节蔬菜、干果产业带。安岳的柠檬、名山的绿茶、龙泉驿的水蜜桃、双流的枇杷、南江的黄羊、隆昌的家禽、会理的石榴、大竹的苎麻,规模和品质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四)经营机制探索取得新进展。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经营水平继续提高,利益联结更趋紧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订单占77.5%,按利返还占10%,股份合作占3.3%,股份制等其他方式占9.2%。前3种较为稳定的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90%以上,订单履约率达85%,比上年分别提高4和10个百分点。资阳市在发展畜牧业中,针对农户缺资金、龙头企业缺优质原料等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探索并推行的“六方合作”机制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创举。这一做法既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又拓展了金融机构支农的途径;既强化了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职能,又发挥了专合组织纽带联系作用;既实现了农民低成本创业,又满足了龙头企业原料需求。这一机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地调动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规避了经营风险,确保并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开创了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新局面。此外,雅安市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都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能力取得新进展。带动农户面进一步扩大,助农增收作用更为突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户达978万户,占总农户的52%,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从业人员350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龙头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性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800元。20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展结对帮村活动,通过产业带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加快了帮扶村的建设与发展。2006年特大干旱期间,遂宁、资阳、南充、广安、达州等重灾区龙头企业高于订单价收购农产品1.52亿元,新扩原料基地137万亩,新签收购订单50万户,同时捐赠抗灾资金1057万元,捐献抗旱物资358万元,为减灾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协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辛勤努力的结果。
二、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新阶段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反映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要求,指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层面,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生产要素的集聚使用和经营环节的紧密结合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大标志。从这个意义讲,现代农业本质上是规模化、一体化农业。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一方面,它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生产向有组织的联合与合作生产转变,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由分散占有向统筹应用和集中投入转变,能够解决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这一趋势,邓小平同志早就有过科学预见。他指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通过实行一体化运作,把产供销各环节、种养加各领域、贸工农各部门有机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再生产流程,能够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分割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拓展了农业多渠道、多环节、多领域的增值空间。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通行做法。目前,欧美等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为3∶1,而我国只有0.6∶1,我省只有0.22∶1。这一差距表明,产业化水平偏低是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症结。要实现四川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多元增收的战略举措。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础工程来抓。从实践来看,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4个环节。一是生产环节。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介入农业生产领域将有助于运用资本和技术的力量改变传统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特别是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建设进程。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产出率,使农民在生产领域获得更多回报。二是加工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幅度增加附加值。这些附加值的一部分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从“加工车间”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农民得以分享加工领域的后续收益。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实行利润返还的省级龙头企业共有21家,返利4500万元。三是流通环节。在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联结带动下,广大农户能够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获得农产品销售的稳定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强市场博弈能力,在流通领域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就业环节。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在就业领域的增收。根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比值每提高0.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230万个就业岗位,拉动作用非常巨大。特别是对我省而言,由于受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省情的制约,农村人口隐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的问题非常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吸纳农民充分就业、促进农民多元增收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源是素质问题。大幅度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大批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从事生产,使自身的知识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得到显著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共培训农民1200多万人次。丹棱县梅湾村水果协会采取课堂讲授、现场讲解、实地操作示范等方式,在水果种植、嫁接、病虫防治、采摘、分级包装、储藏等关键环节,坚持对广大果农进行技术培训,2006年就已培训2万多人次。在农业流通领域,广大农户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交往中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进一步增强了商品意识、经营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了运用市场谈判和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越来越多的农民就近转移务工,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学到了工业管理理念和技术知识,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一大批勤劳聪慧的优秀农民在各个领域奋力打拼、脱颖而出,逐步发展为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成为增收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他们将新的发展理念、生活习惯和经营方式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同时就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抓新型农民培育。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当前,我省从总体上已经进入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关键阶段。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而言,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工业化最现实、最直接的战略选择。国际国内的经验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具有原料供给足、吸纳就业多、环境污染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的特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回顾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虽历经几百年的长足发展,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目前,世界食品工业每年销售额约27000亿美元,高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在法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工业部门中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产业。从我省来看,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也占到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6.5%,特别是丘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占到县域工业产值的70%以上,已经成为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农业产业化必将推进工业化;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培育工业化的骨干力量。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加快城镇化的助推器。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必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及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夯实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集中发展必将完善乡镇公共设施体系,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筑牢城镇化的设施基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必将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城镇化的人口聚集。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城乡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抓住农业产业化就抓住了我省工业化的重要增长点,也就抓住了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
三、扎实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合组织,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
2007年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0个,农民专合组织达到1.5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53%,所带农户较一般农户人均多增收50%以上。
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一)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正是一批又一批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带动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三个培育”,引导企业实施“三大战略”。一是集中培育企业旗舰。省2006年重新认定了209家重点龙头企业并从中确定了20家予以重点支持,这些都是全省龙头企业发展的排头兵。各市(州)也认定了一些重点龙头企业。省和各市(州)要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龙头企业。同时选择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支持它们利用各种发展机会迅速扩张,争取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培育企业集群。集群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围绕优质粮油、畜牧、果蔬、药茶、水产、林竹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在平原、丘陵、山区和民族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分别开展试点,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三是努力培育现代企业家。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的良好环境,构建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培训平台,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做大做强关键要靠企业自身。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纵深发展战略,开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名优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争创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
(二)积极引导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必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上半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弄清这部法律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同时积极做好法律实施的准备工作,从政策扶持、工作指导、搞好服务等方面提前介入。法律正式实施后,抓紧对符合合作社条件的专合组织做好依法登记工作,并按照这部法律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农民专合组织,把我省专合组织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加强对各类专合组织的指导,帮助其规范民主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自我服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健全组织形式。省确定的示范专合组织更要模范地执行法律的规定,积极进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好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型产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生产标准制定、协调利益纠纷、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要加强引导。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帮助农民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采取设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为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二要加强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和合作伙伴,既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要建立沟通渠道,对他们的利益纠纷及时协调,妥善化解。三要加强监测。国家支持龙头企业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必须让农民得到实惠,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要强化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把是否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是否带动农民增收及带动作用的大小作为评价其成绩大小、是否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是否给予扶持的重要标准。
(四)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车间”,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环节。一要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自建基地为核心圈、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原料基地。特别要大力建设专用原料基地,解决一些地方原料生产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问题。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为基地建设创造条件。二要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搞好原料基地的水、土、路以及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三要充实建设力量。支持农民专合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加原料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开展跨区域合作,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一要健全体系。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二要加快实施。强化生产环节的实施,在农业生产特别是原料生产中大力推进标准化,逐步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着力加工环节的实施,引导加工型龙头企业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质量管理逐步达到国际标准;严格流通环节的实施,建立更为完备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要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要强化监督。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环境质量、投入品生产销售实行全面监控,对产成品加强检验检测,增强标准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六)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我省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缺乏区位优势,开拓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成本高、难度大,而市场的开拓又是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我省来说尤为重要。一要完善市场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设施配套、交易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通讯设施,引导各地各类市场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形成迅捷高效的农村市场综合信息网络。二要培育流通主体。重点培育一批带动面广、市场参与度深的流通企业,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引导流通企业积极采用农产品代理、直销、配送、超市连锁、网络交易、期货贸易等方式,发展现代营销。积极支持农产品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参与市场流通,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三要努力扩大出口。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克服盆地意识,强化开放理念,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出口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突破技术壁垒,增加出口总量,增强创汇能力。
四、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领导重视、抓好落实。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决策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各级(下转第38页)党委、政府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定期分析研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牵头作用,搞好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农口各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业务指导与技术服务。发改委、经委、科技、财政、交通、税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要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参股、贷款贴息、建立担保机制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专合组织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给予更多的倾斜。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在信贷规模上给予倾斜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实力强、资信好、效益佳、符合统一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做好统一公开授信工作,按照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季节性收购资金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办理。对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贷款支持。对参与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抵押困难。三是加大税收和出口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重点龙头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出口型龙头企业提供税收政策支持。落实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按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
三要加大具体指导力度。各市(州)要认真研究本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和产业现状,科学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已经制定规划的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没有制定规划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抓紧研究制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了解真实情况,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排忧解难。要及时发现和认真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和推广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要加大社会动员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专项资金安排、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推广部门采取技术咨询、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领办或合作兴办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机关分流人员、城镇居民、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和致富能手建设生产基地,创办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城市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浓厚氛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关注

13粉丝

9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