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折,需要坚强有力的支点;艰难的远征,离不开披荆斩棘的尖兵。
20世纪70年代末,太平洋西岸。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8月26日,中央正式批准建立4个经济特区。自那时起,经济特区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挺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头,发挥了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
这是党中央的倾心关怀——
创造性地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经济特区“试验场”作用,强调经济特区“三个不变”,一次次实地考察指导,立足长远谋划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发展的未来……经济特区诞生和发展每一步,始终牵动着中南海,倾注着党中央的心血……
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党中央果断决策、倾力支持,指引经济特区奋力向前
深圳莲花山,一尊伟人塑像高高矗立:敬爱的邓小平站在山巅,深邃的目光凝望着山下那片热土,神情饱含着期待……
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孕育形成——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次年3月国务院批准分设深圳市、珠海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支持这一建议,并表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平实的话语,句句铿锵有力、令人热血沸腾,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睿智和胆略,寄托着他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热切期望……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怀下,创办经济特区的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于1979年7月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省委关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并同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
1980年3月末,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研究并提出了试办特区的一些重要政策;5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同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向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8月26日,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经济特区,开始了艰辛拓荒……
在经济特区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赴南方,考察指导经济特区建设发展——
南国春早。1984年1月24日至2月15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欣然分别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回到北京,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的经济特区之行和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的重要谈话,是对刚刚起步的经济特区的巨大支持,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信号……
宏阔的历史画卷上,中国共产党人以有力笔触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
1984年5月,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改制为省并划定海南省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宣布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一列火车徐徐驶进深圳火车站,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踏上经济特区的热土。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如阵阵春雷,回荡大地;如黄钟大吕,使人猛醒。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终始关心着经济特区发展——
1990年5月,江泽民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中央关于兴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在海南实行的各项政策不变。”
一个月后,江泽民来到广东,用9天时间考察了汕头、深圳、珠海3个经济特区。他指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办好经济特区,搞好沿海对外开放,这是关系祖国未来、荫及子孙后代的一个大政策,我们决不动摇,决不改变。”
5个月后,江泽民再次来到南海之滨,出席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招待会。他强调:“经济特区的有关政策,党和国家要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面对种种艰难挑战,经济特区以极大勇气向前推进——
“股票市场问题,应该让深圳继续试验”——在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坚定支持下,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运行;1991年7月,国家批准深交所正式开业。
1992年7月1日,授权深圳市制定法规和规章的议案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获得通过。首次授予一个经济特区立法权,又一次向世界显示了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此时的经济特区正面临一个重要关口——
从计划经济体制快速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席卷中国大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在全国加速形成,其他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特区究竟还“特”不“特”?经济特区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关键时刻,1994年6月,江泽民特地来到深圳、珠海考察。在谈到要坚定不移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时,他明确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他还勉励经济特区干部群众:经济特区发展已进入一个提高整体素质、增创优势的新阶段,希望经济特区人民通过深化各项改革,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决心不变”、“基本政策不变”、“地位和作用不变”——肯定的答案,让经济特区干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明确的要求,为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如何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
此后,江泽民又多次前往经济特区,为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的经济特区鼓劲——
1995年12月,他再次到深圳考察,希望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创各个方面的新优势,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
2000年2月,江泽民又一次来到深圳考察,对深圳及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给予高度肯定。
同年11月,江泽民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他在讲话中强调:“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新的世纪,党中央又一次就经济特区发展作出科学判断,寄予殷切期望……
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党中央登高望远,着眼全局,引领经济特区稳步迈向科学发展之路
2010年2月14日,正逢农历大年初一。霏霏细雨滋润着八闽大地,美丽的厦门岛生机勃发。在阖家团聚的节日里,胡锦涛用整整两天时间,进企业、到码头、下工地、观焰火、见劳模,给厦门人民送去新春祝福,对经济特区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胡锦涛对经济特区非常熟悉,十分关心。20世纪90年代,他就曾多次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考察。今年春节的厦门之行,又让经济特区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经济特区发展,坚定支持经济特区发展——
新世纪之初,在高歌猛进20多年之后,中国步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全新的课题,全新的挑战,同样摆在每个经济特区面前。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特区之路该怎样走?
志存高远,方能掌握主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特区长远发展确定了根本指针——
2003年4月中旬,胡锦涛来到广东深圳等地考察,把握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律动。他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包括经济特区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总书记明确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格外引人注目……
一年之后的2004年12月,胡锦涛再次到广东考察,第一站是珠海。总书记就推动科学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抓住全球产业调整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书记的讲话既立足经济特区当前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了经济特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6年1月,胡锦涛到福建厦门等地考察,实地了解当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5天考察行程,多次重要讲话,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总书记高屋建瓴的重要讲话,为经济特区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正确航向。
2008年4月的海南岛,处处蓝天丽日、椰风海韵,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在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胡锦涛第三次来到这片土地。考察中,他对海南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殷切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突出优势。胡锦涛非常关注海南生态环境,考察期间反复强调: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总书记的话语,对海南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青山碧水永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非常关心经济特区发展,多次到经济特区考察调研,同广大干部群众共商经济特区长远发展大计——
要“在培育科技创新源泉、塑造创新主体、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为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广东产业层次而不懈努力”——对关系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吴邦国这样强调;
“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率先突破,为全国的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对经济特区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温家宝寄予厚望;
“经济特区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巨变的一个精彩缩影……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经济特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贾庆林充满信心;
“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就经济特区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李长春提出明确目标;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激发党员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城乡党建互促共进机制”——就发达地区如何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和突出品格,始终保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精神状态”——关于经济特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李克强有着明确要求;
“30年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贺国强这样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
“要集中海南全省人民智慧,树立雄心壮志,把中国最大的特区建设好”——周永康这样叮嘱……
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深情鼓励,使经济特区在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
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太平洋彼岸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订单减少、工厂停产、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在外向型经济比重很大、被视为观察中国经济窗口的经济特区,危机影响十分明显。
怎么办?经济特区该如何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北京,投向经济特区……
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果断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
为了掌握实情,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前往基层调研,经济特区经常出现在行程安排表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的同时,始终在思考一个关系长远的重大课题——
如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再上新台阶,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2009年12月20日,南海之滨的广东珠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又一次到这里考察:在企业,他要求大家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努力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研发机构,他希望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研发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当晚,总书记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同大家一同研究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策——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早觉悟、早动手、早主动”;
“要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惠民生上见到更大成效”;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要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确保社会和谐安定”;
“要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这是胡锦涛对广东、对全国发展的深切期望,也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经济特区的航船,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乘风前进……
从“搞快一点”到站在更高起点上书写新辉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让经济特区在古老大地写下壮丽的发展诗篇,也必将指引经济特区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是人们永远难忘的一幕——
“你们要搞快一点!”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即将乘船离开深圳前往珠海时,他突然转回来,再一次叮嘱深圳市负责同志。
搞快一点,率先发展——这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深情期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特区从零开始、胼手胝足,在古老大地上创造了发展奇迹——
流淌不息的深圳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30年间,深圳从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个小公园”的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亿元增至2009年的8201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06元增至9.27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珠海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3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9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10倍、51倍、31倍;
30年前,汕头从一座荒沙丘开始创业。30年后,这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倍,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15倍;
厦门经济总量1981年仅有7亿多元,2009年跃升至1619亿元,以全省6.5%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5%的经济总量、27%的财政收入、52%的进出口总额;
作为最后成立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在22年里增长了2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倍,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喜人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震撼人心的传奇……
是窗口、试验场、排头兵;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遵循党中央的要求,经济特区敢闯敢试,为改革开放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不断摸索——
1983年,为解决建设资金难题,深圳市宝安县决定成立一家联合投资公司,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邀请省内外集体个人投资入股。1991年6月,更名为深宝安的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至今交投活跃……
这是经济特区30年来的一份“试验清单”——
1981年,深圳国商大厦向建筑公司公开招标,引入工程招标制度;
1982年,深圳沙头角综合商店尝试承包经营,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迈出第一步;
1983年,深圳颁布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大胆砸向“铁饭碗”“大锅饭”;
1984年,深圳取消票证,粮油肉菜敞开供应,实行议价购销,勇敢推进物价改革;
1987年,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锤;
20世纪80年代,汕头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
1992年3月,珠海在全国率先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100万重奖;
1992年9月,深圳正式实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成为首座全面推行医保的城市;
1999年7月,珠海正式在全国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着力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
……
尤为重要的是,经济特区艰辛探索历程中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刻入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融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历史不会忘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如此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历史不会忘记,“深圳速度”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加快追赶世界、追赶时代的步伐;
历史不会忘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系列重大举措,放飞了无数人的创业梦想,点燃了无数人的创造激情;
历史更不会忘记,敢闯敢试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勇敢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巨轮奋勇向前!
新阶段,新挑战。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更要科学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以来对经济特区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经济特区干部群众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文化投入,创新、创意、创造正为这里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作为深圳创新型企业领头羊的华为公司,累计申请专利46000多件,去年销售收入达218亿美元,占全球无线通信设备市场的20.6%,一举跨入世界500强;
珠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航空产业园即将迎来第一架飞机的下线,世界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石化和清洁能源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汕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已拥有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制造等4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27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
厦门去年为全体市民办理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将全市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帮助67%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呈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海南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建设,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9.2%,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发展优势……
三十而立。面向未来,走过30年非凡历程的经济特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始终心系经济特区的党中央,站在更高层次,从容规划着经济特区的未来——
珠江西岸。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到珠海考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站在新起点上的经济特区如何续写发展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此前,国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提出要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今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珠海经济特区范围从10月1日起扩大至全市……
深圳河畔。2010年7月1日,一场与深圳未来关系重大的庆典正在市民中心举行:中央同意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一个月后,国务院又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2年前,国家就制定颁布《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珠海为核心,优化珠江口东岸和西岸地区功能布局,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粤东汕头。汕梅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汕揭高速、揭惠高速就要兴建,横贯汕头境内的厦深沿海铁路已经动工……即将形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将使汕头与珠三角和闽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海峡西岸。今年6月,中央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使厦门经济特区“长大”了11倍;而1年前,国家已将海西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龙头城市的厦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指山下。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为海南绘就新的蓝图:今后5至10年,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党中央科学决策、从容部署,针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这是回顾历史的日子,更是创造未来的时刻——
2010年9月6日上午10时,深圳大学城体育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巨大贡献的高度评价——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兴办经济特区,丰富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这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这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殷切期待——
“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这是党中央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全面部署——
“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书写了中国发展辉煌篇章的经济特区,昂首踏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征程……
18年前的1992年1月22日,邓小平在深圳仙湖之滨亲手植下一株高山榕。今天,这株高山榕已根深叶茂、四季常青……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