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很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太多创新。创新对基层而言,意味着太多出力不一定讨好。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基层工作更多地是执行,或者叫落实;更多体现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让人去深刻反思和创新摸索。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没必要问太多为什么,也尽量不要问为什么。于是,基层工作带有普遍的强制性色彩,标准更高、责任更清、条款更细,相对执行起来难度会更大。 $ N' ~8 @ p1 O
) w, H7 h" o" E C6 ^2 `; b3 D8 ]* C
4 N1 o7 V. c2 A5 N从执行层面角度看,落实好、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即可,想的越多反而顾虑重重,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甚至很多政策就是专门给你解释,你也不一定能够领会得透彻。但长期这样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基层在落实任务时得过且过,完全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标准;在落实任务时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原本好的政策最后却走了样,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反而出力不讨好;更值得提醒的是,基层缺乏科学规范的决策智库来支撑,上面的文件精神完全靠主要领导去领会贯彻,下面的实际情况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反映,进而无法与上级政策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出现偏离中央政策初衷、与上级精神不合拍的尴尬境地。方向偏了,越努力越糟糕;决策偏了,越执行越折腾。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我们长期以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
" @! Z/ f, c% B- m' x, y6 [7 h% v- h
# m3 {; k, l7 S/ g4 R) t
) F$ F$ ^* H* X; B1 S g在笑哥看来,从中央到地方,级别越高、权力越大的决策机构,往往聚集着相当数量和规模的智库资源。这些智库资源游离于体制之外,但更多地是发挥“第三只眼”的作用,来为体制内的各类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当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开始不断倾向于基层时,无论是基层的决策机构,还是服务高层的智库机构,应该花费更多的力量来研究基层工作,为基层工作出谋划策。比如成立一定数量的地方智库分设机构,来协助地方党委政府进行科学施策,避免地方领导太多片面的、主观的、顾首不顾尾式的盲目决策,最终让更多基层对策与上级政策实现有效对接。 ! V2 Z, r9 k9 [: T2 _- I2 _9 g
8 o, s5 \ \# F+ [' n# W; E0 H
0 t. O+ i4 @; C v4 ^ U. H& I
4 i$ K# O" q0 y$ T( }& N/ p从这一层次去延伸理解,基层工作的创新,一方面要靠外力来有效支撑,另一方面要靠内力来催化蜕变,需要在思维、理念、方式、内容等诸多方面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改进。这不仅需要更多的技术含量和智力支撑,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在不断变化中向前发展。 * M$ u- @) m4 c7 Z' x. ]
. [. N1 m! q) a
7 Y) G. S6 {- _) a8 {3 \+ p+ _/ `" _: T0 M0 M6 A5 h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