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也要来一番理论么?没用的废话从道理上颠来倒去,不也就成了废话的废话? 要说也是,其实又不然。睁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静着心思想,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从大小媒体到各种文件、讲话,废话、正确的废话,可谓一篓篓,一筐筐,令人应接不暇。废话市场如此火爆,值得玩味深思。 废话,就是无意义、没有用且又多余的话。 废话,原本没有正确谬误之说。现在的媒体,特别是仕途,不仅废话盛行,还盛行着“正确的废话”,成为仕途的一大创造。 有人说,正确的废话,是指那些假话、大话、空话、虚话、套话和官话,还有常说的老话。有道理,但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正确的废话,与假、大、空、虚、套之类,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假、大、空、虚、套之类,从字面上并无错误,但实质上却是荒诞而又危害极大;正确的废话,无论从逻辑到语句,从字面到实际,都挑不出毛病,但却没有任何价值和作用。用群众的话说,说和没说一个样,说了等于白说。这类话,永远没有错,也永远没有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王安石在位时,有位客人把一头獐子和一头鹿,一同装在笼子里送给王安石。其子王元泽很是好奇,客人见状,便逗着问道:“你猜猜看,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年幼,从来没见过这两种动物,然而,生性聪明的他,并没有被难住,他不慌不忙地作答:“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呀。” 这个急中生智的回答,很好地展现了王元泽的聪敏过人之处。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回答问题,那不就等于什么也没说,是绝对正确的废话吗? 废话、正确的废话,人人都反对,人人又都常说不厌。即便现在媒体上有关反对废话、正确的废话之类的文章,不论是搞诊断、开药方的,还是追根溯源、说理论道的,看似高屋建瓴,其实也多是隔靴搔痒的废话、正确的废话。香港学者吴国光曾撰文分析这种奇怪的话语系统:在公共生活中,人们使用一套语言和相应的思维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使用另外一套语言和相应的思维方式。这样两套东西,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明显处于相互抵牾甚至冲突的状态,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却能像演员演戏一样运用自如。 “像演员演戏一样运用自如”!这像画得入木三分。难怪有人讽刺说:讲真话需要勇气,讲假话需要智慧,讲大话需要本事,讲空话需要耐心,讲套话需要练习,讲废话需要时间,讲错话需要代价。没有一番修炼是讲不出一口流利的、正确的废话的。功夫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废话、正确的废话令人讨厌,人人反对,但它却不像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等fubai现象让人痛恨。为什么让人恨不起来?因为,种种fubai现象危及公众利益,危及社会发展的根基,此类现象都很具体,可以量化。而废话、正确的废话只是一种隐形的危害,并没有让人有切肤之痛,也就无人加以量化。不就是几句废话么?不就是几句正确的废话么?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废话自然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废话、正确的废话能够流行于仕途,不是官员嘴巴里天生就爱冒泡儿。有时候他们明知是空话套话,可是见了领导,仍然还要猫念藏经似的,毕恭毕敬地说一些废话。这些废话除了能让领导在心里感受到自己的位高权重,颇为受用外,还能让如此溜须拍马的属下,落得个听话、忠诚的“好名声”,从而得以重用升迁。无本生意,何乐而不为?那就层层递进,人人效仿吧。 谏官难做,实话难说。如何不说,或者说少说废话、正确的废话,实在支不出什么好招儿,支出来也是废话。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像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中央领导那样,从上到下,人人注意从自身做起,舍此而无其他。作者:苏文勋
, }9 \5 t+ h r3 S0 y- L9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