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语 于 2014-5-14 14:12 编辑 ) L i# ^# f" m
) d1 o) {' a) X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 在全省宣传部长培训班上辅导报告的部分摘要 (根据录音整理)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过去毛主席说过,夺取天下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我们巩固政权也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这里讲的笔杆子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工作。过去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抓得很紧,创造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办法。我们对群众的宣传,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到建国以后,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一些办法。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党抓的是很紧很紧的,通过它来团结全党,引领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党在工作上进行了创新,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概括,概括的结果一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最近我们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创新,一些新的概括。这些创新和新的概括,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当中,一个是1986年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个是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个就是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三个文件是指导我们现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在三个文件范围内进行。这次会上,我看了发给大家的资料中,少了这三个文件,大家下去以后要找一找,把这三个文件认真读一读。有的同志是长期做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可能知道,但是有些同志刚到这条战线工作,或者来的时间不长,可能不大知道。如果我们不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一下这三个文件,就可能在认识上、理解上有些片面的东西。有的同志从字义上去理解,精神文明、文化好像不是一回事啊,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有些混乱,概念把握不准。比如,现在我们感觉到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词提的少了,我觉得与前些年比有些淡化了,“两手抓、两手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这个提的也不太多了,有些人淡忘了。在工作指导上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党委政府的一些文件,包括很重要的文件在表述上出现错误,把文化建设放到社会建设里去写,甚至把精神文明放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里去写,辈分不对,那么在指导工作上肯定是要出问题的。还有一些新闻宣传也有些问题,一说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唱歌跳舞,要不然就是群众上街,搞什么活动。理论界也有这样的问题,望文生义,讨论文化建设从字面上去理解,有些理论研究文章出来以后很片面。包括我们宣传部的一些同志,可能现在也说不清楚,这对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要把它弄明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们是一个概念,两种表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重温一下这三个文件就清楚了。第一个文件,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这个《决议》首先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定下来了,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又提出了它的工作领域,就是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教育、科技。上层建设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是国家制度,一个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五方面,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技,另外这个文件还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文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这里面强调了第一个文件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领域即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教育。但这个文件指出,由于科技、教育已转为政府工作,所以这个文件主要涉及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领域的工作。原来宣传部是管科技、教育工作的,后来分出去了,所以工作重点从五个领域变为这三个方面:思想、道德、文化。这是十四届六中全会与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一个变化,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还是那五块。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这就是思想道德建设,把这个很明确的提出来了。第三个文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这个文件从内容上来讲,大的方面看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是文化。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呢?就是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在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中,它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叫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它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概念,其主要含义没有变,只是表述上发生了变化。那么文化是什么呢?这里讲的文化是思想、道德、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它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里讲的文化就是这些方面,强调这些方面的事业建设,叫文化事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中讲的文化也是这些方面的工作,只是在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中间切了一刀,这边是文化事业,那边是文化产业。从此我们的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包括报社,工作中既有事业又有了产业,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和前两个六中全会的文件的一个区别点。但是就文化建设的范围来讲,还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这些范围,只是这其中原来的部分事业工作变成产业工作。通过重温这三个文件,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领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工作领域也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大的框架没有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概念两种表述。 刚才说了那么多文化,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大的文化概念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而我们党的文件中所讲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个层面的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第二个层次,是中文化概念,就是思想、道德、文化中的那个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里面既有事业又有产业。第三个层次,即小文化,是中文化建设里面的文学艺术。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此讲得很清楚: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用经济、政治这个词时,相对应的用文化这个词;当我们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个词时,相对应的用精神文明这个词。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理解的太窄,在指导工作当中,不要一说文化就只搞文学艺术,一说文化就只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其次是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三是抓文学艺术。只有这么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这么来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党的战略方针,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不然,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闹出笑话,甚至可能走弯路、搞出乱子。 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讲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弄明白。在讲上面问题时已经把这个概念带出来了,这里再归纳一下。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第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提高我们全民族素质,要使我们的国民有一个较高的素质;第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领域,即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科技、教育五个方面,重点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第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种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手段,即在党的领导下的有关政府行为和群众参与。这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大盘子,总体把握上基本就是这些。那么,这些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一)先看一看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四位一体”的,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其中的文化就是精神文明,它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它的一个地位。过去我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在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时强调“必须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在十七大文件里面,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了哪一块也不行,少了精神文明,建设出来的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也不可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说它地位是很重要的。其次,它是科学发展所不能缺少的。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做人的思想道德工作在里面,除了服务人民,我们还要引导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包含在其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当然不能就经济抓经济,别的工作不抓了。越是要科学发展就越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它也在其中。我们从全局工作考虑,从大局工作考虑,不管从哪方面说,都不能没有这块工作,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再看一看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作用的说法很多,我觉得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个来讲,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二个来讲,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第三个来讲,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支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来分析分析,它为什么是经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我感觉到,所谓精神动力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举例来说,它首先是改革开放的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怎么搞起来的?我们开始搞的时候是从思想理论入手的。这个大家都知道,破除“两个凡是”,真理标准讨论,解决思想理论中的问题,实现思想建设上的突破。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这个大课题是从思想理论上破的题。你说没有它,不在思想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思想统一不了,认识到不了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摆上不上日程的,改革开放也是搞不起来的。随着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什么问题?也是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姓“资”姓“社”的问题,这样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得以建立。你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建立不起来,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巨大变化的30年。实践证明,经济社会每次发展的头一脚都是在思想理论中破题。那么我们发展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很多瓶颈问题出来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经济抓经济,就改革抓改革,你肯定解决不了,还必须有个思想领域上的突破。30多年前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我们极左了,一大二公,要回过头来补课。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里讲,我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要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民族资本。我们30多年前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土地包产到户。过去土地不给农民,如果给了农民,农民就成了小私有者了。敢不敢做,我们做了。然后又在工业、商业等领域中搞民营经济,使生产关系适应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了,结果经济发展了。现在的客观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了,生产力已大幅提高了,过去必须退回去的那种生产关系,那种经济体制,肯定不能包容已发展起来的、做大了的生产力了。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晚年的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到本世纪末,必须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过去是短缺经济加大锅饭,大家一个水平,谁都不富,我们打破那个平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差距过大了,要回复相对的平衡,否定之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后的决定因素还是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个理论问题。生产关系当中第一个是所有制,第二个是分配。现在生产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分配问题。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者购买不了,生产过剩,只好大量出口。经济运行的具体环节很多,但无论多少具体环节,归根到底还是两条,生产和消费,没生产就没消费,没消费就没生产。我们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不注意消费的投入,只能造成生产过剩,而消化过剩产品的根本出路不是出口,而是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应当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是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主要是半农半工的农民工,而不是银行家和企业家,因为货币、生产资料本身不能增值,只有吸收活劳动才能增值。因此,解决好分配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这瓶颈、那瓶颈,分配问题是当前的总瓶颈。解决好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党的基本群众,人都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当时的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就是那个时期的人民群众,我们党的基本群众,就是现阶段生产力主要创造者的这部分人,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不能充分享有他们创造的财富、贫富差距过大,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基本群众;另一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是生产力创造者即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生产关系的问题不解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所以分配问题在当前非常重要。我们要能够从社会客观运动规律上去把握改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上来分析问题。所以说你要创新、要改革、要发展,就要不断地解决思想理论问题。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要义,它为我们改革开放提供了内在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说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还有一个问题要搞明白。我们搞经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搞生产力。生产力中有三大要素,第一个是劳动者,劳动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第二个是生产工具;第三个是劳动对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它就是抓生产力中第一要素的。我跟一些同志交流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有的企业引进来的国外生产线很好,但是同样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是有差距的,差在哪个地方?差就差在人的素质上。有的是管理人员不太懂管理,有的是工人技术跟不上,甚至有的偷工减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与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这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是抓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我们在抓经济工作时说的最多的是上项目,上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抓生产力的第二要素,即生产工具。一条公路、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说到底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第三要素是劳动对象,保护生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抓劳动对象。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间,人这个要素最重要,低素质的人是搞不来好项目的,也是不会科学利用资源的。物质就是物质,精神就是精神,这是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在概念上可以分开,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水乳交融的,是不可分的。你说我手里拿的这个杯子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它的材料是物质的,但是这里面的审美、工艺、制作技术都是精神的,否则它就是一个矿石,不可能变成一个杯子。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中都有精神文明的参与,否则就是“自然造山”、“鬼斧神功”,而不是人类的经济成果。人的精神活动,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现在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多都与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素质有关,有的是决定性的。所以说,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经济发展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动力。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思想建设处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位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思想建设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一个是共同理想;一个是“两种精神”。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我重点讲一下马克思主义指导问题。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哲学是最重要的,它是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主体。那么人民群众为什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在为自己利益奋斗过程中推动历史发展的。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那就是你能否看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带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利益,这样的政党才能够和人民在一起。我们一些同志对这个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片面,把自己当成主人,当救世主,恩赐群众,拿着财政的钱,干一点什么事情,然后就说我给了你什么好处,你应该感谢我,我们有些同志潜意识当中是这些东西。我给好多同志说过,什么叫钱?钱就是货币,货币是价值的符号,价值是劳动的凝结,你财政金库里存放的那些钱,本质是存放的老百姓的“劳动”,释放出来变成公路、公园和各种公共服务,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劳动”变成的,说到底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我们现在这个道理弄不明白了。我就给大家打个比喻,我们是保姆,人民群众是主人,主人给了保姆10块钱,叫保姆去买菜。当保姆接过这些钱的时候,这些钱就不再是主人的了,变成保姆的钱了,保姆拿着这10块钱买回菜,对主人说,我给了你10块钱的菜,你要感谢我。我们潜意识当中这种观念有没有?我看是有的,在不少同志那里已习已为常。这是世界观发生了问题,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讲的科学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不是这个意思。以人为本不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最终导致唯心主义。以人为本是指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三条:一是能够发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为共产党人本应是人民群众中产生出来的精英,有些人看不到,我们能看到这个。二是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明白奋斗方向和目标在哪里,这叫教育和觉悟群众。三是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去奋斗,去实现他们的利益,那就是你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正确。我们应当这样理解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感觉有点问题的。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农业社会来讲人民群众主要指的是农民,农民有农民的利益,我们共产党看出来了,就是土地。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都跟着你来了,保卫红色政权;搞土地法大纲,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打赢了。那么现阶段的人民群众主要是谁呀?他们的利益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方针政策怎么制定?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我们就找不到基本群众,甚至可能站到基本群众的对立面上。所以我们说世界观要正确,这是我们的思想保证,对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观是讲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认识和把握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解决立场问题的,即我们什么时候都要站在群众当中,不高高在上,不是站在群众的对面,而是站在群众中间去想问题、做事情;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解决方法问题的,即我们有能力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他们的利益,而不是代替人民群众,如果是“代替”而不是“带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尽管你很累,但一定适得其反。一个是立场、一个是方法,所以说世界观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党内要多谈世界观,解决我们这方面的问题。毛主席讲群众路线三句话: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现在我们有的同志把后两条忘记了,你不敢“相信群众”,不会“依靠群众”,那么“为了群众”就会变味。云山同志最近讲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谁”中“我是谁”最为关键,你解决不了“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你就解决不了。就像国际歌唱里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如果认识相反,就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原理要学好,基本理论要掌握,这是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任务,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这就是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崇尚资本而不崇尚劳动。马克思主义是讲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创造世界。资本,即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都不能增值。我从银行贷了500万块钱,在哪放着,不去雇佣劳动,钱就是死的,它不会增值,只有吸收活劳动才可能从500万变成600万。你企业大吊车放在哪里,不去吸收活劳动它不会创造新的价值,过几年锈了,塌了,什么都没有,所以说是劳动创造世界。现在我们学习西方的理论,精神文明建设固然要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是不加批判的全盘照搬,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丢掉了。现在西方玩金融,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假如用两块钱来计算,他通过玩金融可能变成用6块钱、10块钱来计算,实际上你那8块钱是虚的,最后玩塌了。劳动价值论不讲这个东西。我们在运用人家的理论观点时,要有分析的去用,别把自己的东西都丢了。我们还是要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要把“劳动最光荣”重新唱响,这个思想不能丢。我们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更加和谐的社会,就要打牢这个理论基石,这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思想保证。 思想保证还有“共同理想”、“两种精神”的树立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不再讲了。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道德支撑问题。首先看对经济发展的道德支撑作用。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又是诚信的经济,诚信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市场经济计较等价原则,你给我一分钱的货,我就要给你一分钱,讲究等价交换,等价交换的背后是利益交换。你不讲诚信,你损害对方的利益,你就会失去你的客户,就要失去市场,最终失去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作用很大。这些年来我们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少,一些企业百多亿的资产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了,有的就是由于缺德而破产的。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很多企业由小变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诚信,讲职业道德。比如说柏乡粮库,一个小小的县粮库现在搞成全国第一大的粮库,他的领头人尚金锁是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他始终教育职工要讲诚信,要考虑客户的利益,你什么时候来货我们都收,我什么时候给你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所以大家纷纷到他这来,他越办越大,现在又在征地发展。最近河北日报宣传了一个保定的油条哥,题目用的很好:“诚信经营不知亏”,他就不用旧油,老百姓买他的油条放心,结果买他的油条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发号了,排着长队,现在搞油条哥联盟,保定所有炸油条的都以他为准,企业就发展起来了。如果我们所有的个体户、所有的企业都这么去做,那么我们的经济就能健康的发展起来。这是对经济建设的道德支撑作用。 其次看对社会管理的支撑作用。搞社会管理创新,很重要的一条是不能忽视道德建设。社会学里有一个理论叫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也是社会管理,这个理论认为社会管理包括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主要靠法律、监狱、警察等,给人以威慑;软管理主要靠道德调整人际关系和树立社会风尚。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后的防线。我们现在注重做最后防线的工作,一有什么事情就用警察,一发生什么事就要严管。没有法律、警察这个硬管理不行,因为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但是,忽视道德的作用,没有良好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秩序是难以形成的。如果人人都不讲道德,都去触犯道德底线——法律,就会造成“法不责众”的问题。如果再加上执法者都不讲职业道德,法律就是“一纸空文”。过去学雷锋的时候社会风气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警察。所以我们说“一个雷锋顶十万警察”,这就是道德的作用。现在我们维稳的经费超过军费了,县委书记天天为这个发愁,学雷锋学好了就不用为这个发愁了,用不着那么多警察,用不着那么多开支。 最后看对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道德建设搞好了,对民生改善是大有益处的。搞好民生就要解决医疗、就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非常重要,必须要抓好。但是我们有些人常常忘了一点,这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有了什么困难你不帮我,我不帮你,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还相互欺骗,什么地 沟 油、毒 饺 子、瘦 肉 精都出来了,你说老百姓生活能幸福吗?相反的,我们搞“善行河北”,那么多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出来了,大批志愿者出来了,社会风气改善了,有些地方幸福指数明显在提高。石家庄有一个社区叫建南小区,建南小区房子是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房子,不怎么样,外面建了好多新房子,又是高楼又是绿地,各种设施很齐备,小区里有一部分人有能力去买,但是住在这个院里的人都愿意不出去,为什么?因为这个院里道德建设抓的紧,风气好、人际关系和谐。这个院里有志愿者,比方说我是个医生,邻居有心脏病,我就与他结成志愿者,需要时帮一把。大家发挥各自特长,你帮我,我帮你,他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助体系。小孩也是这样,进了院里见了叔叔、阿姨什么的,都要敬个礼,问声爷爷、奶奶好。有一个退下来的老宣传部长,他把孩子组织起来搞活动,比如让他们帮助搞治安,发现可疑的人要报告,小孩玩起来到处跑,不少小偷是他们发现和举报的。所以说这个小区其乐融融,房子不怎么,但是生活非常舒适。求是杂志社的同志在调研这个问题,去了以后体会特别深。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有的地方幸福指数还不如20年前高。所以说把道德建设搞好了,确实对民生的改善很有作用。但是这一点我们有的同志没看到,只考虑到硬件东西,那很必要,你拿纳税人的钱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软的东西,这些情感的东西,老百姓更需要。你去办个事,七所八所不给好处就刁难你,医院做个手术还要拿 红 包,这些东西多了,老百姓不幸福,你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做不好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自觉地履行好我们的职责,抓好这个工作。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关系问题
- c$ M5 e" c( Y% j* w)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