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是机关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活,也是一种挺难干的活。很多人干了一辈子这种活,也没干出什么名堂,也没几篇能拿出手的东西。自己基本如此,不过感受还是有几点的。下面要谈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极其浅显的非常直观的没有什么理论色彩的感受。0 e5 l/ J8 O; s# M
* ~1 y1 ?# W. b" a 感受之一:一篇好公文是领导的思想与文秘人员的思想反复碰撞的结果。公文不能光靠文秘人员去写,因为文秘人员缺乏激情,缺乏灵感,他们一般愿意说报纸上的话,说现成的话,说四平八稳的话。这与他们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他们不是领导,了解的情况不如领导多,不像领导那样见多识广。这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关系,他们是为领导服务的,习惯于言听计从,小心翼翼地做事。如果光靠文秘人员去写,很难写得精彩,写得深刻。但是,光靠领导也不行。虽然领导站得高、看得远,有激情、有灵感,脑子能想出新观点,嘴里能说出一些新话,但由于他们工作繁忙,脑子里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往往想得不细,说得不全,需要文秘人员再去引经据典,分析论证,补充完善。
# s5 P7 \6 m! l( O5 P
/ B- k& @3 t0 u& W; ` Z# |* r7 N* K 领导有领导的优势,文秘人员有文秘人员的优势,两方面优势结合在一起,才能写出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兼而有之的好公文。领导和文秘人员优势互补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沟通讨论。沟通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反复沟通讨论,思想就反复碰撞。只有领导的思想与文秘人员的思想反复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火花。一旦产生了思想火花,公文就富有新意了,就与众不同了,就不说空话套话了。可见,公文写作不光是文秘人员的任务,领导也要参与其中。! J8 e+ M0 \) ~7 \4 V2 J
3 B3 P6 {* ~' L
感受之二:练好写作基本功。写东西是要有点功底的。能写,肚子里要有东西,没东西肯定写不出东西。能写,还要练好基本功,没有点必要的功底,即便肚子里有东西也写不出东西。有人对别人写的东西很会评头品足,但自己却写不出什么东西,这是犯了人们常犯的所谓眼高手低的毛病。眼高手低者要想改掉自己的毛病,更得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 J/ o, \6 h4 t, h5 ?0 e* V
( x) {! E& @8 V3 I1 t$ [! F4 e 写作最常用的基本功是会言情、说理、叙事、状物。会言情,就是善于抒发感情,不仅能酣畅淋漓地抒情,也能委婉含蓄地抒情,在字里行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会说理,就是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讲道理、论是非,不仅提出论点,交待论据,还要说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说出一番别人既想不出也说不好的深刻道理。会叙事,就是会陈述事情的经过,该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得当,能简洁明快地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说得清清楚楚。会状物,就是会细致地观察人物、景物、事件的具体特征,能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观察到的具体特征描绘出来。这四种基本功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如能练好,对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有帮助。2 ]& G. L; ~; u+ P* P* d! C
1 f- C" n. j6 c6 s) X( Y 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它与其他文体的写作要求又不尽相同。公文写作除了遵从文字通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观点与材料统一等写作通则之外,还要将公文那种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的语言特点体现出来。 公文所用的词语,含义要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义,而且应该多用书面语,少用口头语,不用方言土语。公文写作一般不采用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如果确有必要描写和抒情,那得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表达效果。能把公文的语言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这也是公文写作方面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 i1 E0 ]6 }1 J" C" d: @; f) z/ z
2 M: Y% `4 o$ @3 m# S
练好写作以及公文写作的基本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名篇佳作,从中体会其高超的写作技巧。中国历史上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当代,名篇佳作浩如烟海,灿若群星。像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汉代刘邦的《入关告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宋代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等,都是古代公文中的精品,非常值得一读。现代公文的名篇佳作,多出自伟人之手,其中毛主席所写的若干公文堪称现代公文的典范。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愚公移山》、《关于健全党委制》等等,篇篇精美,都写得出神入化,文才飞扬。《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文集》、《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老秘网》中都有公文精品,我们也都应该认真拜读。学习领袖们的经典著作,这既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需要。0 P0 H+ c; O* W5 v u
+ k$ | s& Y7 Q3 m4 S" B( o9 r" A 宋代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大概意思是博览群书,吸取其中的精华,知识积累到丰厚的程度,然后少量地慢慢地释放。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写作能力就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综合反映,谁能写说明谁的知识积累就多。如果平时自我感觉良好,不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读书、看报,或者只把读书、看报当作一种消遣,走马观花般浏览一下,动笔写作的时候就会感到知识积累不够,底气不足。有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出象样的东西,恐怕与读书、看报太少,与知识积累不够有很大关系。要想尽快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况,就应该正视自己知识欠缺的差距,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骄傲自满情绪,多下功夫读一些名篇佳作,特别是多读一些现代和当代伟人们、领袖们的公文精品,这不仅能够使自己眼界大开,受益匪浅,而且能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哪怕自己的知识积累已经相当丰厚了,也不要自满。同时,还应该虚心学习别人写的东西,博采众长,补己之短,这对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也是大有好处的。- Z/ N8 d9 _; ^9 Z+ ` v: k1 }
: P4 _- ^6 J0 A* W' r. g+ X
感受之三:功夫下在动笔之前。依我所见,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想出来的。能把路子想好,把观点想好,文章就完成了一大半。 这好比打仗时排兵布阵,精心地策划一种所谓“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如此用兵,始能稳操胜算。这也好比画家作画,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待胸有成竹,便一挥而就。
& k0 q& |& M3 }8 e1 E0 I+ @/ \* ~3 f+ l6 }
著名的作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铺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下去。他们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文章不通,文章不好,大半是这样写出来的。”这段话揭示了写作的一个通病,就是没有提纲,想哪儿写哪儿。这种做法不可取,要么写不下去,要么写出一堆垃圾。: l1 Q+ [5 h, a+ G1 e
, t6 j# K! @' K
功夫下在动笔之前,就是在正式动笔之前,一定要下功夫把写作路子想好,把提纲先给列出来。至于提纲怎么列,提纲列得多么细,这没有一定之规,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我个人的习惯是提纲列得越细越好。写点东西,哪怕写个小不点的东西,都要边琢磨边列提纲,琢磨好了,提纲也就随之列好了。列好提纲以后,就拿给领导看,让领导挑毛病,让领导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去碰撞。领导提出修改意见后,就按照领导的意图去修改完善。 然后再把提纲拿给领导看,领导再提出修改意见,就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领导同意为止。提纲确定下来,就照着提纲去写。写的过程中,有时突然来了灵感,就把突发奇想的东西再加到提纲里面,然后又照着提纲去写。 也有不列提纲的时候,那是因为材料太小,时间太紧,实在没有必要或没有时间去列提纲。* b+ Z+ A- Y4 q/ Z+ A# o8 H
4 K" ~8 R6 `# E' T( Y/ ^ 感受之四:巧借外力。这里说的外力,是指自己以外的力量,就是别人的力量,也可以称其为别人的智慧。巧借外力与抄袭是不同的。 写作的时候还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多讲别人感兴趣、愿意听的话,少讲最好是不讲人们司空见惯的话,不能别人想知道的事情一句也没讲,讲的所有事情别人早就知道了;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千万别没话找话,去讲那些“假大空”的话,或者去讲那些人云亦云的话。
" _! n: N2 @, a: a& s" @9 v( Y# m0 f# y. v w( i) q2 V2 l
领导讲话稿写不好的原因多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作者没有进入角色,用了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去写的。此病诊断结果准确与否,敬请同仁们指教。
/ f Z0 q( W0 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