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报纸校对与书籍校对之比较

[复制链接]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3-1-23 08: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报纸校对混同于书籍校对,导致报纸校对的理念、功能、管理体制、考核要求等都处于一种依附状态。如果说,在传统校对阶段,由于二者之间同大于异尚无大碍的话,那么在报纸出版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对二者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报纸校对工作的理念,从而确立它的独特性,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5 I  n, B! T- }$ T9 B3 o' T  I8 i: v( C9 `- u
一、校对的源流
# {" C2 W  ?; I
  P9 _/ o( _! i& h  m! x) e; k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从春秋初期宋大夫正考父校商《颂》开始,至先秦的校书,属于校对的原始时期。这时校书的规模还处于个人行为,未形成社会专业。
( X, w: d" J  [" X6 ~  V1 }, x. l/ r5 D( W+ M
从西汉的刘向校书开始至清朝的乾隆,校书成为社会的行业──校雠。这期间,涌现出不少校雠学著作。校雠随着古籍整理的需要,发展为校勘和校对。校正古籍中存在的差错为校勘;校正在出版过程中新出现的差错为校对。校勘和校对同源不同流,分别有自己的专业队伍。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版生产力逐渐发展,编校工作也逐渐走向分工。编校彻底分离而成为两道工序,是现代出版的特征之一,是出版生产集约化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正是编校分离、校对独立,促进了校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校对管理的完善,也造就了现代校对人才。! w) }  t( w0 ]6 H( e3 [( v

+ j6 u$ ^7 i+ k/ j7 ~有了报纸,才有报纸校对。报纸出版借鉴书籍出版的方式,把校对工作独立出来,成为报纸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 g$ H! v1 c$ c  D- u
4 l. E: `( e) s8 o
二、报纸校对与书籍校对之异同
( G0 `  M9 ^4 P0 K0 e  O7 W$ k! @: N; [, C& R+ Y6 I& C
校对时间短与长
. @3 J+ v" U( E% |  r7 g; M+ m7 w: ^  F/ \7 q! v3 r
──报纸校对时间短,任务重。校对人员上夜班,一块版从初复校到拼版、三校、清样,一般就只有二三个小时,这当中校对人员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解决稿件中所有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有时也难以联系上作者与编者,需要请值班负责人定夺。有时在单位时间内同时有几个版的校对任务,更是让人手忙脚乱。
- I. s, l) I: j/ r  I7 w+ o( V- i
──出版一本书,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出版周期,书籍校对人员三校一通读有了充裕的时间,也有足够的时间与作者编辑沟通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1 R, f3 S) Z* v, v+ L1 }8 P3 @
- b8 g3 D; w9 i校对修改权限大与小
/ @' Q0 D2 |) h5 j& M+ Q) e! E
& {9 d6 ^5 x& u* O──计算机技术进入报纸出版领域后,报社采编校在一个局域网上进行,记者编辑丢掉了纸和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不复存在,校是非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正是因为报纸出版时间短的特殊性,相应的校对人员的修改权限有所扩大。正如作者文责自负一样,校对人员改责也要自负。校异同的职责,已经比较清楚完备。当前,新闻校对界正在探索建立校是非的岗位职责。! d* Q* A. j7 b* x# w2 h) x8 o
, z' l+ R9 b; t9 _
──目前,很多出版社仍然沿袭传统的校对方式,即使是一些有磁盘的书稿,也往往出纸质原稿,编辑在纸质原稿上经过三审一定,再出校样校对,校异同仍然是书籍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忠实于原稿”是他们的天职。有的出版社提倡校对人员校是非,但仅仅是要求尽量发现是非,并不是认定是非,校对员发现的是非,只是作为质疑,提供编辑参考,所提质疑由编辑认定。书籍校对人员在相对的权限内行事,只作为编辑工作的补充,不能替代编辑行事。可见书籍校对人员的修改权限是很小的。
5 I$ y3 f; k' r" T' \( k
* T5 S% R. v9 F0 x校对的目标价值一致
* K7 A* W5 a! y$ C' {0 o' E2 _: x! R# T) n
无论是报纸校对还是书籍校对,无论是传统校对工作方式还是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方式,校对工作目标价值都是一致的──消灭出版物上的一切差错。可以说没有校对就没有优质的出版物。报社的校对人承担了高质量地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任务,正确无误地把好新闻关;出版社的校对人同样承担保障出版精品图书的重任。两者都必须在政治上导向正确,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为社会主义的出版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9 Y9 J0 M6 m8 |" I
, M4 y) c- b$ H6 q$ f( {7 P校对还是一项集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具有一致的多方面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
, A8 @% u6 y+ e' I
+ j& b; }7 b7 h) x) ?: G- F- k长期以来,校对人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为编辑服务。习惯于默默奉献,不辞辛苦,只希望见报的稿件没有瑕疵,经手的书籍经得起读者的挑剔、历史的检验,也就知足了。这就是校对人精神的崇高所在。奉献精神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许多有奉献精神强烈责任感的校对人,其精神人格美就在于他们对名利和物欲的超越,他们不受某些世俗的束缚,从容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着一种职业成就感。
& P- _( p" [3 n+ L7 T. k( d7 `; H1 f* N8 P, _
校对人面临的挑战一致$ `9 p  Y6 p8 }! w5 W: z' V1 A
: C4 }* W" i1 |, P$ r; L" p# f
书报进入市场和磁盘代替了手稿之后,编校环节出现了两个重心转移的态势:一是采编重心由文字加工向新闻的策划、出版资源开发转移,抢新闻、趋热点、赶时间、喜炒作,编辑加工较粗糙,稿件遗留的问题较多;二是校对重心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移,校对已不是编辑的延续,而是直接参与部分文字编辑。这两个重心转移的结果,使编校由分流转向合流,编校合流可能成为未来校对的主要模式。
# C/ }! J. p. r  `" o# `' `# W8 j; W$ l% e4 H  B( c* k
我们说编校可能合流,并不是说校对将消失,而是说校对的理念、功能、角色等将以更新的形式出现,以编校合流的方式出现。校对编辑尽管仍是以校对为主,但与传统的校对不同,其编辑属性大大增强,它是校对的高级形式,其编辑属性大大增强,是编辑业务分工更细的一部分。
2 J3 u2 X# a; R/ G9 F- H' M/ K8 O2 E( d/ b3 T* d0 p5 w7 d: n
我国加入WTO之后,新闻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新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对的方式内容等发生了新的变化。未来新的更优秀的校对软件必将部分取代人工校对;目前,报社、出版社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定岗定编,校对岗位可能面临裁员。对这些变化和挑战,我们校对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紧迫感,危机感,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变化,掌握主动权。
9 _, j' A; F. m6 S" L
( Z* A( e" g& ~% i三、建立系统的新闻校对学体系迫在眉睫' \( O& N3 C$ e* f' J3 s; A) E

* R5 m+ `* X# h) A! Q+ o, a2 i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出版界对校对价值的主流认知是:校对是字对字,是简单劳动,不创造财富。正是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给校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无错不成书的尴尬局面,出版校对界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通过近十年努力,他们初步构建起书籍校对学理论框架,并出版了几部专著,大大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而报纸校对这一块,从理念到操作方式,从组织管理到职称评聘,都是照搬书籍校对的。即使在报纸校对的编辑属性远大于书籍校对的今天,我们的理论研究、制度管理、职称待遇等方面仍处于滞后状态。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决定在出版系统推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是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举措。从文件规定和考试内容来看,这个考试与报纸校对工作几乎没有关联。让报纸校对人员参加出版专业考试,可见报纸校对工作被动到何种程度!建立系统的报纸校对理论,在新闻学会里成立校对专业委员会,从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已是当务之急。9 z/ D3 C1 B' q) ^  A( S( d
; C+ b1 I# k- O6 l2 b1 ~; x
从1993年开始,由天津日报、湖北日报等单位发起的全国新闻校对研讨会已举办了九届,并成立了全国新闻校对学会筹委会,每年评选优秀论文和先进从业人员。现在约有40多家报社参加,不仅有光明日报等中央大报,还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省级党报,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组织基础。0 g' f5 O, e/ O4 [6 J

2 Z' B7 x! u6 p报纸校对人员长期埋首于平凡的工作,没有进行新闻校对理论的总结。下阶段,要加强对新闻校对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校对的主体和客体,校对的功能和价值,校对独特的心理、思维和学养,校对的职责、方法、技术以及现代校对管理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研究,从而构建新闻校对学的理论框架。在无纸作业和网络操作的新形势下,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本质特征,校对的方法和技术将会怎样发展,校对的质量监控将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校对人才将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等等,都是新闻校对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7 J- ~# o' S- I
/ A0 k3 c/ z% u" b# |0 e) P4 R
标签:校对报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0粉丝

5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