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7.91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4%、18.7%、1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6亿元,增长5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8亿元,增长1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234元和7435元,分别增长12.89%和13%。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 收入总量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达54983万元,比上年增收12897万元,增长30.64%,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2706万元,增长42.12%;上划中央税收18707万元,增长18.59%;上划省级税收3570万元,增长8.21%;国税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完成30418万元,为年度任务的106.73%,增长34.55%。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全县重点企业上交税收32434万元,增长23.18%。年纳税上100万元的企业49家,比上年增加11家。我老秘网县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8:37.1:41.1 。一是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增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5.19亿元,增长49.1%;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2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9亿元,增长6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增长40%,其中技术改造资金投入15.95亿元。紧紧抓住 “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按照新城区管理模式和大手笔、高起点、快速度的要求,把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大浦镇的小城镇建设、大霞片新农村建设、工业重镇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全年完成征地1083亩,并完成了4.3公里的工业大道放线布桩工作、投资150万元的旺园路西延土石方工程以及S315线以南6.37平方公里的地形测量、区域控制性详规路网设计和道路施工设计工作。争创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园区整体环评已通过专家评审,园区全年签约项目13个,实际落户项目7个,园区企业实现税收2.26亿元。二是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增强。继续保持“牲猪调出大县和产粮大县”的称号,被认定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和13个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之一。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6亿元,增长5.5%。全年粮食总产量44.6万吨, 比上年增加2.4万吨。完成荒山及“三边”造林3.6万亩,垦复油茶1.3万亩,新造1.5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07.21万头、羊 4.74万只,出笼家禽853万羽,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0.7%。年内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个,新建投资100万元以上良种繁育基地5个,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发展到5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全年农产品加工总值达29.6亿元,增长6.1%。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大。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土菜烹饪大赛暨衡东县第三届土菜文化节,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金字招牌花落衡东,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首次走进衡阳,推动了土菜产业蓬勃发展,仅19家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就上交税收425万元,增长9.25%。全县房地产业开发投资3.32亿元,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7.72万平方米,建筑房地产业实现税收4013万元。旅游业不断升温,全年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分别增长13.33%和8%。罗荣桓故居—纪念馆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工程顺利通过了省级初评。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争取到位和下达计划的中央、省、市项目资金1.2亿多元。确定重点项目65个,已开工项目59个,开工率91%,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工业方面:续建和新建重大工业项目25个,机油泵公司技改、蓬源鸿达、子廷有色、朝阳泵业、金虎铝业等项目已竣工投产,金虎铜业年产10万吨电解铜项目、石湾瓷业窑炉“煤改气”技改项目、红狮水泥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新辉高档日用瓷生产线项目、标准化厂房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交通能源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争取农电网改造计划103个村,完工41个;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35公里, S315、S211线改造扎实推进,南岳高速公路、衡茶吉铁路拆迁全面完成。
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制进入扫尾阶段,走在全市前列。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交通、公共卫生、投融资、林权等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认真落实“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持企业成立自主研发中心,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的变量泵、冷却润滑系统模块化产品研发属国内首创,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了朝阳重工的节能电机项目建设,启动了石湾地区瓷业炉窑“煤改气”、建材行业结构升级等相关节能减排项目。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政策,理顺机制,构建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8个,计划投资额37.9亿元,完成投资9.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0个,占项目总数的60%;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个,如湘泵出口基地建设、红狮水泥、宏祥玻璃、建材工业城、高湖小城镇建设、新辉陶瓷等项目。四是生产要素得到保障。全县工业用电量2.4亿度,同比增长17.6%。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2.15亿元,增长16.8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4.56亿元,增长12.51%。组织了两次银企合作对接签约大会,签约总金额15.12亿元,到位15.08亿元,到位率达99.7%。县城建投公司共落实融资1325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共批回建设项目用地133公顷,做到了项目成熟一个,报批一个,落地一个,没有一个项目因为用地问题受到影响。
五、城镇扩容提质加快。按照“西进东优、北拓南移”的原则,大力推进“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塑城规划。全年共实施市政工程项目22项,其中市政重点工程项目17项,完成投资约4.5亿元。新改扩建道路23条、 11.8公里,硬化(油化)路面24.2万平方米,新续建垃圾场2个,新增绿地14000平方米。其中县城建设完成投资3.6亿元,重点实施了河西新区、城北开发和老城区的改造提质。河西新区开发加快,征地拆迁进展较好,路网建设全面启动,兴衡西路、双园大道建设已完成投资额的50%以上,集中安置房已有一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北区开发快速推进,已完成征地拆迁1100多亩,汽车站、建材市场、4S店、博爱医院等项目成功落户并动工兴建。实施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县城水厂二期改造、衡岳路、兴衡路油化改造等重点项目;改造维修了衡东大桥、迎宾路延伸段、洣江大道、桐子路、杨山路、东兴路、车站路、交通北路;新世纪大市场建成投用,续建了丽都花园、恒盛江景、滨江汇景、兴外滩、恒盛花园二期、江畔明居三期住宅小区等项目;启动了洣江风光带建设;新建地埋式垃圾站4座;新铺供水管道2200米。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县城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复检。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塘、大浦、石湾、高湖等一批中心集镇,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依托的新型城市体系,县城 “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29%,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六、民生民意不断改善。把推进“全民共享”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县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一般支出达7.4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0.2%。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得到市政府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对象保障金 1236万元,月人均补助达140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对象保障金1842万元,月人均补差达65元。成功举办万人现场招聘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0.9%。全县新农合参保52.46万人,参合率达98.9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51.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67.02%。对116人实施了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新增24个行政村实现互联宽带上网,新增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468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9.4%。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3.54万人。完成2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新增廉租住房406套。完成11所合格学校建设,教育质量居全市前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成功应对了7次强降水和4次大的洪灾,全县未垮一库一坝,无人员伤亡。下拨救灾救济资金660万元,帮助480户因灾倒房户、困难无房户重建新居,受灾群众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转变信访工作理念,突出信访工作重点,抓源头、抓疏导、抓矛盾解决,新建了信访大厅和政务服务大厅,着力推进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试点工作,畅通民情社意,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了中联办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和涉黑涉恶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全年没有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规模赴省进京非正常材夜思,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