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对加快推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南靖秘书 发表于 2012-12-14 11: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城镇化,是指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城镇化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核心带动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强力引擎。崆峒区作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凉市“四三二一”战略实施的中心区,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建设工贸旅游经济强区的现实需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崆峒区城镇化建设以努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坚持建设管理并重,提质扩容同步,全区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坚持以重大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为支撑,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线三点”、“六纵九横”、“两路一园八配套”、“一路一园六通五建”和“六大四十”、“五个五”、“一景一带一区”等城市建设工程,新建、拓建崆峒大道、泾河大道、柳湖路、广成路、312国道城区过境段改造等主次干道22条99.8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城市人口达到28万人,全区城镇化率已达到52%,初步形成了“四纵十横一环”的城市框架,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二是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积极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污水回用示范、管道燃气、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南山生态公园、东西大门改造、崆峒大道绿化美化等重点建设项目,中心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处理生活污水3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68%。先后建成新民花园、新湖花园、聚贤嘉园、风景佳苑、世纪花园等一大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精品住宅小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实施了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社区便民设施建设五大民生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5700多套31万平方米、便民道路82条、便民水厕54座,有效解决了群众的住房、出行、吃水、入厕等困难和问题。
        三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先后布点建设了国际家具汇展中心、世纪金鼎、新世纪购物广场、委员伟业家居城等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形成了建材、机电、医药、副食、家具等大型高档专业市场体系,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周边地区主要的商品批发集散地,带动了建筑、房地产、商贸等城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55元。
        四是城市管理日趋规范。积极改革城市环卫保洁体制,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健全城管执法长效机制,为实现城市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深入推进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市场秩序、占道经营、环境噪声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主次干道“一扫四洒全天保洁”、“门前五包”和垃圾“日产夜清”制度,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构筑了以南北面山绿化和城郊生态林带绿化为“屏”、以城区道路绿化为“网”、以公园广场和公共绿地为“面”、以机关单位和住宅小区庭院绿化为“点”的立体绿化体系,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1%、33.7%。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省级园林城市”。
        五是小城镇集聚功能明显增强。把村镇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了《崆峒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依据省“一圆三模式”规划理念,全面完成了14个乡镇、163个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思路,加大崆峒、草峰、白庙、大寨等重点小城镇扩容改造力度,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了乡域经济贸易中心。把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建成新农村示范点87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心村、向小城镇集居。
        二、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加快推进城镇化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聚集辐射能力不强。目前,全区城镇化率已达到52%,较全国城镇化率51.27%略高,但城市规模仍然偏小,城市人口只有27万多人,建成区仅为40平方公里,城市吸纳和转移人口能力有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够完善。受财力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主要是环卫设施不足,无垃圾中转站;城区停车位较少,现有的各类临时或固定停车场难以满足停车需要;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南北向部分道路还没有贯通等。
        三是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市容市貌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乱倒垃圾、占道经营、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讲究公共卫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段“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四是城市产业层次不高,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是第二产业规模不大,基础薄弱,未能形成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弱、散、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旅游、餐饮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都有待培育成熟,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
        五是小城镇建设特色不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途径。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较差,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有的还停留在集贸市场的层次上,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附力不强,失地农民的社保、就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应当紧紧抓住当前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切实强化五种理念,着力提升五项水平,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力争全区城镇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强化龙头引领理念,着力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加快推进城镇化,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要求,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凸现城市个性、特色和风格,展示整体形象,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一要突出开拓发展空间,让城市变大。城市的规模定位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崆峒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地带,是丝绸古道重镇,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也是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从区域位置来看,都决定了崆峒区具备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因此,在城市发展规模定位上,应以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按照构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战略布局,即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的平凉工业园区,争创全国知名的平凉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逐步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城市建设规模达到50平方公里。二要突出优化功能配置,让城市变精。坚持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中,把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结构、数量和形态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特别是在新区规划中,统筹安排布设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娱乐、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把搞建设、造环境、聚人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努力形成人才、资金、信息集聚的洼地,更好地吸引人口、产业、资本、项目等要素。三要突出展现人文特色,让城市变靓。坚持宜居、宜商、宜游,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在旧城区继续实施“拆房建绿、拆墙透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异地补绿”工程,在新城区多开辟街头绿地、新建小游园,多形式、多视角、多层面为城市增绿,营造“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绿化景观,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加大对明代延恩寺塔、宋代凌空塔以及歇马殿、圆通寺等文物古迹、著名景观和古树名木等历史古迹的保护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设置一些体现崆峒特色的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突出城市亮点,彰显山水相依、文化深厚的特点,切实增强城市文化内涵。
        2.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加快城市建设,应走“经营城市”的路子,努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瓶颈,推动城市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一是搭建融资平台,靠政府主导加快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成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多方筹资扩充资本金,努力提升融资能力,形成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同时,切实加强城市建设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全力支持城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靠吸引外资加快城市建设。改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思维模式,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靠政府一家投入的格局,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到崆峒区投资房产开发、兴建专业市场,配套基础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比如对于商业开发性质的小区建设,由开发单位配套建设道路、排水、路灯、公厕、绿地等基础设施,政府在有关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建筑物旁的人行道改造、美化亮化等项目可采取“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办法,以减少政府投资。三是引入市场竞争,靠资本运作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把城市道路、公园和公共绿地、广场的绿化建设管理和户外广告、街巷冠名等引入竞争,公开招标,通过承包经营、转让、拍卖等方式盘活城市资产,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对环卫保洁、公厕管护、街巷清扫等城市管理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竞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四是改善城市环境,靠区位增值加快城市建设。建设的细节决定品质、质量和档次,在规划、设计确定之后,要认真把握、精心考虑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着力建设精品小区,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区位增值,努力走出一条“由土地资源—土地资本—货币资本—更高层次的土地资本—更大的货币资本”这样一种以地养城、以地建城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3.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强城市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使城市管理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努力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整洁优美、和谐有序、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大城管工作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建管分开,走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投资。适应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尽快建设城市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处理场、餐厨垃圾填埋场,并对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扩容改建,彻底解决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并购置垃圾压缩运输车和餐厨垃圾收集车,逐步撤消城区裸露垃圾箱,提高城区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能力,减少二次污染。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对城区所有旱厕全部进行改造,并接入污水管网。加强对城区“八沟一河”的治理,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使其成为中心城市的靓丽风景线。三是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坚持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提升市民素质。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会议、课堂、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平凉市市民行为守则》,努力规范市民行为,形成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倒垃圾、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良好习惯。
        4.强化产业支撑理念,着力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一个城市只有产业大发展,才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大量人口,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一是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二者互相促进。加快推进城镇化,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做大做强能源、建材、制革、食品加工、造纸、制药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大发展、大繁荣。二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崆峒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区的“陇东旱码头”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信息中介、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网络传媒、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流通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区,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有效聚集。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协调发展态势,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是着力打造旗舰企业。大型旗舰性企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资产重组,改造扩建、名牌战略等市场化方式和企业信用担保、扶持优势重点企业等政府化行为,扶持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企业大团体。在积极支持新世纪集团、百兴集团、天正公司等本地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交流合作,引进知名企业到崆峒区落地建设,使其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企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5.强化城乡一体理念,着力提升村镇建设水平。村镇建设是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不断创新体制,加大投入,努力加快重点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一是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以居住集中化、设施完善化、功能分区化、环境优美化为方向,全力构建以平凉城区为中心,以白水镇、崆峒镇为两极,312沿线及南北二塬乡镇为多点的“一心两极多点”梯度分明、结构合理、各具特色、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塬区以草峰、白庙、大寨为重点,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农民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牛、果、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川区以白水、崆峒为重点,突出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旅游休闲型、商贸服务型、产品加工型小城镇,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将分散化、低水平、低效益的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快中心村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的原则,采取由自然村向中心村、向中心社区过渡的逐步城镇化的模式,在川区以农民安置楼和别墅式住宅群为主体,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以特色民居为主体,布点建设若干个中心村或中心社区,逐步实现农民由分散向集中、由从事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变,促进城乡全面融合。三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消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城市户口准入政策,逐步取消一切农转非附加条件,对农民转为城市户口的,严格按土地二轮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执行,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和家庭成员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解放农村人力资源,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1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