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家笔下的评论能够纵横开拓、漫步古今、横越中外,围绕问题而不局限问题,形散而神不散;能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深刻又准确,能够放手云霞间,却又回收衣袖里,收放如此自由?而我们的写作总是内容太紧凑,视野太狭窄,目光却又太短浅,围绕一个问题纠缠不清,梳理不透,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还反复咀嚼,直至味同嚼醋,形同鸡肋?) G3 o0 d4 ~, C+ h
- X! Z1 k" e3 E7 K
反反复复的思考,虽然没有思考透彻,但有一点方向大致是不错的。那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不能把思维局限在这一个地方,需要放开思维,放飞思想,把天地之间类同、类似的规律、道理都进行思考,比较,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正确的。例如,《荀子劝学》中提到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天地之间的事物来证明积少成多、积弱成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一个道理。. g+ ?! w+ M) g5 @& f; @( M
/ P1 B. u, T5 a4 I, J% h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思考透。有些作家写的不知所云,各种不同类、不类似的东西,也能套到一个文章中去。乍一看不知所云,毫无相通之处。但细细品读,却又觉得很有提的必要,读起来让自己的思维随之开阔,让自己似乎从狭窄的小胡同走入到宽阔的广场上,进而到大自然中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
9 D. K: G2 w7 J E0 l3 U+ P, z1 a* ~2 \ w( Z# N* j T
我觉得这是个境界。人生观、世界观所达到的境界,思考问题深刻之后的一个境界,撰写文章提高后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到了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到不同类的东西,自有相通之处。这不是玄学,也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哗众取宠,卖弄文采,惹人眼目,而是思想到了一定的高度,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循,到了一个“论道”的境界。思想一论道,文章水平自然提升,意境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宽广,文笔自然飞扬,说的道理、讲的事例就更加吸引人、说服人。
$ I2 H# k9 d a# y! E' p2 y
" K' G4 w- Z8 d2 P3 z 不要局限自己,这个非常重要。从看世界上、从论发展上、从内心上,都要让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拉长,站到高度看问题。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钱钟书是个文科天才,但数理不行,语文能考满分,而数学能交白卷。如果,他局限住自己的发展方向,死钻数学这个死胡同,那我们就看不到《围城》这本旷世之作了。相通的道理,如果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不放开思路,一个劲地要全才,那也就没有钱钟书这个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了。
& |6 q0 ^0 W/ i& j2 S: P' N q( ~( ?# r! Q0 t9 N, _
要多学哲学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高、更系统也更全面,更深刻。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原著那思想之深邃,看问题角度之独特,只有细细琢磨方有收获。思想深刻了,考虑问题更加辩证,更加有独特的视角,产生出独特的观点,文章也就耐读、有吸引力。2 Y' i. W) h( j! f( {+ R5 t, |" [* u
( F ]+ q( B R" g* e* ?
写东西就像画画,只是能复制事物是不够的,只是能表达出想法来也是不够的,那种既能表达出思想,又能让观众体验出各种不同的感悟,还有艺术美感在里面,那才叫水平呢。一篇文章也要这样,既表达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观点,又给读者审美的感受,又能产生强烈的感悟,这才叫好文章呢!
9 R0 ` s/ [* j3 a' y;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