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不相信“文章作法”那样,人们也很少谈及“文章改法”。但我认为,修改文章却有改“法”。所谓“法”,当然不是秘诀,而是方法,有它特殊的规律性。综观许多名家的文章修改法,择要归纳几条如下。 " ^* g9 u1 }) n. ~
' N, L5 a* e2 b 朗诵推敲法也许大家有这么一个体会,拿到一篇文章以后,眼看或默读时所能领会的毕竟有限,而一经朗读,通过自己绘声绘色地再现,不仅使原作得到完善的表达,而且有进一步的发挥。因此,读中推敲,马上就会发现,语言顺当否,文字和自己原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等等。这样一读一改,可以逐渐淘汰原先文字语言中粗糙的成分。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每写完一篇文章,都是自己朗读几遍。有一天深夜,他写完了一篇作品,照例放下笔拿起手稿朗诵起来,竟使屋外人误以为他在和友人作长夜之谈。他曾这样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 L2 t& I8 @6 g
重抄斟酌法常言道:“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往往自己的文章,读时没有发觉,抄时就发现了问题。抄,可以说等于一字一字地咀嚼一遍,它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会使自己的思路不断清晰、明朗起来,可以对原稿不断地作出新的补充、削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反复不断地重抄,顽强不倦地推敲寻找贴切的词句,当每一行重抄,听起来象生动活泼的口语时,他才心满意足。据说,克雷洛夫写的《杜鹃和公鸡》的草稿原有二百行左右,经过他抄了一遍又一遍,抄来抄去,抄中锤炼字法、句法、章法,终于才象现在的那样,总共只有二十一行。可见他抄中修改的苦心。 - i y1 V" V5 B# [, I* i
比较鉴别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文章修改中,要善于把同一处反复修改的不同改法,反复进行比较,找出传神之笔。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文学名著时,差不多每一页稿纸上,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光是作品的开头就改了又换,换了又改,共有十种写法,通过比较才确定下现在的这种满意的开头。
- g. g$ ~5 `6 g9 g4 { 宋代诗人黄庭坚写的一首七言诗中有“残蝉犹占一枝鸣”句,最初他写的是“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后觉得“抱”字不好,就换成“占”、“在”、“带”字,仍觉不合适。后来决定改为“用”字,并把句中的“高”改为“残”、“正”换成“犹”。又经反复吟读,不断思索,觉得“用”字还不如第一次修改时的“占”。所以在定稿时,才改为“残蝉犹占一枝鸣”。一个“占”字就是在反复比较中,进一步发见的。
. @6 W/ T) v5 F. V 搁置提高法文章写完后,大概是自己写的缘故,写时又是自己尽力而为,想改又觉无从下笔。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就不要胡乱动笔,要象鲁迅所说的那样:“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 g0 o1 M: J( a* n. {% ] 苏联杰出的作家富尔曼诺夫是个写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修改经验:“写时要快,而送出去付印要慢。时时得揣摩,看一看,摸一摸,――相信吧,每一回你都会发现缺点的。等到你扪心无愧了,那时候再送出去。”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提高的,搁上几天的文章再拿出来看看,也许会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反复琢磨,才能臻于完善。
- R, @- [. X& D 触类旁通法修改文章不要为改而改。一时不明白的地方搁置几天,自己继续学习,深入观察生活,从别种事物和现象中触发灵感,悟出妙处。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写小说《诱惑》时,修改了几次,曾为自己语言贫乏、无特色而苦恼。后来,他得到一本法院审问犯人的记录,从中受到了启发,把《诱惑》改得更生动了。改文章也需要在生活中汲取养料,补充自己。 & M2 o- c/ A& {" i1 k
征求意见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凡人之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问妍媸,抑又自惑。必待交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白居易求“老妪解诗”,是众所周知的。北宋诗人张来见过白的手稿,上面尽是涂改,有些诗稿几乎改得面目皆非。白居易担心自己偏爱,因而专门写信给诗友元稹,约他共同讨论,痛加割爱,可见他的惨淡经营。
" n \: p$ `$ i3 E9 y* E+ F3 H9 {" f* [ 请别人提意见改文章的例子不胜枚举。著名作家老舍总是“动手写就准备修改”,他写了剧本,念给演员听,请别人提意见,然后修改。文章是作者的产儿,容易产生不忍割爱的现象,而别人的意见往往比较客观。
% f/ ~" r0 }2 b9 M- j 当然,文章修改方法不仅仅是这些,就是上述几种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写的深化过程。许多作家、诗人的写作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7 K2 i& r4 H7 i0 T8 i) a (张展摘自《语文教学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