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评论汇总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2-8-3 09: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四

河南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是哪个?无疑是农民。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肯定是共同富裕。

  一个农村和农民长期相对落后的社会,是无法持续健康发展的。

  一个让“三农”难题得以缓解甚至破解的地区,是注定引人瞩目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探索”一词最直白的诠释,是对中国前30年改革探索最形象的描述。

  闯关口,搏激流,此路我们不走谁去走?河南必将在由“引领”所引发的观念碰撞中,继续摸着石头过大河——探索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条路,打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任督二脉”,迈向城乡人民共同富裕。

  这条路,来源于河南人民的长期实践、不懈探索和锐意改革。

  探索是艰难的、曲折的。放弃探索,既无忧,也无责,但注定一无所获;锐意探索,锲而不舍,终会成功。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不及,“三化”协调等不来,共同富裕等不到。唯有倾其全力,以探索促创新,以探索促突破,以探索促转变,以探索促发展。

  (一)崛起,还是“塌陷”?探索作出科学回答。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区域经济发展风起云涌:湖南积极靠拢“珠三角”,湖北、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山西牵手“环渤海湾”,江西受益在“珠三角”、“长三角”之间……中部六省中似乎只有河南“无依无靠”,又“无人来靠”,面临“塌陷”的危险。

  投一石而春潮起,举一子而全盘活。中原经济区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如今,中原经济区国之方略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国家部委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出台,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不断向河南汇聚,周边省一些城市积极要求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

  探索向前走一步,崛起跨出一大步。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正在延伸。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树立务实河南形象。

  这一切,决定着河南的未来。

  这一切,始终离不开探索。

  (三)探索这条路子,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造“中国奇迹”,催生“中国模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部探索史。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从向前看、埋头干的“不争论”,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的“不折腾”,正是可贵的“基层突破”与科学的“顶层设计”呼应衔接、整体推进,让中国的大发展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保障。

  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但城乡差距却从1978年的1.26:1升至2011年的3.13:1。这是“成长中的烦恼”。

  喊了好多年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尽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旧摆不脱“温饱中的困局”。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亟须规避一些国家曾经遭遇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难上之难”、探索攻关的“重中之重”。

  (四)探索这条路子,是立足省情的现实需要。

  “知河南者知中国”。河南难题往往是中国问题的“集中版”:

  河南已是新兴工业大省,然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约80%的耕地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增收难成为多数农民挥之不去的心结。

  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少477元,比本省城镇居民少近12000元。抽象数字无法概括的,是公共福利的巨大落差,是市民农民之间无形的隔板,是城市乡村之间高砌的壁垒。

  都市村庄的“蚁族”,立交桥下的“地铺”,诉说着2000多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共同的“乡愁”和“城困”。“老家不想回,城市留不下”,进城抑或返乡,他们都更像“生活在别处”……

  城乡分割造成的恶果,河南人感受最痛楚、最长久、最深刻;消除城乡二元,河南人的愿望也最强烈、最坚决、最急迫。

  (五)探索这条路子,是站位全局的艰辛突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扎扎实实抓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央部署,各地探索,基层求解。

  河南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区互动长效机制,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

  河南的探索正是中央的殷殷期望,也是全国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六)这条路子,与河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一脉相承。

  几十年一路风雨兼程,河南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探索留下的鲜明足迹:

  冲出农业的藩篱——

  穷则思变。苦够了,穷怕了,再也不想这样活!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奏响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春之声”。

  架起工农业的桥梁——

  “为什么不把原粮加工成食品,让全国人都吃河南粮?”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省长李长春这样发问。新思维打开新局面。河南“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工农业二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八罗汉闹中原”红红火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开辟中原崛起“三化”途径——

  进入新世纪,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并把加快“三化”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东引西进、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等战略相继推出。河南工业实现“惊人一跃”,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粮食连年增产,“天下粮仓”、“国人厨房”实至名归,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确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来到新阶段,在加快“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委审时度势,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务实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学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经济社会发展中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越来越凸显。

  (七)这条路子,持续着探索的历史脉动。

  这一届河南省委凝聚亿万中原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以往历届省委的探索成果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两不牺牲”,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三个“新型”,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一个“引领”,致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三化”协调,架起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之间融会贯通的金桥。

  一个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了发展的决策之源、执行之力、落实之基。

  方式一转天地宽。继承中创新,持续中提升,河南走出了一脉相承、因时而变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迈向了“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八)这条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生动鲜活的探索息息相通。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萌生于中原村落里的变化,带着新鲜的泥土味儿,来到时代的聚光灯下——

  豫北的新乡县古固寨镇新型农村社区,“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位高”,绿树掩映别墅,花木簇拥厂房,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

  豫南的舞钢市张庄社区,村民“一户一宅、一处一景”的“新豫派”小楼依山傍水,村民喜领产权证,从此成为“有产者”;

  豫东的沈丘县老城镇西关村,实施“城建靓村、商贸活村、工业兴村、农业稳村”,农民“在社区消费,过城里人生活”;

  豫西的孟津县姚凹村,打破村组界限盖起“高档社区”,开始尝试“农转非”,让村民既拿农业补贴又享受市民福利。

  于无声处,风起云涌。

  农民有需求,政府来推动。如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出城镇带动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重大项目推动型等模式。

  黄河两岸,到处萌动着基层干部群众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描绘着具有田园风光新社区的壮美画卷。

  (九)这条路子,回应着探索的基层呼声。

  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对基层丰富实践的发现、总结、提炼、升华。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发展之路的“点睛”之笔。以其为“抓手”和“突破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之路产生“质的飞跃”——

  它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实现就业不离乡,安置不离家,就地城镇化;

  它创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流转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工业发展形成强劲的推动,对农业结构进行重大的调整,对农村生活引发深刻的变化,对农民身份带来历史性的转变。

  “两不牺牲”与“三个新型”、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繁荣与乡村进步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引领更有力,主导更强劲,基础更坚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迈向新高度。

  (十)探索推动发展,也深刻触动着我们的思想观念。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7

正序浏览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2-8-3 0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三

得中原者得天下,传颂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难,任重道远。  
  村庄多农民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农耕时代太长,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河南要比其他地方用时更久。  
  河南的“三农”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三势”难以为继,“三化”难以协调。  
  破解之道,在于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这条路,源自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河南发展中的压力倒逼,更是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这条路,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实现广大群众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之路。  
  这条路,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发展进步的目的,为解决当今中国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发展,在与时间赛跑;崛起,正同挑战交锋。  
  求解增长与转变的新关系,寻觅强省与富民的新交汇,这是新世纪抛给我们的“时代之问”;  
  开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探索解决“三化”协调的新机制,这是新时期交付我们的艰难大考。  
  坚持科学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迎难奋起,正确决策,河南的回答铿锵有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省九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并正在化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行动。  
  一个“三农”大省的崛起振兴之路,豁然开朗。  
  (二)发展如攀岩,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日河南,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务实发展赢得新机遇,站上新起点。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民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面貌尚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还依然薄弱……“三化”不协调,最顽固的症结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保粮任务加重,“两不牺牲”的底线不可逾越;工业用地紧张,吃饭与发展的冲突愈发尖锐……“三化”不协调,最头痛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压力。  
  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化”不协调,最扎眼的焦点是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瓶颈。  
  (三)难题使我们清醒忧患。  
  30多年改革开放,使河南走进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但经济大省并非经济强省。举目四望,新旧矛盾纠缠不休,交织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挤得我们左不是,右不是,进不得,退不得,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翻开中国地图,镶嵌在“七色板”里的河南,面积不算大,却神奇地养育着一亿人口。  
  有时候,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去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嬗变;反观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十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依然占据大头。  
  中原大地,城市人流如织,村庄星罗棋布,4.7万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密密麻麻“生长”在这片狭小空间里,占地面积比城市居住和工矿企业用地之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河南怎样才能实现集约化发展、宜居化布局、优质化提升?     
  (四)难题是发展情势倒逼。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眼下的河南,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资源的矛盾,像拉紧的琴弦,已经绷到了不能再绷的地步。  
  河南之难,不是理论家坐在书屋里的空自叹息,也不是经济学者在研究室的数学推演,而是严峻现实的重压、发展情势的倒逼。  
  项目签约了,而用地指标却找不到:  
  全省每年用地需求近80万亩,国家下达的指标却不到30万亩。招商引资虽硕果累累,项目落地却困难重重,心急的是投资者,尴尬的是我们自己,土地紧缺已成为很多地方头痛的“紧箍咒”。  
  新房盖好了,可生活环境依然糟糕:  
  13462户人家中,近一半对村镇公共服务和卫生条件最不满意——舞钢市枣林镇的民意调查,是河南农村的今日素描:穿西装吃井水,住“别墅”烧地锅,上学不得不起早摸黑,小病也得四处奔波……  
  就业有谱了,却“背井离乡”往外跑: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家门口的企业却不多,缺少产业的吸附和集聚,大批青壮劳力不得不离妻别子、远走他乡,人稀了,村空了,袅袅炊烟升起的传统村落正在走向衰落。  
  轿车梦圆了,还通行畅快不了:  
  “想快,飞过去”,写在车上的“调侃”,述说着河南城市的日日之烦:蜂拥而来的进城大军,超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城市病”从大都市正在向小县城蔓延。  
  …………  
  (五)难题让我们直面症结。  
  缺少足够的空间平台,缺少宽松的环境容量,缺少丰裕的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过上更美好生活的诉求不断高涨……  
  河南,要用比沿海发达地区更短的时间,完成现代化进程,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压缩的时间”;  
  河南,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日臻完善的国内大市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大势推给我们的,是一个“叠加的空间”。  
  “老四难”在别的省是问题,在河南却成了难题;“新四难”在别的省不好办,在河南更棘手。  
  “老四难”点明了发展之困,“新四难”揭示了转型之痛,“难上加难”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一重重关隘,滞缓我们攀登的步履;一道道难题,刺痛我们敏感的神经。历史上的中原,蹉跎艰辛;现实中的河南,何其难矣。  
  难题,逼得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压得我们不得不全力破解,催得我们不得不早作抉择。  
  (六)破难必转,转中破难。  
  破解难题,需要转变思维。在“两不牺牲”的承诺下,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指标,着力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关系;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数据,着眼于长远利益,让环境和资源都喘口气。因为我们要的不是畸形的发展,而是经济繁荣、生活改善、社会文明、道德进步的和谐社会。  
  面对难题,往往从一个侧面无从下手,但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按老思路、老经验、老套数可能一筹莫展,但用新观念、新办法、新机制则茅塞顿开。  
  难与不难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本来不难,如果不作为,就可能变成难;倘若难中不破难,就会难上加难;只有克难攻坚,难题才不难。  
  有难不知难,就会盲目乐观;有难不识难,一定畏缩不前;有难不破难,势必贻误发展。  
  (七)任务紧迫,果断抉择。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个难题让河南的决策者百思待解:  
  到“十二五”末,河南城镇化率接近50%,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但依然还有5000万人生活在农村,让这一庞大的群体,也能共建共享现代文明,靠传统的城镇化很难办。  
  行思中原,碰撞思想;交锋观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奋起破难,决策者达成共识:不转无路可走,不转难题难解,弥补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的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让亿万中原儿女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  
  (八)把握契机,科学抉择。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发展的滚滚大潮,中央的殷殷嘱托,省委的科学决策,群众的生动实践,在黄河两岸同振共鸣,在中原大地激荡交融,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人心共识日益凝聚,战略定位愈加清晰,光明大道精彩展现。  
  这条路,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打造一个新型城镇化的河南示范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打造一个新型工业化的河南试验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打造一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河南先行区。  
  (九)抓住本质,创新抉择。  
  中国问题讲来讲去,根子是“三农”问题,不抓住根本,矛盾难解;河南难题说来说去,症结是农民问题,不对症下药,沉疴难除。  
  这条路是务实发展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硕果: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是简单地追求城镇化率,而是考虑到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焦点都在乡村,只有农村的面貌真正变了,农民的生活确实好了,中原大地才会焕然一新。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河南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是城区、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互动联动发展、共荣共生的城镇化,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凝聚力。  
  这一新尝试,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具有高度的开创性和包容性。  
  这一新探索,就是以城镇化理念来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  
  (十)新型城镇化引领,短板变长板。  
  人口大县往往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在河南,各地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带来的的不平衡、不协调,加剧了城乡二元矛盾。城镇化率低,无疑是我们最需补齐的短板。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突破口,把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推动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的跨越,短板自然补齐。  
  (十一)新型城镇化引领,差距变优势。  
  河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不足三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一半,与经济大省地位很不相称。  
  巨大的差距,蕴含着十足的后劲。河南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于服务业: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日趋健全,资源集聚效应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蓬勃动力,定会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十二)新型城镇化引领,瓶颈变桥梁。  
  据测算,新型城镇化可“解放”出数百万亩土地,建设用地几年无虞,多方共赢前景光明:耕地面积不减少,工业大发展如虎添翼,农民居住环境大改善,可分享土地宅基地使用权的增值收益。  
  新型城镇化犹如一道桥梁,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这座桥上,流动的是土地、资金和人才,使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如鱼得水,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彰显。  
  妙棋一招,满盘皆活。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之路,中原风鹏正举,天高地阔。  
  (十三)新型城镇化引领,潜力变活力。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8%,将带来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数以千亿元的消费支出。对河南而言,最大的内需动力在于城镇化,最雄厚的投资潜力在于城镇化。  
  及时绕过暗礁险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引领之功。  
  促进城乡和谐进步,推动中原崛起振兴,这就是引领之效。  
  (十四)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不懈的探索,让我们找到了一条务实之路、转变之路;艰难的抉择,让我们走上了一条奋起之路、希望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难题是空间,难题是潜力,难题是挑战,难题是机遇。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立足于学、立足于做、立足于实、立足于效,在破难解困中有所作为。只有持续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的路才能走得对、走得快、走得稳。  
  (十五)走得对,需要领导者更牢固的宗旨意识。  
  这条路,来自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本质上讲,是协调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勇担为民之责,大兴利民之举,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以人为本走下去。  
  (十六)走得快,需要领导者更果断的改革精神。  
  走新路,走前人未走之路,有人想不通,有人存顾虑,有人在怀疑,旧思维还不时在作怪,老框框仍裹着手和脚。出路是逼出来的,机遇是闯出来的,河南发展到今天,需要有一个体现质的变化的举措。  
  这条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土地人”变成了“社会人”,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巨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始终如一的改革自觉,拆除思想观念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以改革回答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才能持续求进走下去。  
  (十七)走得稳,需要领导者更务实的工作作风。  
  省有省情,市有市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决定了工作重点各有侧重。比如,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坚实;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低,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重任务。  
  如果脱离实际,上得过于急、过于猛,指望把长期欠账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超出了百姓和政府的财力及承受能力,就可能影响其他工作,使经济关系不协调,造成大的波折。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把务实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静下心来,沉下力来,不急不躁,不骄不馁,才能脚踏实地走下去。  
  (十八)费一番苦心,冲破迷雾百千重。磨三尺利剑,划开云霄九万程。  
  战略抉择劈大道,风雨兼程砥砺行。追求幸福的生活,成就壮丽的事业,亿万中原儿女义无反顾、大步向前!(河南日报报道)
 
 楼主|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2-8-3 0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二

  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更包含着河南胸怀大局的庄严承诺。  
  要想透析这份承诺的内涵,体味这份承诺的分量,读懂这份承诺的价值,需要在中国、世界发展的立体背景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战略时空中,全方位地审视河南、探究河南、谋划河南。  
  (一)河南蕴藏着解读中国发展的重要密码。仅仅一年半时间,中原经济区跃升为国家战略,绝非偶然:人口过亿、中部之中,经济大省、文化厚重,华夏祖地、中国缩影……  
  “三农”问题,困扰已久;实现“三化”,梦寐以求;生态和谐,浸润亦深。自古至今,发展和进步,一直是中华民族必须直面的重大主题;粮食和生态,始终牵动着国家长治久安的敏感神经。在中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燃烧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火热激情,蕴藏着解读中国发展的重要密码。  
  从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两个难题一起解”,到“两不牺牲”、“三个新型”、“三化”协调,一路艰辛跋涉,一路冲关突破,一路欣喜收获,河南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这条路子,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持续探索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生动实践。  
  正是有了“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正是有了持续探索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不懈追求,正是有了“四个重在”的务实发展,中原经济区才上升为国之方略。  
  在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到一个新的重大节点之时,中原经济区为中西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扮演着“探路者”的重要角色。  
  (二)河南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让世界共享中原经济区发展机遇”——在龙年春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面对众多中外政商领袖、境内外媒体,中部大省河南发出了热烈的邀请和豪迈的宣言。  
  仿佛一个具有巨大魔力的磁场,中原经济区紧紧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美国《华尔街日报》一位资深主编颇有意味地感叹,探究河南的发展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继富士康之后,又有百威英博、瑞士迅达、香港和记黄埔、日本NTN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或间接在河南省投资,至此,在我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  
  (三)河南的粮食是“国人口粮”。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特别是作为“国人口粮”的小麦占全国的1/4,夏粮实现“九连增”,总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河南的贡献和地位举足轻重。  
  民以食为天。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半点理由。“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粮食怎么保”始终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九次到河南,每次视察的重点都是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的态势,在“三化”同步协调推进过程中,解决好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河南过去不曾动摇,现在不可动摇,将来也决不会动摇。  
  (四)河南的山川是“天下财富”。坐拥四大山脉,横跨四大流域,怀抱辽阔的黄淮大平原,自古中原就是一块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不冷不热,四季分明,山川秀丽,地肥水美,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上苍赐予的这方风水宝地,哺育了华夏民族最早的农耕文明。小麦的颜色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肤色,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心灵之中。河南的宝贵财富是秀美山川,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优越的自然禀赋成就了河南历史上曾有的辉煌荣光,“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凝结着中原大地最古老和深沉的智慧。  
  建设中原经济区,农业和粮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生态和环境,只能提升,不能牺牲。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党中央的谆谆嘱托,更是一亿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  
  (五)“两不牺牲”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有限的土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生活殷实起来,“一亩地里奔小康”,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当工厂的烟囱越来越密,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天空却不再蔚蓝,河流不再清澈,池塘里的蛙声越来越稀落,美丽的田园风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穿名牌喝污水”,这样的生活注定不可持续。  
  按照国家对河南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底线”已咫尺眼前,粮食增产任务却限时保量。踩着耕地“红线”讲安全,其实最不保险。我们必须严守“红线”不过界,绷紧粮食这根弦。  
  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亿多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这就是今天的河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和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  
  (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紧密相连。古罗马哲学家奥勒留说:“无益于整个蜂群的,也无益于单只蜜蜂。”  
  “两不牺牲”既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河南省情,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重大决策。“两不牺牲”是“三化”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两不牺牲”的承诺,河南务实发展的形象才得以持续展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七)“两不牺牲”体现着河南探索的独特价值。最近有一本名为《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的书颇为流行。书中谈到:未来的幸福程度,取决于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存量有多大。  
  放眼全国,提出“两不牺牲”承诺的唯有中原经济区。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更加清醒:那种使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路子,决不能走;那种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路子,也走不通。我们开拓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路子,是对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而在发展方式和领导方式上作出的自觉转变。  
  放眼世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和希腊国土面积相近的省份,探索走出一条养活人最多、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破坏程度较低的路子,本身就是对发展的贡献、对进步的贡献、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贡献,这个价值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八)一诺千钧。“两不牺牲”,责任如山,担当争先,境界高远,自觉奉献,是一亿河南人对中央、对全国、对子孙后代迸发出的誓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轨道,一场新的伟大变革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模样,而那些生于斯长于斯人们的命运,也正悄然经历着亘古未有的改变。  
  (九)践诺必先从农村破题。实践证明:越是落后的地方,蕴藏的发展潜力越大;越是薄弱的环节,越容易实现新的突破。做到“两不牺牲”,推动“三化”协调,就要先从最落后的方面抓起、最薄弱的短板补起。在河南,这场变革必然要从农村破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现“两不三新”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浩浩中原,一场“山乡巨变”正在风生水起。  
  “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这绝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今天中原大地活生生的现实。  
  让我们走进辉县市常村镇常春社区看一看:排排红顶粉墙的楼房依山而建,一条碧波荡漾的水渠玉带环绕。饭店、超市、游泳池、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一应俱全;居民家中,200多平方米的房间洁净明亮,电脑、宽带、燃气、上下水应有尽有,社区居民过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建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节约了50%左右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民真正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探索这条路子的真谛和要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位农业大市的书记清醒而坚定地说。  
  (十)牵住“三化”协调的“牛鼻子”。产区互动,城乡一体,土地“流转”,指标“漂移”……人多地少这一最突出的矛盾,倒逼出干部群众更多充满智慧的创新创造。  
  耕地往专业组织、种粮大户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从而使农业和粮食有了最牢靠的保证,同时避免了农民重复建房造成的攀比和浪费,使生态和环境得以根本改善。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可以激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资源要素,使“三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找到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办法,架起了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金桥,让“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落地生根,水到渠成。  
  (十一)承诺是“扩音器”,践诺是“显微镜”。要让最新最美的蓝图化为现实,说到底关键在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如果把承诺比作“扩音器”,那么践诺就是一架“显微镜”。在这个“显微镜”下,思想认识的深浅,方式方法的优劣,高下立见,一览无余。  
  承诺是“座右铭”,践诺是“试金石”。也许,“两不牺牲”之中有“牺牲”,但“牺牲”是为了“不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用局部的“牺牲”赢得全局的安定,用暂时的“牺牲”换来长远的发展——  
  这样的“牺牲”,是充满自信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顾全大局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高度负责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是凝聚力量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样的“牺牲”,高瞻远瞩,令人尊敬!  
  (十二)“庄严承诺”需勇气,攻坚克难贵创新。  
  面对“两不牺牲”的高标准、严要求,打造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干部的思想就必须更解放,创造性地处理好体制、机制和先行先试的关系,统筹好保粮、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关系,做给群众看,领着大伙干。  
  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未走的路,“两不牺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是全新的课题,更是世界性的难题。敢破敢立是责任,勇于担当是本领。2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至今仍振聋发聩。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推进,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同时为改革者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  
  (十三)“庄严承诺”要牢记,履行诺言重持续。  
  承诺容易,践诺最难。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是我们发展的底线,也是河南的责任,更是国家的大局。这个承诺的重大意义,什么时候都不能看轻了、思浅了、想短了,而要从内心深处廓清了、认准了、拿稳了,坚定不移走下去。  
  “两不牺牲”的承诺分量何其之重。全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好,6000多万农民的发展和出路要谋划好,国家的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好。面对这样的重担,我们必须履行承诺,尽职尽责,千难万难不松劲,持之以恒做下去。  
  (十四)“庄严承诺”是考验,加快转变是关键。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需要领导干部真正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需要领导干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探索,替未来打算;  
  面对这条路子,为了庄严承诺,必须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定要主动转,加快转,早转早主动,晚转必被动。  
  主动转,就要摒弃“口头上很重视,心里面不提劲,行动上随大流”的消极心理;加快转,就要克服种种顾虑,消除“等、靠、要”的痼疾,打破部门利益的阻力,大刀阔斧清除 “拦路虎”、“绊脚石”,将领导方式进一步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轨道上。  
  (十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两不牺牲”的承诺,蕴含着河南人的底气,展现着河南人的骨气,挥洒着河南人的大气,洋溢着河南人的豪气。  
  “两不牺牲”的承诺,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两不牺牲”的承诺,稳固的是“三化”协调之根,彰显的是科学发展之魂,收获的是厚生丰民之果,激荡的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时代强音。  
  蓝天作证,大地倾听。“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这是我们坚守的承诺,这是我们不变的忠诚。 (河南日报报道)
 
 楼主|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2-8-3 09: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一)中国正在迅疾地城镇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原儿女是弄潮儿,是创新者。  
  过上更好的日子,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是河南人民发自心底最质朴、最热切的期盼。  
  理解、顺应、引导和满足这份期盼,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所在,是通过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旨所在。  
  (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盼;不同的期盼,有不同的内涵。  
  20年前,一位台湾游子回许昌农村老家探亲,返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寄钱回家,特别交代要建个“有屋顶的厕所”。20年后,在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春节回乡,有的就住在县城宾馆里,他们已不习惯没有抽水马桶和淋浴的生活了。  
  在豫北农村,过去闺女出嫁有婚房就行;现在,娘家人大都希望男方能在城里有套房。  
  在县城一些新建社区,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成为购房的主要群体,他们是想让留守老人陪着留守孩子在城里读书。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透过这些质朴的期盼,我们仿佛听到了农耕文明迈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足音。  
  (三)仔细分析,这些期盼的内涵并不复杂。  
  进入21世纪,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千年未有之变”。在生产力水平更高、人民生活变化巨大的今天,每个人都乐意吃得更健康、住得更舒心、行得更便捷,他们都希望机会更均等、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2012年春节,许多河南人收到一则“新年十盼”的拜年短信:一盼上学不难,二盼就业不愁,三盼物价稳定,四盼看病不贵,五盼住有所居,六盼干有所值,七盼寝有所安,八盼水碧天蓝,九盼晚年幸福,十盼更有尊严。  
  这“十盼”,表达了河南人强烈的价值取向:   
  不要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的发展;  
  不要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发展;  
  不要道德滑坡、心灵漂浮的发展;  
  不要形象不佳、尊严缺失的发展……  
  (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河南这个“三农”大省数千万农民的梦想:  
  他们梦想,有份满意工作,有份稳定收入,不再是四处闯荡的“临时务工”;  
  他们梦想,有个立足之地,有个安定住所,不再是漂泊蜗居的“迁徙候鸟”;  
  他们梦想,接受良好教育,享受社会保障,不再是从事苦、脏、累活的“二等公民”;  
  他们梦想,发展机会平等,劳动拥有尊严,不再是被城市“榨汁”的“工作机器”……  
  这些梦想带着泥土的芬芳,透着质朴的悸动,摆脱羁绊,打破藩篱,不懈探索,正在路上。  
  (五)城镇化正深刻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生活。  
  马克思曾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世界城镇化的脚步,如同历史车轮从未停歇。今天,全球城市居民已达36亿左右,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每月新增数百万城市居民。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总是与人口的城镇化合拍同步,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城镇化让世界千变万化,也让人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无论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在一天天被城镇化改变着。   
  (六)挤压是双重的,选择是两难的。  
  一方面,河南城镇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和现实,长期扼紧着我们发展的咽喉;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长期困扰着我们崛起的脚步。另一方面,在一些走得稍快的城市,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客观上又造成了对城市的步步挤压,使城市负荷越来越大;“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长期束缚着我们腾飞的翅膀,让我们难以摆脱“中部塌陷”的隐忧。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又能避免前人的惨痛教训,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堵在心头的块垒,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压力重重”。  
  (七)压力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既有农村的,又有城市的。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是河南的奋斗目标。现实的图景,却让实现这一目标步履维艰——  
  在一些城市,人们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在忍受“城市病”的困扰:一到下班,马路就堵成了停车场,开车不如骑车快;一到开学,家长就挖空心思,找熟人、托关系, 40人的教室能挤进80多个孩子;一到看病,挂号、就诊、检查样样排长队,走廊里也挤满了病床;一到下雨,街道积水成了“河”,车在“河”里行,人在水中蹚……  
  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在承受“农村病”的烦忧:“有新房无新村”,“年年盖,年年翻,年年倒腾半截砖”,农民攀比建房,路面七高八低,邻里纠纷不断;有的村庄基础设施很差,黑灯瞎火,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刮风尘土飞扬,下雨满地泥浆;“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年迈的老人饱受远离儿女之苦,留守的妇女承受家庭负担之重,孤单的孩子只能在电话里听听父母的声音……  
  众多新生代农民“漂”在城市:他们大都出了校门就进城务工,没摸过犁耧锄耙,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已经城市化;在城市却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处于“城市进不来,乡村回不去”的社会夹层中,对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接受度和耐受度越来越低。  
  “城市病”表现在城市,却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城市的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八)要让数千万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注定要有筚路蓝缕的准备,会有栉风沐雨的历程。  
  2009年,世界城镇化率过半;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过半,此时河南城镇化率为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河南正处在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到2015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接近50%,充其量再让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那么,还有数千万河南农民何去何从?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警示我们:拉美的过度城镇化,高楼大厦、朱门红墙外是“一望无边”的贫民窟,我们学不得;美国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地多人少”是后盾,我们学不成;我国一些地区的城镇化,经济上去了,环境污染了,工业上去了,粮食下来了,我们不能学。  
  谋大事,解难题,“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期盼是倒逼的压力,更是前进的动力。  
  梦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拷问着每一位领导干部。民之所盼,政之所出。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  
  是一条解决现实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突围之路;  
  是一条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  
  是一条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创新之路;  
  是一条站位全国大局、谋求河南作为的自强之路;  
  是一条融入中华复兴、实现中原崛起的振兴之路。  
  走好这条路,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统筹发展、“三化”协调。  
  这条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是对亿万河南人民热切期盼的顺应、回应和呼应。  
  百姓的期盼如潮水般涌来,这条路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走不走的问题,而是不能不走、一定要走、怎样走好的问题。  
  正如一位领导人所说:“要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要花一点时间研究群众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应该为群众做点什么。”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除了顺应、引导群众的意愿,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别无选择!  
  (十)走好这条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呼唤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取决于领导方式的转变。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门;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座桥梁,能架起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捷通道;  
  领导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台助推器,能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持续的动力。  
  (十一)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些领导干部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  
  看不到,跟不上。有的领导干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固有认识上,看不到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看不到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意义。  
  想不透,辨不清。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既发现不了机会,又意识不到危机,没有认识到,当下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酝酿着一场乡村变革;没有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对现状的不满足和对城市的可望不可及,压抑了他们创造力的释放,甚至影响着农村的稳定。  
  摸不准,抓不实。有的领导干部来自群众却不懂群众,身处群众之中,却不善于做群众工作,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瞎拍板,乱指挥,自以为熟悉农村、了解群众,还想着在一家一户的庭院里,养猪养鸡建沼气,殊不知,鸡羊牛猪已在大部分农家大院消失,液化气、电磁炉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新选择。  
  怕作难,不作为。有的领导干部既不缺眼光,也不乏能力,却患得患失,想自己多,想百姓少,讲的多,做的少,工作上不大胆、不求实、不创新。  
  (十二)视野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  
  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视野。“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领导干部只有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民心的向背,才能“转”出方向,“转”出高度,“转”出实效。  
  新型城镇化不是传统概念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般层面的城镇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消除城乡分割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意义的城镇化,是让农民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习作,实现公民权益、提升文明力量的城镇化……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工作抓手积极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期盼,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   
  (十三)境界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境界。“思无私,则行无偏”。把领导方式转变的重心聚焦到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上来,是一种真本领,一种大境界。  
  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既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把明天的事拿到今天来办,也不能坐失大好机遇,把今天能办的事拖到明天。把实践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境界。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要实现好、维护好农民利益,更要发展好农民利益。既能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能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由此就有了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准绳。  
  眼下,河南农村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后又一轮建房热潮,农民有迫切的盖房需要,又不满足于踩着泥泞住楼房,穿着“棉袄”套“西装”,要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农民从“一辈子建几次房”到“建一次房管几辈子”,实现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历史跨越。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实事求是、把握规律、量力而行。不够条件硬干是“刮风”,具备条件不干是“尾巴主义”;应维护好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把增值收益的“第一桶金”装进政府还是群众的腰包,决定了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也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根本方向。   
  (十四)情怀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程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情怀。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命根子”。领导方式的转变,万变不离其宗,转变的实质,是向正确领导方式的回归,尤其是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回归。离开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群众,我们无往不胜。  
  群众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只有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才能正确地指导群众的活动。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基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和智慧,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要“顺水推舟行万里”,循序渐进引导干,因地制宜务实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总结提升坚定干。   
  (十五)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这是中原大地崭新的历史。  
  亿万人民的实践创造,让我们精神百倍;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信心满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河南日报报道)
 
 楼主| shangyu2975 发表于 2012-8-3 1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句句经典,剖析到位!
 
余之舰 发表于 2012-8-7 08: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费一番苦心,冲破迷雾百千重。磨三尺利剑,划开云霄九万程。
 
大司空 发表于 2012-11-1 0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fengld 发表于 2012-12-3 13: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几篇很好的文章,值得一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