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技巧与避忌* s# V% `% N* m# s
王一端
6 a7 p, u! i: Y$ \ 对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修辞方法,其匀称美、映衬美、音韵美,往往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明代诗论家谢榛《四溟诗话》指出:“律诗重在对偶”。没有对仗,就不能构成律诗。对仗的水平也体现着诗人的文字修养和思想境界。
7 S" q2 k5 v8 N1 N! u: z, ~ 律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全诗语气雷同、枯燥单调、章法杂乱。其基本要求是中间两联要对仗,主要位置平仄要相对,还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等。
) N% \* s% ?: d/ d# ` 对仗的方式、技巧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形式来分,可分为“工对”“邻对”“宽对”等;按上下两句的关系分,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就句对”“隔句对(扇对)”“掉字对”“叠字对”“双生、叠韵对”“错综对”;按其个别特殊形式分,还有“虚词对”“逆挽对”“联绵对”“截句对”“半对半不对”“末字不对”等等。但是,有的个别形式往往不被认可。我觉得,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十五种,也可以称为“对仗十五式”:
4 a$ ]2 B1 R3 X2 f' T9 A/ T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同小类的名词相对,即同“类”又同“门”,更是工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等,都算工对。工对时,五律因字少,较易实现;七律因字多又表意较复杂,则比较难。
, j6 c: ~5 u. T U 2、邻对。“邻对”是邻近的事类,即同类不同门、甚或不同类的名词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它虽比“工对”稍逊,但仍优于“宽对”,且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增加了可用词汇,给律诗增添了相当大的活力。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陈子昂《春 夜别友人》),都属于邻对。. l: c' a9 ?; T/ \& ]' p: a" I
( l! l+ Z3 }5 r9 t/ Y, L" w 3、宽对。“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词性相同、句型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更宽一些。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便是宽对。如果再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等。 这种对偶多用在律诗的首联。# Q, b$ M8 v$ q: U
4、正对。“正对”为上下句的意义相向并立、相互补充、相互烘托、相互和谐的对仗。如“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诗句,两句都是描写同一地点同一节侯的不同景物,互相映衬,便为正对。又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也属于正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所以诗人们是尽力避免的。: S8 ?. n# _% J Q V2 D
5、反对。反对为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反相映、对立统一之对仗,犹如夫妻关系。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其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等,都属于反对。反对具有强烈对比、映衬的作用,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诗意更为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是诗人们的孜孜追求。
) A# ~% U3 E9 h# G. M 6、流水对。“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两句一意相贯,前后不能颠倒的对仗。它的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的《春 宫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等,便是流水对。流水对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 r+ X1 H. W4 t R" p1 p 7、自对。对”是指当句用平行语先自对,然后两句再相对。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这样的诗句色彩和意境丰富,可选的词汇也增加了。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重酬苑郎中》),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9 i9 C* }+ i) P/ }: C3 M+ M 8、借对。“借对”又称为“假对”,是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也就是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构成工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便是借对。
+ n5 Z4 n6 W; w) m8 b( O 9、就句对。就句对又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又如“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等,都是就句对。“就句对”要比“工对”的功夫还要深。要学好就句对,须掌握名词的门类系列,具备工对功底。
7 u& [' m8 x5 @1 p* M2 } 10、隔句对。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它指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也就是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像扇面一样。如“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白居易《酬刘主簿》,便是隔句对。隔句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A! O, x4 A- j0 H# Q I
11、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但错了位置。“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毛泽东《吊罗荣 桓同志》),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但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或是为了押韵,或是为了句顺,,或是为了迁就平仄。
7 c/ ?; y$ u t本文隐藏的内容/ H2 g' s6 ]- G6 ?
* c. Y! }+ b( [. y
12、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并上下联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特别是杜甫,更是掉字对的大家,如他的“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又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白帝》,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相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等。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
$ L% s1 b6 }0 k6 z 13、叠字对。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使用叠字。如“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其中“沥沥”对“萋萋”、“潇潇”对“滚滚”、“漠漠”对“阴阴”,都属于叠字对。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叠字用好了,并合乎平仄,则表情达意韵味深远,状物描景绘声绘色,朗读吟诵掷地有声,不失为一种很好对仗方式。
, N; X4 R7 y/ }& o u, j: L% q 14、双声、叠韵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种连绵字就叫双声词;“淅沥”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种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 如“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许浑《寻周炼师不遇》),其中“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种对仗就称为双声对;“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悼柔石》),其中“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种对仗就称为叠韵对。
1 |+ ]8 A" r0 G9 e% I' h2 Z* R$ s 15、虚词对。就是虚词对虚词之对仗。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 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其中“矣”对“然”、“尔”对“然”、“矣”对“哉”,都属于虚字对。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低吟,委婉深沉,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 ]8 t% M& Z5 b+ T) Z 对仗有技巧,也有避忌。主要有四种:
5 P. r, y T0 p" G0 _& E 1、合掌。所谓合掌,就是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其中“千忧”对“万感”、“日月”对“光阴”,都属于合掌。常见的合掌:有字合掌,如“红娘”对“赤子”之“红”与“赤”;有词合掌,如“观”对“视”,“渝州”对“重庆”;有词组合掌,如“到长城”对“临紫塞”;有句合掌,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红楼梦香菱诗)等。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所以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p8 F; O" e- Y: y4 F" V# |
2、出句对句对仗结构雷同。即对句方式与出句方式完全相同。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 骚”,都属于上下联结构雷同,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
7 l/ K% R7 F0 d" H3 c 3、颔联颈联对仗结构雷同。又叫“同律”,指颔、颈两联句式相同,即节奏、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两联四个句子皆为偏正名词+动词+偏正名词组成的二一二句式,缺少变化,故而犯了同律。因此作诗时,二联之内容及句法,皆须有所变化,特别要注意两联中谓语(形、动词)所处的位置不宜相同。: b4 R/ h6 v9 i+ ]# N5 H
4、同字对。同字对指对仗中两句出现同字互对之病,如“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等。
; X/ z4 Y' |. ?3 g 此外,对仗还有有轻重不当、畸形不整、左右相撞、属人属物、连上连下、拼凑成对等避忌,都应引起注意。 |